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新闻多,小区分红算一个。小区给业主分红的消息能够成为一些大媒体的新闻,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不管是业主也好,还是基层政府、行业管理者也好,甚至物业企业,都不能只是看客,也要深刻反思当前小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025年元旦,东湖高新区金地阳光城小区的业主们喜领分红。 图片源自极目新闻
小区给业主分红的案例逐渐增多
近年来,小区给业主分红的案例逐渐增多,如杭州某小区分红120万元、长沙某小区分红63万元、深圳某小区分红74万元等。这些分红主要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经营性收入,例如停车位租赁、电梯广告、快递柜租赁等。
在大多数小区中,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业主向物业缴费,而物业向业主分红的情况极为罕见。这种“反向操作”打破了常规,自然容易引发了公众的好奇和关注。
小区分红的背后往往反映了业主委员会(业委会)的有效管理和自治能力。例如,长沙某小区通过设立“潮汐车位”增加公共收益,不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还为业主带来了分红。这种成功的自治模式为其他小区提供了借鉴。
小区分红不只是收益问题
小区公共收益到底有多少?这因小区规模、地段等条件而异。有的小区一年收益过千万,过百万、几百万的比比皆是。当然,收益多少不是重点,如何归集、管理、使用,反映的是一个小区的自治程度、物业服务的水平。
小区分红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公共收益去向的关注。许多小区的公共收益被物业占用或管理不透明,而分红案例则展示了公共收益合理分配的可能。这种透明化的收益管理方式,增强了业主对小区管理的信任。
小区分红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例如,宁波某小区通过业委会自主运营物业,不仅实现了公共收益的合理分配,还提升了物业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这种创新模式为解决社区治理中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小区分红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自身小区管理的反思和期待。许多业主看到其他小区的分红案例后,开始质疑自己小区的公共收益去向,并对业委会和物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小区分红新闻热暴露的5个问题
其实不只是年底,什么时候小区分红都是新闻热点。最近,“人民日报评论”专文《读懂小区给业主分红背后的治理期待》,对这一现象也给予了评论。
我们都知道,这也只是人们关注众多复杂的物业行业问题中的一个侧面。尽管小区分红是一个积极现象,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不夸张地说,公共收益管理乱象简直是怨声载道。
一是“应有多少?”大多不知道。现有的规章关于住宅小区的公共收益的项目、用途、所属等有规定,但由于长期被物业代收、占用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业主知道,自己小区的公共收益到底有多少?
二是“收了多少”大多不知道。要么是物业企业收集后挪用或填补自身经营缺口,要么是业委会收集后缺少应有的公示等措施,导致很多业主即使知道自己小区有公共收益,但并不知道到底归集了多少。
三是“怎么花的”大多不知道。公共收益的使用是有明确规定的,但实际生活中,物业企业本身就是占用、挪用,不会主动公开。加之一些业委会工作不透明,许多业主实际上对小区的公共收益到底是怎么用的并不知情。
四是“如何索要”大多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业主知道了小区公共收益这档子事,也了解曾经被物业长期侵占的事实,但应该找谁投诉、找谁撑腰、如何追回,很多业主就茫然了。
五是“如何合理使用”大多不知道。看到小区分红的新闻,人们自然会想,我们小区为什么没有分红啊?而清醒的业主会思考,房子是个使用期较长的重要资产,小区的公共收益应该如何发挥更大的效用,对保持房子及设施设备更长时间安全、方便使用的意义何在?是多得不如现得、吃光分光,还是保值增值好钢用在刀刃上?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相关法规并不健全,生活中的成功参照也还在摸索过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业主并不太知道、甚至不太思考如何合理处置公共收益这个问题。
公共收益基本上每个小区或多或少会有,如何规范管理、合理使用,是业主自治的重大课题和生活实践,对于提升小区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给业主分红,真希望能看到更多小区成功追回收益、和谐规范管理收益、漂亮使用收益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