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看张居正的“问路斩樵”,学习如何对待小人

琚风梦扬 2025-03-20 11:13:20

世上有两种公平,一种是过程的公平,一种是结果的公平。到了晚明时期,海瑞和张居正就好比这两种公平的代表。海瑞一生都在追寻那种不太现实的公正原则,他过得清苦,为人清廉,特别痛恨邪恶。

在他看来,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就是小人,绝对不能打交道,更不能假装友好敷衍了事。可他没能扭转局势,也没能让明王朝延续下去。

再看看张居正,他坚信只要结果是对的,就不管过程怎样。什么卑鄙小人,什么官场上的坏习惯,他觉得干大事的人不用在乎那些小细节。

只要能成功,打击对手、利用坏人,他什么事都愿意干。他只求事情能有个好结果,就像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很能说明张居正这种只看结果的态度。

张居正是明朝内阁首辅里的大名人,他的人生经历特别传奇。十二岁时,他就去考科举了,十六岁就中了举人,到了二十三岁,更是考上了进士。

搁到现在来说,就好比12岁就上高中,16岁考进清华,23岁就成了博士后。在那个“五十岁中进士都算年轻”的年代,这样的成就搁谁身上谁都会得意,张居正当然也不会是个例外。

他刚开始时也想远离坏人,保持清正廉洁,对君王忠心,热爱国家,希望能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做个品德无缺的国家栋梁。

他心里是这样盘算的,行动上也确实这么做了。在翰林院的那些年,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时刻关注着老百姓的难处,费尽心思琢磨着怎么帮忙解决。

他根本不理会朝廷里的党派斗争,觉得自己能闯出一番事业,可结果证明,这只是他自己单方面的想法而已。他给当时的大臣头头夏言提了建议,后来也跟继任的徐阶说了,讲的都是地方官贪污的事儿,还有边疆形势危急,老百姓日子过得多么不容易。可他们全都随便应付,甚至还骂他不考虑整体情况,整体情况到底是啥呢?说白了,就是为了抢权力和好处呗。

他心里不服,又给嘉靖皇帝写了封奏章,一股脑儿说了大明王朝的五个大问题,话里带刺地提到了专权的严嵩,盼着皇上英明,别被坏臣子给骗了。最后,嘉靖皇帝压根儿就没搭理张居正,他的奏折就像扔进了大海,连个泡都没冒。

张居正完全糊涂了,他在京城呆了这么久,到底图的是啥呀?是不是就为了悠闲地看着朝廷里夏言、徐阶、严嵩这些人轮流上台,争权夺利,斗得你死我活?是不是就为了看皇帝安逸地坐在那儿,拿老百姓辛苦挣的钱来建宫殿、寻求长生不老呢?

不对,肯定不对!张居正是个有抱负的人,跟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一样,他都盼着能让国家在他的管理下变得强大富裕,让老百姓在他的努力下过上安稳日子,最后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悄悄离开,“事情办完了就拍拍衣服走人,把功劳名声都藏起来”。

可现实跟理想差得太远了,到了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都三十岁了,却还是没能在京城站稳脚跟。他感到疲倦了,便想着躲开一下,所以就跟皇帝说自己生病了,想请个假休息休息。嘉靖挺干脆,一下子就答应了张居正的要求,这让张居正心里松了口大气,但同时又有点不高兴,皇帝连挽留一下都显得那么不走心,难道自己在皇上眼里就这么不受待见吗?

