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民族主义无感的纳赛尔,为何扛起了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

千历共婵娟 2022-09-08 10:01:20

说起埃及这个国家,估计很多人都有些陌生,毕竟埃及在当今的国际舞台存在感基本为零。但如果说起冷战时期的埃及那可是存在感极强,不仅是非洲少有的抗击过英法并成功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阿拉伯世界的盟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已经逝去多年的埃及领导人,埃及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他不仅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也开创性地提出了“纳赛尔主义”,带领埃及毅然扛起了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

当然了,纳赛尔的举措也让他饱受抨击,毕竟他主导下的埃及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走向了民族主义,这让许多人抨击他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并声称他领导的埃及不是什么共和国,而是一个威权主义国家,他本人也被人质疑是个野心家。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对于纳赛尔的评价和记录都呈现两面性,一方面承认他的功绩,一方面又极力突出他在执政里打压“自由和民主”,甚至是将诸多中东问题一股脑的归结于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政策。

那么,纳赛尔采取的民族主义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对于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有何意义吗?

混乱的埃及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那就是埃及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这个问题在非洲、中东的国家基本都存在,那就是他们的政权来的太轻易了。二战结束后的殖民地独立浪潮来得太快了,中东和非洲的国家或是殖民地都没有做好独立准备,就仓促地变成了一个独立国家。殖民者随意地划分着疆土,然后把政权甩给了殖民地时期的草台班子,这就算是这些殖民地独立成功了。

尽管历史学家用了诸多的华丽辞藻来盛赞殖民地独立运动,但现实就是这种仓促的独立实际上是害了这些国家。道理很简单,这就像是你让一个没有成年的小孩离开家自谋生路一样,这不是让这个孩子独立,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谋杀。埃及自然也是这样,纳赛尔组建的“自由军官同盟”虽然通过政变是夺取权力,可发生在1952年7月23日的政变太简单了,轻而易举的推翻了腐朽的法鲁克王朝,如此简单的夺权必然会遗留下大量的问题。

彼时的埃及是什么样呢?一个字,乱。埃及在过去名义上是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可实际上是一个受控于英国的半殖民国家,法鲁克王朝的那位末代国王基本是人厌狗嫌的存在,要推翻他真的是不难。可问题是,想推翻这个末代国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无政府主义的、也有宗教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也不缺,自由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也有,甚还有法西斯主义的,这些人在那位末代国王在的时候还能勉为其难的合作,可等到这个国王被赶走了,那他们自己就快撕起来了。

因为第一任总统纳吉布不得人心被赶下台,纳赛尔在1954年接任了总统位置,然后纳赛尔就傻眼了,这国家怎么感觉是散装的呢?纳赛尔诧异地发现埃及内部的派系混乱程度已经令人发指,想要将国内这些复杂的派系势力统合起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纳赛尔采取的尚不是民族主义政策,而是通过打击国内的其他政治派系,如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以此加强埃及中央政府的权力,而改变了纳赛尔观念的事情则是在1956年发生。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事实上,纳赛尔在此前都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本人曾说过在他年轻时,如果有人对他说阿拉伯人这个概念,他会觉得是个笑话。那是什么改变了纳赛尔的想法,使他走上了民族主义的道路,并在未来扛起了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呢?很简单,在1956年10月29日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彻底改变了纳赛尔的想法,也让他看到了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会有怎样的力量和前景。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公司为国有,此举激怒了英法两国,两国对埃及采取了诸多制裁,包括政治施压和经济制裁等等。但这些都没能压垮埃及,纳赛尔领导下的埃及顶住了来自英法的压力,最终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战争。10月23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埃及军队渡过运河对以色列军队展开反击,但英法又在10月30日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埃及交出运河区,否则就出兵干预。

此举自然是遭到了纳赛尔的断然拒绝,10月31日起英法联军以7艘航空母舰、六百余架飞机和其余上百艘战舰组成的强大兵力开始对埃及进行轰炸。11月5日,英法联军登陆塞得港,试图用武力压垮埃及军民。很不幸的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埃及方面早就做好了死战准备,部分军民老弱一并投入了战斗,苏伊士运河也被埃及凿沉的船只堵塞,英法的入侵被埃及军民抵挡,事情的发展已经超过了英法的控制。

