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现在都在说年味变淡了。不说这种看法是不是准确,单单就人们过年的形式和感受而言,其实是因年龄、区域有所不同的。
说年味淡了,可能是指一些传统的过年方式和内容逐渐在发生变化。年纪大一些的人,对儿时的一些记忆本来就深刻,自然就有一种怀念的情节。50年代、60年代热衷过年,大概是有一种担心,怕一些如祭祖、团年饭、走亲戚等过年传统在自己这一辈人中消失,于是忙碌中努力在保持并希望尽可能延续。
念旧也好,怀念也好,今天也回忆记录一下我儿时的春节。家住武汉近郊的农村,在那个物质匮乏却又充满温情的年代,武汉的乡间,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庄重的时刻。那时候的年,没有如今的繁华喧嚣,却有着最质朴的年味和最真挚的情感。仿佛一切都被岁月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虽不耀眼,却温暖人心。
准备年夜饭,全家老小齐上阵
记得每到除夕,天刚蒙蒙亮,我和最小的四哥便早早地起了床(不用大人喊,兴奋得懒觉也不睡了)。屋外还笼罩着浓浓的夜色,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还在沉睡,唯有厨房里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而厨房,是年味散发最为集中和有象征意义的地方。
我们和四哥在家排行较小,似乎约定俗成,洗菜就是我们的事。年龄大一点的哥哥们,有的是清理房前屋后,有的是负责把水缸挑满水。
好像洗的菜很多,除了当天年夜饭要用到的,还要把过年几天的菜大致都准备好。小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莲藕,还有葱姜蒜……先把堆成上山一样的各种菜清理摘去不要的部分,再一篮子一篮子拎到水塘边清洗,小手都红冻红了。
有时候还要还帮着大人剁肉馅、鱼馅,忙得不亦乐乎。刀起刀落间,肉馅渐渐变得细腻,鱼馅也散发出淡淡的原香,根据用途拌葱姜蒜、豆腐、鸡蛋等等,搅拌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父母或劲大的哥哥来。油炸、水蒸的香味最诱人,那里我们会以给灶添柴烧火的名义赖在厨房,心里想的当然是爸妈让我尝一尝肉丸子之类平时难得一见的好东西味道怎么样,先吃为快。
过年,是一年的期待和准备
那时候,新衣新鞋是过年的一大盼头。虽然条件有限,但家家户户都会攒棉花、布票,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家里条件好面料多的,请裁缝师傅到村子里来,量体裁衣,专门制作过年的新衣服。条件一般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了一改小再穿。比如我家,妈妈自己会改衣服,有的是将衣服的布翻面,再稍改个样式,看起来也象新的一样。
鞋子当时大多是自己家里制作,一般在九、十月份就开始了,把破布用米浆一层层糊成厚厚的鞋底,再棉鞋、布鞋(我们当地叫单鞋)一针一线缝制。能够买一又胶底的解放鞋,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皮鞋更是稀罕物。相比衣服,新鞋更是珍贵,但过年时穿上新鞋,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仿佛脚下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幸福的云端,轻盈而满足。
过年了,就是开心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那时人们拿着肉票上街买肉,都希望能买到肥一些的肉,因为肥肉可以用来煎油,就是现在们们都丢了的猪油渣,那可是过年时不可或缺的美味。
我们那儿有个说法,过年3天无大小。主要意思是小孩子在过年3天(除夕、加上初一、初二),有什么调皮捣蛋过失,大人一般是不能打孩子的。到除夕中午,孩子们渐渐穿着新衣,虽然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很快就在游戏中放开了。村里的广场上,男人们聚在一起晒太阳、吹牛皮,孩子们则在旁边听故事。偶尔,村里会来一些个转糖人的、卖甘蔗的、爆米花的,每个摊子围满了人。糖人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甘蔗的甜味在空气中弥漫,爆米花的香气更是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家里的大人们也没闲着,炸枯鱼、炒花生、爆米花、烤糍粑,还有那香喷喷的肉糕和鱼丸子。孩子们在旁边看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最让人期待的还是放鞭炮。那时候没有烟花,但甩炮、拉炮、冲天炮,还有捡来的散炮,都给过年增添了不少乐趣。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宣告着新年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混合着食物的香气,构成了独特的年味。
过年,当然少不了对联和年画。年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写对联了。村里的老先生们是写对联的高手,他们铺开红纸,挥毫泼墨,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联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祈求平安,有的希望丰收,还有的祝愿家人健康。写好的对联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一边晾干,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围观,不时地发出惊叹声。仿佛那些墨迹未干的字句,已经带着新年的祝福,飞向了每一个角落。
贴对联是过年的一大仪式。除夕那天,大人们会早早地起床,把旧对联撕下来,然后用浆糊把新对联贴在门上。孩子们帮忙递浆糊、扶梯子,忙得不亦乐乎。贴好对联后,一家人站在门口,看着那红彤彤的对联,心里满是喜悦。对联贴好了,年画也不能少。年画大多是些传统的图案,有胖娃娃、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大人们把年画贴在墙上,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不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仿佛那些年画上的图案,已经带着新年的希望,跃然纸上。
吃完年夜饭,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发压岁钱了。虽然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但那也是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大人们从口袋里掏出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递给孩子们,脸上满是慈爱。孩子们接过压岁钱,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口袋,心里满是欢喜。仿佛那小小的红纸包,已经装满了整个新年的祝福。
大年初一,大家都待在家里,享受这难得的休息时光。到了初二开始,拜年走亲戚。孩子们的口袋里塞满了瓜子、糖果,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亲戚们热情地招待,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仿佛那笑声,已经带着新年的喜悦,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那时候的过年,虽然没有如今的丰富多彩,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温情和期待。那种质朴的年味,是如今难以复制的珍贵记忆。仿佛那些年的每一个瞬间,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心底,成为了永恒的温暖。
那时,我们这样过年,朋友们印象最深刻的儿时过年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