回到江陵老家,张居正见了见亲戚朋友,到处逛逛山水景色,过得非常开心。老家的山水和老朋友来看他,让他的心里舒服了不少。不过,一到晚上安静下来,他在京城的那些经历还是会让他心里难受。

张居正可不会天真地觉得“问题不在我,全是世界的错”。对他来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在遇到痛苦时,既不靠放纵自己,也不靠女人来排解,而是靠研读圣贤书。

他打算在历史书籍里找个古人,找个能帮他解开疑惑的人。这位古人啊,既不是搞文 职的大臣,干的活儿跟张居正的专业不对路,追求的理想也跟张居正没啥关系,最后连个像样的收场都没有。不过,韩信那个“问路杀樵夫”的老故事,最终让张居正恍然大悟,对,我说的就是那个韩信。

张居正是位文官,一点武力都没有,而韩信呢,是个武将,却不懂写文章和书法。不过,因为“问路杀樵夫”的这段往事,两人之间有了超越时间的奇妙联系。

张居正之所以被韩信迷住,主要就是觉得韩信那股子“不顾道义”的劲儿很特别。韩信是个不太在乎“规矩办事”的人,他觉得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什么“见到道义就忘了利益”,还有那些信义之类的,都不重要。只要能达成目标,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什么胆子都有。

韩信还没发迹的时候,那些小混混看他没什么本事,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从裤裆下爬过去”。如果换成年轻时的张居正,他可能早就跟那些小混混动起手来,不是拔刀相向就是拼个你死我活,宁死也不肯服软,说不定还会被打得半死甚至丢掉性命。

但韩信就不同了,只要能活下去,他什么都愿意做,就算是钻人家的裤裆,他也毫不在乎。之后,韩信去了项羽那里做事,做了个不起眼的小职位,却没被瞧上眼,他给项羽出的主意,项羽压根不理睬。其他人呢,心想“反正都来了”,“好马不吃回头草”,就算不被重视也得忍着,不然面子上挂不住,道德上也说不过去。但韩信不乐意,他才不在乎那些,“这儿不要我,别处自然会要我”,一生气,他就直接投奔汉王去了。账外的守卫逃走了,项羽肯定会叫人去追。

韩信起初还能顺手杀掉几个小喽啰,撤退得很顺利,但追他的人越来越多,韩信也只能赶紧找路逃跑。在这场拼命逃跑和追赶的较量里,韩信看起来赢的希望不大,但幸运的是,他们眼看就要进秦岭了。秦岭里山多树也密,能灵活躲藏的地方多得很。所以,韩信决定抄小路走,打算把追他的敌人引进复杂地形里。

没想到,自己却先迷路了,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韩信急得团团转,就是找不到出去的路。韩信碰到了一个正在砍柴的哥们儿,他像看到了大救星一样,连忙给那哥们儿作揖,打听起这儿的地形来。那哥们儿挺实在,啥报酬也没要,就一股脑儿地把知道的都告诉了韩信。

按理说,这事儿本该传为千古佳话,但韩信接下来的做法,却让这段故事有了点不光彩。韩信没走多远就选了条近路,突然间,他想到追兵可能追上来,不过既然那樵夫对他挺好的,应该没事。那么他也可能会跟追兵搞好关系,把自己的去向透露给他们。想到这点,韩信立刻骑马追上樵夫,在路上就把樵夫给杀了,然后他才快速逃走。

张居正压根儿没想过这种做法,要是他的话,不光不会要了那樵夫的命,还会把身上的钱财给樵夫,当作感谢呢。就算知道可能会有麻烦,他也绝不会背叛帮助过自己的人。他心里也清楚,问路斩樵的故事可能只是传说,但韩信接下来的举动,却一再让人觉得他有些“不讲究”。

韩信打进关中后,就跟刘邦分开带兵,跑到黄河那边去了。他指挥得太棒了,像砍竹子一样,一口气打下了魏国和赵国,火得不行,下一步就要攻打齐国了。这时候,刘邦也没闲着,他派了郦食其去齐国走一趟,没想到真的说服了齐王投降。这时候,一般人肯定都会等着,让郦食其去管齐国,可韩信却干了件张居正根本想不到的事儿。那就是明知道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王投降,却还是要去打齐国,一点儿也不想让郦食其抢功。

对郦食其来说,这个决定真是太狠心了。他正和齐王一起痛快地喝酒吃肉,没想到韩信进攻的消息突然传来,齐王一听就火了。

他以为这事儿是韩信和郦食其早就商量好的,于是也不问清楚,就把郦食其给煮了。可怜的郦食其啊,不久前还在那儿大口吃肉呢,没想到这么快自己就变成了锅里的肉,反倒是帮韩信达成了目的。张居正心里很受触动,他和韩信一样,特别渴望建功立业。他突然明白,为啥自己到现在还没能达到韩信那样的高度。

