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卫军》在前苏地区民众中的好感是小说回归教材的有力支撑

文学私秘 2023-07-14 22:51:11

2023年,对于俄罗斯的教育体系,有一个转折点般重大的变动,就是苏联时期的走红小说《青年近卫军》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归中学必读课本。

而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均是目前俄乌冲突中的乌克兰一方。

当俄罗斯把这两部发生在乌克兰土地上的小说,重新纳入到俄罗斯的学生教材里的时候,乌克兰一方却在想方设法,捣毁小说的影响与印迹。

2022年年底,乌克兰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像,从他的家乡拆除。

因此,文学书籍回归教科书,看似仅仅是一起教育领域的文化现象,但却事关着社会心理、历史传承与时代热点。

对《青年近卫军》这样的曾经在苏联时代热销一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被撤出学生教材的经典读物,前苏联地区的民众并没有忘记它的存在,始终表达着对这部小说的敬意与期待。而这份弥漫在民间的集体意识,无疑是推动这部小说重新回归俄罗斯中学教材的重要推手。

我们不妨从十个维度,看看前苏联地区的网友对《青年近卫军》的看法。

为什么在这里说前苏联地区的网友?

因为从这些网友的身份来看,不仅有目前继承了苏联名份与遗产的俄罗斯网友,还有一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网友。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前苏联区域的网友,仍然能够打破地界的壁垒,共同表达他们对曾经隶属于一个共性的区域文化的怀旧与想念。

我们摘其比较代表性的观点,作一个简单的罗列与归纳:

1、不应该贬低英雄。

——“青年近卫军”为你而死,让你呆在舒适的公寓里坐在电脑前,而不是像奴隶一样在德国农场放牧牛!

所以我认为吐槽过去是一种耻辱。是的,他们的事迹有夸大的壮举,但这些孩子绝对是真实的。他们的勇气有这么多见证人,诋毁的先生们请不要向他们泼污水。——

——《青年近卫军》这部电影表明,战争中没有懦弱者。有这样的一群人,尽管有致命的恐惧,他们仍然留下来保卫自己的祖国。这是我们值得引以为豪的历史记忆,这样的电影应该展示给21世纪的年轻人。这是祖先的形象。我们有权为此感到自豪。——

——是的,毫无疑问,《青年近卫军》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气息。我再次确信,俄罗斯人民不可能被任何事情击垮,他们会坚持到最后,为了他们的人民,为了他们的土地!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是女主角之一,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喜欢刘勃卡·舍夫佐娃。我在电影中担心英雄们,同时为他们接下来的英雄事迹感到高兴。最重要的是,我记得最后一集,当刘勃卡·舍夫佐娃、邬丽亚·格罗莫娃和其他女孩开始唱俄罗斯歌曲时,男生们也跟着唱歌!我为这些坚强生活、不害怕、没有逃跑的女孩和男孩感到骄傲!——

2、苏联时代有着它的好的一面:

——苏联制度既有好也有坏。有人认为还有更多的坏事,有人认为还有更多的好事。我同意后者的看法。——

——保家卫国者的爱国主义是美丽、崇高的、公平的。如果不是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就不会有伟大的胜利,我们的大部分人民都会被摧毁,劫后余生者就会在保留地上消亡(阅读久科夫的书“苏联人民为之奋斗”)。但真正丑陋和不公平的是,美国世界宪兵不惜一切代价植入的全球世界主义。——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著的《二手时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俄罗斯民众对苏联的怀念之情:“正是这个‘可怕的苏联教育’教会我,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想到他人,要关心弱者,关心穷人……(推翻了苏联),我们不明白他们给我们准备了什么替代品。他们在偷换概念,是极大的骗局。……我们为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P149)。

这种“天真”醒悟的原因, 就是眼看着西方变脸了,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那段时间,到处都喜欢俄罗斯人,而现在又害怕了。”(P334)。作者提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苏联崩溃的时候,西方把苏联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他们奉承为英雄,对他们热情有加,恨不得要把心都要捧出来,但是一旦苏联解体,对前苏公民,西方又是一派冷脸,终至在苏联解体之后的三十多年后,俄罗斯不得不奋起反击西方的挑衅。这就是《二手时间》里所说的“我们为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反法西斯不容诋毁

——好莱坞在二战期间也从事宣传,也拍摄了军事爱国主题的电影。像《管家的妹妹》这样著名的电影,就是声援苏联人民反德斗争的体现。亲苏电影《俄罗斯之歌》也被拍摄。许多演员都上了前线,以在《乱世佳人》中饰演阿什利和《皮格马利翁》中的希金斯教授而闻名的莱斯利·霍华德死在了前线。英国导演兼制片人 A. 柯达向苏联赠送了他的著名电影《巴格达小偷》,以致敬我们人民的壮举。——

