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最多时曾拥有25艘航空母舰,其中10艘为自行建造,另外15艘是用其它船只改装而来的。经过激烈的太平洋战事,只有5艘幸存到战后,而葛城号航空母舰从未参加过战事,并且还遭受过轰炸,却也成为幸存航母中的1艘。
葛城号
1941年11月,日本海军立案所谓战时建造计划,预定要量产15艘航母,第二号舰为中型航母,这艘舰同时也是云龙级的第三号舰,取名为葛城号,其舰名来自于奈良县的葛成山,这是日本海军第二艘用这个名字的军舰,还是日本海军最后一艘完成的航母。
葛城号于1942年12月8日在广岛县吴海军工厂起造,1944年1月19日下水,标准排水量17150吨,满载排水量20400吨,舰长227.4米,最宽22米,吃水7.8米;动力为蒸汽轮机,4轴推进,输出功率104000马力,最高航速32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葛城号武器为4座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21门25毫米3联装机关炮,30门25毫米单装机关炮,6座120毫米用火箭推进迫击炮弹的喷进炮,舰载机65架,舰员1556人。葛城号虽然是云龙级航母其中一艘,可是因为战争期间物资匮乏,为了节约资源,该舰只能采用阳炎级驱逐舰主机,因此,主机功率从15万马力减少到10万马力。
动力降低后的葛城号排水量相应比云龙号小了2000吨,航速也从34节下降到32节,侧舷装甲也由云龙号航母的46毫米改为两层25毫米合成装甲。舷侧高炮和机关炮的防护板,由较为加工费时的圆形,换成了六角形。
自从1944年10月15日完工后,葛城号航母就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事,一直停留在吴港处于待命状态。作为作战舰艇,该舰为什么没有打过仗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形势决定的。日本资源缺乏,使用的原油依靠从东南亚掠夺,此时已经处于日暮穷途境地,日军到处被动挨打,海上航线被美军控制,本国炼油厂运不进原油,就生产不出航母用的重油,因此,燃料不足的葛城号航母只能龟缩在港内望洋兴叹。
不出去打仗也躲不过挨揍。就在葛城号航母待命期间,1945年3月19日、7月24日、7月28日遭受到美军共计三次舰载机的攻击,舰体损伤不太大,只是飞行甲板丧失了起降机能,这对待命中的葛城号来说没有大的影响。后来修补了破损的飞行甲板,二战也结束了,葛城号成为了日本海军最大能机动的残存军舰。葛城号因为舰体庞大,在战后的用途也从航空母舰转变为载运海外投降日军归国的运输舰,该舰自身空置的机库、弹药库可容纳3000余人。
1946年11月30日,完成运载任务处于闲置状态的葛城号,在日立造船厂解体。这艘二战后期建成的航空母舰,没有在战场上被击沉,但是也逃脱不了当作废铁而被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