在抵抗英法的过程里,纳赛尔还得到了一些他此前未曾想到的帮助。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迅速加入到了埃及阵营之中,叙利亚、沙特和约旦与英法断交,作为产油国的沙特还切断了对英法的石油出口,叙利亚也停止对英国供给石油,三国甚至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准备驰援埃及,来自其余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最后英法和以色列迫于压力承认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美苏两国的干预,更有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因素,如果没有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埃及恐怕不能赢得这次宝贵的胜利。

泛阿拉伯主义的意义

第二次中东战争有许多意义,比如让埃及第一次通过实际行动战胜了英国,从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的完整。而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阿拉伯世界拥有怎样的力量。尽管此时尚不明显,但纳赛尔已经看到了一个团结起来的阿拉伯世界,将会有多大的前景和潜力。与此同时,纳赛尔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里意识到了,如何让埃及纷乱的国内派系统合起来,这一切都促使他选择了民族主义和泛阿拉伯主义。

从埃及国内的角度来说,收回苏伊士运河与第二次中东战争都证明了,民族主义对于一个国家是有用的。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对于民族主义总是百般诋毁,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而极端的思想等等。但是这些人显然没有注意到一个关键,那就是一个国家是依托于他的民族而存在,如果不因民族而出现凝聚力,那么这个国家的根基在哪呢?何况,自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开始,民族主义就是最坚挺的存在,在必要时使用民族主义也确实是统合一个国家最简单的方式。

再者说,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如果你不搞民族主义,那你想要搞什么呢?自由主义吗?还是别的什么?纳赛尔接手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且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国内派系之间的矛盾也十分尖锐,留给他的选择机会实在是不多,以基于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文化的民族主义来统合国内力量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选择。不要认为这一举措就是错的,每一个举措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纳塞尔选择民族主义道路也是一样的,因为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找出更好的方案了。

何况,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泛阿拉伯主义是有助于团结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告终,彼时阿拉伯国家之间同床异梦,这才让以色列有了反击的机会。可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则完全不同,一个联合起来的阿拉伯世界所迸发出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能够将信仰和文化作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纽带,以此团结整个阿拉伯世界,那么阿拉伯国家就将成为命运共同体,并最终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绝非是什么过高的估计,或是什么洗白纳赛尔的夸张说辞。我们是有一个真正的例子摆在面前的,1958年叙利亚自请和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随后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也申请加入,也就有了后来的阿拉伯合众国,国家领导人正是纳赛尔。虽然这个国家最终因为纳赛尔的执政失误而在三年后解散,但是散伙后的三国仍旧保持了极好的关系,埃及也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和盟主。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通力合作,也足以证明了阿泛阿拉伯主义的意义和正确性。

当然,也不要担心纳赛尔会走上什么极端道路,毕竟纳赛尔一生都致力于消灭封建主义、建立社会公正和健全的民主社会。对于伊斯兰保守主义和极端主义,他也是坚定如一地进行打击,穆斯林兄弟会就没少被纳赛尔打击,政教分离和进步性是他一贯的追求。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政策和纳赛尔主义,以及他扛起的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实际上都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并借此将他的执政理念和改革思想推广到整个阿拉伯世界去,从而最终改变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将其变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争取到尊严和自由,不至于成为大国的玩物,而这也正是其民族主义政策的最终目的。

结语

总的来说,纳赛尔的政策是一场基于阿拉伯国家现状的社会改革尝试,它立足于阿拉伯世界的现状和国情基础,而非盲目的追求向左和向右。其对于埃及,乃至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有重大意义,甚至是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次在阿拉伯世界里,有人提出了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并真正意义上的超越了宗教和国界的限制,其重要性和意义自是不言而喻。

虽然从我们作为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以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为纽带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距离我们过于遥远,甚至是令人生厌的东西。但是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有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经验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尽管在纳赛尔逝去之后,泛阿拉伯主义的发展就呈现倒退趋势,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历史终将给出答案,证明纳赛尔的主张并没有错。

0 阅读:163

千历共婵娟

简介:为大家分享制作精彩的图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