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入武庙,封王,封帝,关羽的登神之路,历经一千余年

拐蚂拐 2022-01-12 10:31:11

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下诏追谥关羽、张飞、马超等元勋,以关羽为“壮缪侯”。此时,距离关羽败亡已过了整整40年。

关羽生前也曾封过侯,是由曹操所请、汉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当然,这实际上就是曹操的意思,为的是笼络关羽、收为己用。之后,关羽又被刘备拜为前将军。

拜将封侯,那该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然而关羽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汉寿亭侯、前将军什么的,这都是微不足道的起点而已。

一千多年之后,他已封神入圣,也成为了唯一一个能够完美驾驭绿色头巾的人。

关羽的登神之路,要从他死后说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逸周书·谥法解》

谥号大抵分为美谥、平谥、恶谥3种,从一个人的谥号里,也很容易看出他生前的功绩与品行。

美谥如汉武帝刘彻之“孝武”、唐太宗李世民之“文”,赞其功德;平谥如汉哀帝刘欣之“孝哀”、晋怀帝司马炽之“孝怀”,多表同情之意;恶谥如周厉王姬胡之“厉”、隋炀帝杨广之“炀”。

由于历代的谥法亦有些许差异,因此关羽的“壮缪”究竟是美是平?古来争论已久。

在谥法中,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死于原野等等,都可称为“壮”。

纵观关羽一生,于襄樊战役中擒于禁、斩庞德而威震华夏,可称“胜敌克乱”;斩颜良于万军之中,可称“好力致勇”;万人敌之勇,可称“武德刚毅”;最终功败垂成、殁于战事,亦可称“武而不遂”、“死于原野”。

关羽的“壮”,既是对其勇武过人的赞誉,亦是对其军事功绩给予的肯定,也表达出了对他悲惨结局的惋惜之情。与同时期的徐晃、许褚等人的“壮”谥号一样,这应该是个美谥。

主要存在争议的,是“缪”字。

在谥法中,名与实爽、伤人蔽贤、蔽人伤善等,都可称为“缪”。

故而,部分人认为关羽之“缪”是说他名不副实,他的功绩配不上他响亮的名声,“壮缪”二字一为表功一为评过,是为平谥乃至恶谥。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缪”为通假字,通“穆”字,与后世岳飞的“武穆”意思相同,应该是一个美谥。

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赵云传》

许多人认为,如果关羽得的不是美谥,又何来什么“时论以为荣”?关羽的后人又怎会拿着恶谥当荣耀呢?

但不管怎么说,这死后追谥的举动,无形中也让关羽在荆州、蜀地民间的威望又重了几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已多有百姓为关羽盖庙祭祀。

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关羽崇拜也被添加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武庙增加祭祀名将64人,关羽位列其中,这也使得关羽在登神路上更多了一份“官方背书”。

宋朝之后,关羽的登神之路开始进入了快车道。

自刘禅第一次追谥的800多年之后,宋徽宗赵佶为关羽进行了第二次追谥,直接从“侯”的级别提升到了“王”,谥为“义勇武安王”,赞其忠义、勇武,是个武可安邦定国的王。

到了宋高宗赵构,他为关羽进行了第三次追谥,谥为“壮缪义勇武安王”。这个谥号的封法极显圆滑本色,既赞同了刘禅的意思,也显示出了他对赵佶意见的尊重。

到了宋孝宗赵昚,他为关羽进行了第四次追谥,在尊重前辈意见的同时,又给关羽多加了两个字,谥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赞其是个足以济世的大英雄。

赵昚即位之后的第二个月,就下诏为岳飞平反,并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搞了一个失败的隆兴北伐之后,赵昚不得已又与金国达成和议,他不对金朝皇帝称“臣”了,而是直接降一辈改称“侄”。

从他对关羽的追谥中,也不难理解“英济”二字所包含的心酸与渴望。干仗干不赢,总该是要找个地方寄托哀思的。

可以说,在宋朝时候的数次追谥,关羽虽仍停留在“人”的阶段,但却并非一般的凡人,而是一个能够济世安民、挽大厦之将颓的大英雄的化身。

真正开始为关羽赋予“神灵”色彩的,则是元朝时期的元泰定帝。

元朝时期佛教盛行,僧尼可以免除一切徭役,许多高级僧侣拥有着超高的特权,生前不仅封为国师、司空、司徒等,还接受了大量的布施与封赏,死后赙金更是多达黄金千两、白银万两。

在这样的信仰下,元泰定帝为关羽进行了第五次追谥,谥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到了元顺帝,作为元朝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给予了关羽第六次追谥,并给出了一系列的追封。

什么“齐天护国大将军”,什么“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什么“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以及“无倭候”、“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等等等等,加在一块接近100个字。