《管家的妹妹》海报

这位网友提到的《管家的妹妹》是好莱坞1943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又译成《春之序曲》,影片里穿插了振奋人心的俄罗斯民歌,其中用俄语演唱的《两把吉他》,以及英文版的《无人入睡》,显示出当时好莱坞电影对苏联因素的迎合与接纳。

《俄罗斯之歌》海报

好莱坞电影《俄罗斯之歌》拍摄于1944年,影片及同时期拍摄的一系列亲苏联影片,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面对纳粹的暴行英勇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而当年这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尊重的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壮举,如果被它的遗产继承者唾弃的话,那么,本身就是一件荒唐,更是今天的生活在后苏联的“二手时间”里有良知的民众所不能接受的。

4、不要纠缠意识形态

——青年近卫军受到纳粹的残酷折磨,他们在酷刑中表现得英勇无畏。.在我看来,这已经足够了。——

——电影是传奇,电影是安魂曲,电影是赞美诗。

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人如此烦人地试图在这个悲惨的故事中找到至少某种收获。诽谤这些青年人,编织险恶的“契卡-内务人民委员部-苏联国安部MGB”的未知阴谋,揭露青年近卫军是少年傻瓜,说他们是出于愚蠢和意识形态的狭隘而充当好汉……改革后的几年里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怪论,好在所有这些腐烂的论点,几乎都被遗忘了。钦吉兹·艾特马托夫在他的奇幻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中塑造了这样的人物——曼库特,他的记忆被抹去,就像非人类一样。而“青年近卫军”将永远存在,值得永远记住……——

这位网友提到的《一日长于百年》中的曼库特形象,我们摘录一段艾特马托夫对其的解释:

——关于曼库特的民间口头传说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个传说的原型在哈萨克族中是有的。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在中国的北部边境和如今的中亚,曾掀起过一起起狂风暴雨般的历史事件,各个民族生活在世世代代的仇恨之中,残酷的风俗十分盛行。沦为俘虏的青年人遭受严刑拷打,使他丧失了记忆,忘记了自己叫什么,谁是自己的父亲母亲,谁是自己的人民,哪儿是自己的国家。人失去了民族和历史的属性,失去了所有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变成了一个柔顺的奴隶,百依百顺的机器人。这种又白又痴的人被轻蔑地称做——曼库特。——

而艾特马托夫塑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还属于苏联“一手时间”的这部小说里的人物,仿佛正是为“二手时间”量身定制似的,揭示出那些数典忘祖现象的精神缺损实质。

5、不应该夸大他们的幼稚

——虽然,“青年近卫军”的组织是自发的,毫无准备的,但我们有权把失败归咎于他们吗?

青年近卫军使用了他们在保密条件下可以使用的所有可能战术。没有人让他们为地下斗争做好准备。那么他们的错是什么?事实上,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没有为了胜利而吝惜自己的生命(如此年轻和美丽)。——

6、呼吁进入教材:

——“青年近卫军”以今天难以想象的方式发生过,现在年轻人害怕留下疤痕,而当年的他们不在乎会被致残、被杀——只是为了做点什么来赢得胜利。……“青年近卫军”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学校课程?为什么要清出教材?真的不可能保留强调“党的领导作用”等观点吗?现在宁愿把吸毒者佩莱文纳入教育计划。——

——只要俄罗斯现代生活的现状仍然存在,“青年近卫军”就永远不会回到学校课程中。社会生活中的指导与指导力量必须始终存在(我不是说苏共),否则“现代化”将使国家“现代化”成为历史遗忘者。——

——我可以确切地说出“青年近卫军”何时被删除 :在 1992-1993 学年。我当时8、9岁,刚读到这本小说,真的很期待我们在文学课上学习它。可是我没有等到。显然是盖达尔、叶利钦和克托塔米什切瓦尔夫特戈迪不知何故阻止了这部小说……”——

——“很有可能将“青年近卫军”归还学校课程,作为一部关于为保卫祖国挺身而出的年轻人的作品,展现它具有“指导和指导力量“的事实,以及通常与当时的共产主义政权有关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应该被视为当时的给定。事实上,在苏联时期,《战争与和平》中展现的 1812 年战争发生时,小说人物不仅为祖国而战,而且为皇帝而战,这一事实并没有在苏联读者眼中认为是有损于参与那场战争的士兵和军官的功绩。——

事实上,俄罗斯网友的期望终于在2023年变成了现实。

7、英雄身上的当代性

——华丽娅·博茨与许多青年近卫军队员非常熟悉,在70年代经常与学生们交谈。在她的演讲中说,青年近卫军战士不应该被视为某种苦行僧,也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超人或童话般的英雄。在他们短暂的战前生活中,他们与同龄人一样,经历了 30 年代的一切体验。她甚至(根据一些证词)补充说,如果他们现在活着,他们包括谢尔盖·邱列宁会留着长发、穿着大喇叭裤走路,弹吉他唱着:“奇怪,不是我们的歌曲”。但她和其他人都不会怀疑他们内心的尊严。他们都会做同样的事情。

