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姐最近有个困惑:她常常在睡梦中经历各种奇思妙想,梦里有时是童年记忆的片段,有时又出现从未到过的奇幻场景。她白天和同事聊天,无意间得知有些人几乎从不做梦,精神似乎也不错。可是,近来一条消息在朋友圈疯传——“研究发现,爱做梦的人健康指数是不做梦者的数倍!”王小姐半信半疑,但又忍不住想知道:难道自己常常梦境缭绕,真的更健康吗?

有位大学同学陪王小姐一起住过宿舍,她基本不做梦,熬夜复习时直呼“一沾枕头就睡死,早上闹钟响才醒”,而且身体看上去还挺好。王小姐很纳闷,这跟自己每次做梦都能记个大概的情况完全不同。某天,王小姐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国外研究的文章,说“多数人在睡眠周期里都有做梦环节,只是有人记得,有人不记得”。她这才意识到,也许绝对的“不做梦”并不多见,只是有些人的大脑不容易在醒后留存梦境片段。
事实上,偶尔记不住梦并不一定意味着身体出了问题。科学家常常把睡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快速眼动期(REM期)是最常见的“梦境活跃时段”。此时大脑会进行繁忙的信息处理,把平时看到、听到甚至情绪里潜藏的内容,打包成各种意象,形成梦境。爱做梦的人通常在这个阶段更活跃,与神经调控、压力水平和荷尔蒙分泌等因素相关。有人推测,这种“夜间大脑排练”或许对记忆整合、情绪平衡有一定帮助。因此,“常做梦可能带来身心获益”的说法,并不算毫无根据。

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所谓“健康指数高几倍”的结论。首先,并不是说记不住梦的人健康就一定差。如果白天精神饱满、食欲正常、运动后身体恢复良好,那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分担心。另外,个体差异巨大:有些人确实在夜里做梦,但梦醒后片刻就忘得一干二净;还有些人习惯在晨醒时再“偷懒”几分钟,才会对梦境印象更深刻。某些研究中提到的高“健康指数”,更多是指情绪调节能力、抗压水平,以及睡眠深度与时长的合理匹配,而并非单纯做了多少梦。
也有人担心,常做梦是不是说明睡眠质量差?确实,如果梦境过于频繁且让人心烦意乱,或者导致半夜惊醒、白天疲乏,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失眠、焦虑、呼吸暂停等潜在因素。最好及时就医,排除可能的器质性或心理问题。并且,长时间高度紧张或作息紊乱,也可能让大脑在睡眠中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从而出现更多“混乱”的梦境片段。这时谈不上“梦多更健康”,反而可能是健康拉响的警报。

那究竟怎样的梦才是真正有益?不少专业人士认为,适度的、伴随深度休息的梦境通常无碍,甚至有助于释放压力。举例来说,白天工作紧张的程序员,凌晨偶尔梦到“代码出错,结果全盘崩溃”,醒来后反而会琢磨出新的思路,也算把潜意识里的紧张转化为解决方案的动力。可见,如果梦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整理情绪、激发灵感,也未必是坏事。
因此,关于“睡觉爱做梦的人是不是健康指数更高”这件事,不妨把它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提醒自己关注睡眠质量与情绪管理,另一方面也别过度解读,认为做了就一定好或不好。若真想给身体加分,合理的作息、适度运动、放松心态才是关键。毕竟,健康是多方面协同的结果,充足睡眠、饮食均衡、心理平稳缺一不可,梦境只是睡眠体验中的一个侧面。

王小姐听到这些解释后,也就不再纠结。她仍然会在晨起时,与家人或朋友聊聊梦里那些新奇离奇的情节,偶尔调侃说“做梦也能激发点灵感”,但不再盲目相信“只要梦多,就一定无敌健康”。生活的平衡点,在于学习聆听身体与内心的反馈。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精神充沛,精力旺盛,那大可不必过度担忧做梦或不做梦这件事;若是感觉睡眠不好、情绪低落或整天疲惫,倒是该先去检查下是不是“另有隐情”。有梦想的夜晚或许能让我们在梦里畅游,但真正的健康,还得靠每一天踏实的生活方式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