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类经》是明代张景岳所著的医经著作,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














小王问:“谢老师,我一直对中医的病因学很感兴趣,您能给我详细解答一下吗?”
中医的病因学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示意小王坐下。“病因学,即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学问。凡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我们称之为病因。” 谢老师开始用深邃的目光扫视着小王,语气严谨而清晰。
小王迅速记录下这句话,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讲解。“在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中明确指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这里的病因也常被称为病源或病邪。病因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探讨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以及病因所引发的病证在临床表现上的理论依据。”谢老师言之凿凿,言辞间透露出对中医学深厚的理解。
谢老师的回答充满了中医知识的深度,但他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确保小王能够理解。他又说:“中医病因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体内部各种组织结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临床实践的经验综合起来。通过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探求环境、外邪、精神、体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构建了中医病因学的理论体系。”
小王神情庄重地说:“谢老师,上面的我理解了,但总感觉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您能否给我再深入地讲讲六淫的病源和病因学说呢?”
‘六气病源’理论被认为是病因学说的奠基谢老师微微一笑,邀请小王坐下,开始了他严谨而深刻的解答。“好的,其实这个‘六气病源’理论被认为是病因学说的奠基之一。《左传·昭公元年》中提到,古代秦国医学家首次提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该理论以阴阳为主轴,将疾病归纳为六类,为早期病因学说。”
小王焕然大悟,认真做着笔记。谢老师又说:“《内经》以阴阳为总纲,如《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将病因分为阳邪(外部气候变化引起)和阴邪(内在不适引起)两大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黄帝内经》除了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素问·宝命全形论》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说,在中医的理论中,阴阳概念被用于概括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机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的‘三部’病因分类法小王坐在谢老师的对面,他的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芒,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用细致的字迹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个回答。谢老师又说:“此外,《内经》提出了‘三部’病因分类法,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他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小王一边认真听着,一边将谢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在他眼中,每一个字都是一种珍贵的知识。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到后来的三因学说“老师,我在研读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看到张仲景提到疾病的三条途径。请问这与后来的‘三因学说’有何关联呢?” 小王问道。
谢老师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东汉时期,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疾病主要有三条途径: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四肢九窍血脉传播为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外邪因。葛洪在晋代进一步认为疾病的发生可归结为‘内疾、外发、它犯’三因。”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张仲景在东汉时期结合病因与发病途径,指出:“疾病的发生有千般复杂情况,但总结起来不离三种途径: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小王迅速翻找笔记,专心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解答。谢老师继续说道,“后来,隋代的巢元方首次提出了传染性的‘乖戾之气’概念。宋代的陈无择进一步发展了‘三因学说’,明确了六淫邪气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这一理论更加完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宋·陈无择进一步提出“三因学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
小王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思考,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中医学的崇敬和渴望。每当谢老师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王都会迅速记录下来,生怕遗漏了一丝重要信息。小王说:“我明白了,从陈无择的话即可,认为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是的,你说得没有错。”
六淫为外感病因小王不好意思地又问:“谢老师,你能再给我讲讲六淫病因学说吗?”

谢老师放下手中的书卷,微笑点头:“当然可以,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则成为六淫邪气而伤害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来,追问道:“这六淫和六气有什么关系呢?”

谢老师解释道:“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人体长期生活在这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适应能力。但当自然界气候异常,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者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时,这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被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不仅仅是医学理论,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谢老师用一种亲切而又严谨的语气说道,“首先,六淫致病具有外感性。”
小王紧跟着问道:“外感性指的是什么呢?”
谢老师解释道:“外感性就是指六淫邪气容易从外界侵入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引发各种疾病。比如,风寒湿邪容易侵袭人体的肌肤,而温热燥邪则更容易通过口鼻侵入。”
小王听得入神,心想原来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如此密切相关,医学真是博大精深。
“其次,六淫致病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谢老师继续说道,“不同的季节,六淫邪气的侵袭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小王忍不住问道:“那为什么会有季节性呢?”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道:“因为气候变化会影响六淫邪气的活动,比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这些都与时令气候密切相关。”
“还有,六淫致病也与地域环境有关。” 谢老师继续说道,“比如西北地区多燥病、东北地区多寒病等,地域的气候条件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思考起自己所在的地域,对于中医对于疾病发病的解释,心生敬意。
“最后,六淫致病还具有相兼性。” 谢老师补充道,“也就是说,六淫邪气不仅可以单独伤人,还可以同时侵犯人体,形成复杂的疾病。”

小王听后恍然大悟,觉得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真是深刻而全面,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
“最后要注意的是,六淫致病还有病性转化的特点。” 谢老师总结道,“比如,寒邪致病,如果失治或误治,可能会转化为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