可以理解,山河摇摇欲坠,是该找关羽来“护国”了。

也正是从元朝开始,关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有了极为明显的神灵色彩。

封侯、封王,这是对人而言。若是对于神灵,那可就得封帝不可了。

到了明朝,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关羽分别得到了明神宗、明思宗的追谥。

明神宗为关羽进行的第七次追谥,谥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一次追谥,也成为了关羽登神路上的一个分水岭,关羽直接登上了道教的神坛。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明神宗仰慕修道养生的长寿之术,故而极信道教,还曾诏谕洛阳老君山为“天下名山”,特立“万历皇帝老君山诏谕牌”。

到了执政后期,明神宗在龙袍下还穿着道袍,整整28年不上朝,他要把关羽捧上道教神坛,也是理所当然。

到了明思宗,他为关羽进行的第八次追谥,谥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字虽然少了,但其中的重量却是大大增加了。

所谓“天尊”,指的是道教当中地位最高的天神,如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等。从这个谥号来看,关羽的登神之路似乎已达到了巅峰?

其实不然,后来人总还会有办法再给他提一提逼格。

到了清朝,关羽又得到了数次追谥,可以说是实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满堂红。

顺治皇帝的时候,为关羽进行了第九次追谥,谥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一般来说,道教中的天尊与大帝基本都是兼任的,如玉皇大帝之玉皇大天尊,东极青华大帝之太乙救苦天尊,真武大帝之荡魔天尊等等。

既然如此,为何不按明朝时的“天尊”谥号而取“大帝”呢?

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要给关羽赋予神灵的色彩,还要使他回归到“人”的本真。

则天法尧,曰大。——《逸周书·谥法解》

所谓“大帝”,不仅仅是神灵之巅峰,还是人间的至尊,如帝乙、盘庚、武丁等人,都称“大帝”,三国时期的孙权亦谥“大帝”。

这等若说,关羽不仅仅成为了道教神祗的最顶级,他在人间也同样被提升到了最巅峰的皇帝地位,既是人中之龙,亦是神中之神。

雍正皇帝的时候,不仅为关羽进行了第十次追谥,更追赠三代公爵,把关羽的祖辈也给封了一番。

乾隆皇帝的时候,为关羽进行了第十一次追谥,谥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所谓“灵佑”,既有神灵庇佑之意,亦是唐代高僧灵佑禅师之名。灵佑禅师开创了沩仰宗,这是五家七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

乾隆皇帝的这一追谥,又为关羽添加了一层佛教色彩。

到了嘉庆皇帝,为关羽进行了第十二次追谥,谥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

所谓“仁勇”,既是称赞了关羽之勇武,又将儒家思想核心之“仁”赋予了关羽。这便等若说,关羽不仅是人间至尊,更成为了儒释道三家共同的神祗。

到了道光皇帝,为关羽进行了第十三次追谥,谥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所谓“威显”,其实也正是道光皇帝的心声,意在指望关羽能够大显神威。短暂的盛世之后,清朝已现颓势,但道光皇帝显然不知道,别人架在家门口的火枪与大炮,是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也抵不住的。

道光皇帝之后,咸丰、同治、光绪几个皇帝也都对关羽进行了追谥,一次比一次加的字多。

咸丰皇帝先是加了“护国保民”四字,后觉得不够,又加“精诚绥靖”四字。

同治皇帝加了“翊赞”二字,意在指望得到关羽的辅佐与帮助。

光绪皇帝加了“宣德”二字,也最终完成了历代皇帝对于关羽的最后一次追谥,谥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这么一长串的谥号,其中的每个字眼,都饱含着清朝末代几位帝皇对于关羽的殷殷期盼。

殊不知,若是关羽有灵,估计都要被这个闭关锁国的腐朽王朝给气炸过去。

从生前封侯拜将,到死后40年的第一次追谥,再到往后1000多年之间的十余次追谥,关羽的登神之路,历经了封侯、封王、封帝的各个阶段。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能够得到如此殊荣的人物寥寥无几。

事实上,历史上比关羽武艺高强的不乏人在,比关羽战绩彪炳的,如白起、卫青、霍去病、李靖等,无不是千古流传之名将,为何唯独关羽得享如此殊荣?

因其忠,因其义,这是我国数千年来最为推崇的道德之一,加之关羽不乏勇武,称得上是猛将的代表,诸多因素加到一块,成就了关羽的登神之路。

千余年来,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关羽的尊崇相对应,民间的关羽崇拜也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全国的大小武庙超过了30万座,成为了中华大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到了如今,关羽崇拜依旧不绝。

2 阅读:132

评论列表

山水盆景

山水盆景

3
2022-01-12 12:20

封这么多有没经过人家同意!有没考虑人家的感受?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