年轻人应该在旧时代的英雄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看到与同时代人相似的鲜活的生命。——

8、英雄的事迹值得永远怀念

—— 但我真的很想参观克拉斯诺顿,在近卫军孩子们的坟墓前, 对我来说,这就像向圣徒鞠躬。——

——伟大的记忆!看电影时,我双手紧握成拳,牙齿咬紧……我想帮助他们,支持他们。而这场战争就在不久前,现代退伍军人就是这些年轻人!是他们保卫祖国,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对这些捍卫者的感激之情是无限的。我相信,在现代儿童中,首先给他们看的应该是苏联老电影,让他们知道不该向谁低头,让他们知道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生活。——

9、讨厌假历史影片,渴望真诚

——不幸的是,卫国战争时期历史的普及是通过《斯大林格勒》这样的电影(指2013年俄罗斯拍摄的电影,中国曾经公映过,一部有一点莫名其妙的电影)。一部看起来更像是“坦克”游戏形式的电脑游戏的电影,现在不仅在年轻人中流行。关于战争的经典文学和电影杰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如果满足于这些电影传导给我们的“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游戏!”的理念的话,那么将是骇人听闻的。——

10、不应贬低组织的领导作用,感谢斯大林恢复了真相

——小说中有苏共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真的,那就太糟糕了!但是克拉斯诺顿(柳蒂科夫、巴拉科夫、索科洛娃、维斯塔夫金等)的成年地下工作者的存在和活动以及他们与青年近卫军的联系,尚未受到任何严肃研究人员的质疑(感谢上帝)。

为什么要把苏共的领导作用当作某种欺骗?还是有人认为这些人从他们为自己和家人组织地下组织的领导作用中获得了一些好处?他们只接受了生命危险,然后和那些年轻的近卫军战士接受了可怕的折磨和死亡。

现在,幸运的是,人们开始记住青年近卫军的壮举(本网站和其他网站上的大量评论证实了他们被记住了!那么,为什么要忘记克拉斯诺顿共产党人的壮举呢?我真的请大家考虑一下!——

——法捷耶夫没有质疑这一点。只是在小说创作之初,他没能了解所有的信息,也不知道共产党人的作用,也许他对此不感兴趣(开始的目标只是想描写年轻的地下战士的活动)。有人说斯大林强迫作者完成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徒劳的。斯大林确实指示完成小说,以便更接近真相。因此,为我们的胜利献出生命的人们的壮举不会一直不为人知。

在小说的第二版中强调了党的领导作用,因为它确实发生了。法捷耶夫只是纠正了他的错误。必须感谢斯大林,他坚持对事件的正确报道,不允许一些英雄被美化,而另一些英雄被遗忘。——

对斯大林的思归情结,正是今日俄罗斯人心目中的一个矛盾的心结。在《二手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的一种思潮:“能拯救我们的只有一个人:斯大林同志。我们只需要他回来两天时间……他会杀死他们所有人,然后我们就让他离开,继续安息。”(P25)

这本书中,另一位受访者谈到:“不知道在莫斯科怎么样,反正在我们这里斯大林肖像都放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挂在公共汽车上。拖车司机们尤其喜欢他,穿着大元帅礼服的斯大林。……全国一半人都期待出来一个新的斯大林。只有他来到,才能带来秩序。”(P51)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我们很开放。我们发现,斯大林成了我们心中的秘密英雄。几十种书和电影都在讲斯大林的故事。人们都在阅读,在讨论。有一半人憧憬斯大林时代……”(P343)。

可以看出,《青年近卫军》回归俄罗斯教科书,不是孤立的现象,正是民众中的集体潜意识,才完成了这样一次旧时代文化经典的回归。

最后我们也注意一下,俄罗斯网友也看到了中国人对“青年近卫军”这类前苏热门作品的热衷:

——我无意中了解到了“青年近卫军”历史的新版本——《最后的告白》(2006年版)。这部电影是在网上发现的,但我并未在电视上看过。当然,《最后的告白》无法超越格拉西莫夫的传奇电影,但也有有趣的演技。我特别喜欢刘勃卡·舍夫佐娃这个角色的表演者。

还听说在中国,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之后,他们要拍《青年近卫军》。——

但事实上,中国并没有拍摄《青年近卫军》。

在诺奖获得者所著的《二手时间》里,作者提到普通前苏人对中国的看法:“看看人家中国人,他们就是走自己的路。不依赖任何人,不模仿任何人。……”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还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入中学生必读书、拍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中国版的原因。

0 阅读:21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