就是因为太想出名,太执着于所谓的“正当流程”,不愿意自己的人生记录上有任何一丝瑕疵。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悟道之后回到了京城,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痛恨坏人、一身正气、纯洁无瑕的人了,倒像是变成了另一个韩信,不过是“文人版”的“精明人”。

看清了实际情况后,张居正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开始懂徐阶为何那般谨慎,遵循起“内心独立,外表随和”的做人道理。尽管心里头,他依旧是那个讨厌小人、有着不同流合污理想的张居正。但到了外面,他就变成了韩信那样的人,不管是哪种人,忠心的还是奸诈的,当官的还是太监外戚,只要能帮他升官,张居正都会去结交,和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好像跟他们很合得来。

看到张居正变得如此“懂事”,首辅徐阶心里乐开了花。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尽管张居正以前写过文章狠狠批评过他,但徐阶还是大方地给张居正谋了个好职位——去当裕王的老师。要是搁以前,张居正对于这样卖力提拔自己的人,肯定会非常感激,哪怕是给徐阶上刀山下火海也愿意。

但现在,张居正却选择了不说话,打算借着这个机会,继续往高处爬。徐阶当首辅的那几年,西南的少数民族闹起义,北方的鞑靼来侵犯,东南的倭寇也骚扰不断,再加上国内连年干旱,庄稼收成不好,大明王朝真是处处碰壁,就像是被人围攻,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得花钱,但那些高官,特别是徐阶他们,一个个都擅长拖延,一边给皇帝建了好多宫殿,一边又悄悄给自己攒下了大堆财富。政府手头紧得很,连二百万都拿不出来,只能眼巴巴看着湖广、华东的难民自己想办法活下去,而北方、西南的老百姓还在遭罪。一边是明朝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和受灾的百姓,惨不忍睹;另一边,恩师徐阶一家却独占了足足二十万亩的好田地。

张居正哪能装作没看见,不去管呢?他决心要往高处走,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在接下来的几年,张居正表面上对徐阶十分恭敬,但私下里却和高拱走得很近,高拱可是徐阶的死对头,也是裕王的老师。他使尽了浑身解数,终于在隆庆六年,当上了真正的内阁一把手。

当大家都觉得张居正只不过是第二个徐阶时,张居正冷不丁地放了个大招:考成法就是个规矩,按照这规矩,所有官员都得被专门的“科道”盯着。谁要是不听朝廷的话或者想偷偷捞好处,轻的会被撤职,重的还得被关进大牢。新领导一来是不是总得搞点大动作?百官们都还在那儿看风向呢,张居正突然又放了个大招:要重新丈量土地,这下子,官员们可真是急了眼了。

你得明白,老百姓没地种,并不是因为世上没了好田地,而是因为田地都被当官的和大财主霸占了。好多官员买了大堆的地,却瞒报数量,偷税漏税。要是真去丈量土地,那不是要他们的老命嘛!起初,官员们打着“上面管不到,能混就混”的主意,想消极应付了事,但他们慢慢察觉到,自己掉进了张居正设的圈套里。

张居正推出的考成法,就是要断了他们的退路。当那些爱搞消极对抗的官员一个个被撤了职,这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家伙们终于意识到,大势已去了。也知道张居正虽然坐上了当年徐阶的那个位子,可他是一心为了老百姓才爬到这个高度的。

张居正重新出山后,变得一点也不心慈手软,他手段高明,把周围的人都耍得晕头转向。不过,张居正特别的地方在于,他虽擅长权谋,但并不只是为了个人的享乐,更多时候,他像韩信那样,是想要让国家再次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直以来,他都是那个梦想着解救世人的文雅书生,时间让他追求理想的方法变了样,但他的理想却始终如一。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