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吃一顿饭,用120种酱,原来古代还有蚂蚁酱

自说文史 2017-07-26 22:22:32

众所周知,从西周开始,中国进入“礼仪之邦”,这个“礼”不仅反映在等级之间,连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规定,比如天子上班穿的衣服,大臣坐的车,普通百姓的教育问题都,都有说辞。

然而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而无力改变,不过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严守礼仪。

孔子

《论语·乡党篇第十》中记载,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粮食、鱼、肉越精细越好。粮食变味、鱼肉腐坏、(食物)颜色不对、发出臭味、烹饪不到位、不到吃饭时候、肉割的不正……这些情况,都不能吃。

变质变味,烹饪不对,不到吃饭的时候,这些情况不吃能理解,所谓“不得其酱,不食”是什么情况呢?

周润发版孔子

这就得说说先秦时期,酱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的了。

《清异录》中,曾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了酱的地位:酱,八珍之主人也。八珍是指美食,简言之,酱对于美食就是“统帅”。三军无帅必败,没有酱,美食无味。

先秦时期的酱和今天的酱不同。

《说文解字》对酱的解释是:酱,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这说明,当时的酱,不仅有肉,还会用酒调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也有说:凡醢皆肉也。既然是有酒有肉,那自然属于上层人才能享受的美味了。

枣酱

酱是怎么做的?

《周礼注疏》中郑玄曰:必先膊干其肉,乃复莝之,杂以粱麹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则成矣。

意思就是:肉煮熟后,要切成块晾干,再把晾干的肉块剁碎,跟酒麹等搅拌,加上盐,用酒浸一下,密封瓮中,一百天左右就做成了。

可以看出来,酱里有盐,这一点很重要,不单单是为了防腐防变质。

肉酱

《周礼·天官·膳夫》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酱用百有二十瓮。翻译了意思就是:送给天子的饮食,包含有六种谷物做成的饭……一百二十瓮酱。

周天子就算再厉害,也用不到120翁酱吧,为何还要那么多酱?除了显示君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食物要配上不同的酱。

这一点,《礼记》中说的明白: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腶脩,蚳醢。脯羹,兔醢。麋肤,鱼醢。鱼脍,芥酱。

吃鱼要蘸卵酱;吃鳖需要肉酱;吃干肉条要配蚁酱,吃肉羹要配兔肉酱,吃麋肉要蘸鱼酱,吃鱼片要配以芥子酱等。

肉酱

可见,当时的酱有很多种了,甚至连蜗牛、蚂蚁都能做成酱。

先秦时期,人们还不会炒菜,煮肉的时候也不是放着各种调料一起煮,而是用白水煮,这样的肉直接吃没味道,所以就切成小块,蘸着酱吃,酱里有盐有酒,如此一来才算美味。

正是因为《周礼》中说了不同的肉要搭配不同的酱,所以孔子才说,“不得其酱,不食”,如此,既是为了美味,也是遵循礼制。

瓿——古代盛酱用的器具

直到西汉时期才有记载出现大豆酱,可想而知,先秦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了,他们吃不起肉,连素酱都没有。

最后说一下,酱油在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当时记载为“酱清”,也就是酱上层的油。

参考文献

①晁胜杰《“八珍主人”——论先秦之“酱”》

②于春风《漫谈酱的历史》

③杨坚《我国古代的大豆制酱技术》

0 阅读:7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