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姓氏大全”,来揭开中国历史的神秘面纱中国古老民族与历史。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叫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到底叫啥姓呢?这能不能算是个问题呢?没错,肯定是这样!这真的是个很关键的事儿!也许有人会不平地嘀咕:孔子嘛,不就是姓孔嘛,这事儿明摆着,还能有啥疑问呢?孔子的后代特别多,已经传了2500多年了,到现在山东曲阜还有好多孔子的子孙,他们都姓孔。这还用问,孔子当然姓孔啦!
了解过历史的人也许会不同意这种说法:说错了!孔子其实不姓孔!他是商汤的后代,出身宋国的贵族家庭,姓子,孔是他的氏。孔子的后人都跟着用孔作为氏,慢慢就演变成了孔姓。这是现在大家关于孔子姓啥的两种主要看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直接说:“孔子呢,他叫仲尼,姓孔。”
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其实就是这样。真可惜,全都没猜中!孔子他既不姓“孔”,也不叫“子”这个姓!哎,没想到《史记》这次又出错了!!为啥说孔子他既不姓孔也不姓子呢?其实孔子压根儿就没姓。其实,不只是孔子,在先秦时期,男人们都没有姓呢!想弄清楚这事儿,你得先了解啥是“姓”。
在秦朝之前和秦朝之后,“姓”的意思大不一样。秦朝往后,咱们现在每个人用的姓,就是说“人从哪儿来,人由啥衍生”的意思,代表着一个人的根源在哪里。秦朝之前,姓就是在图腾旁边加个女字,代表着同一个部落女性的总称,这也是为什么先秦时候的男人没有姓,毕竟他们不是女性嘛!为了区别开来,我们把秦朝之前的姓叫做老姓。就说两个简单的例子吧。为族的标志是个“为”字,这个“为”同样也是大舜的标志。为族的女孩都姓妫,妫就是代表为族的女孩。
厶族的标志是个“厶”字,大禹也用“厶”作为他的标志。厶族的女孩子都姓姒,姒指的就是厶族的女孩子。
因此,孔也好,子也罢,它们都不是姓氏。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男士,那时候的人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姓。那么,孔子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他为啥会叫孔子这个名字呢?咱们先来瞧瞧孔子的老祖宗是哪儿的。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其实是周朝宋国一个国君的后代,但不是直系的那种。说白了,宋襄公有个二儿子叫弗父何,打弗父何这儿起,一辈传一辈,最后传到了叔梁纥那里。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纥。
要是咱们从宋襄公那会儿再往早里说,就得提到商朝的王帝乙的大儿子,也就是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微子启。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朝封到了宋这个地方,这样,周朝就有了个宋国。再往前追溯,能一直到武丁,还有更早的商汤时期。商王一家是皇族,他们的标志是“王”。而皇族又属于子族,子族的标志则是“子”。在甲骨文里头,经常能看到像王族、子族、还有多子族这样的词儿!
因此,说白了,宋国的国君一家子全都是子族的人!很显然,孔子是宋国国君那一族的人,理所当然地也是子族的一员。子族是个老部落,他们的象征图腾是个“子”字。记住,子是个象征,是个标志,但它不是姓。
这个子族的人姓啥?没问题。“好”这个字就是在“子”这个符号旁边加了个“女”,表示的是子族里的女孩子。就好比说妇好这个人。
这儿有件事得特别提一提:在周朝那会儿,有个挺大的国家,它居然没有姓。这就是那个名叫宋的国家。因此,宋国国王家族里的女孩子,都只能叫做“子”,而不能姓“好”。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孟子。
注意啊,这里说的孟子,可不是那个有名的大哲学家孟子,而是个漂亮姑娘,换句话说,她是个女版的“孟子”。她是宋国的皇室公主,也是鲁惠公的第一位妻子。
她为啥会取名叫孟子呢?孟是家中不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儿子就是属于他自己的家族。因此,孟子其实就是子族里的大哥,或者说是子族里的大姐。
要是按姓来称呼,那她应该叫做孟好才对。但是,说他是孟子也挺合适的。在周朝之前的老规矩里,女孩子既可以用姓来称呼,也可以用族来叫。
要是没姓,或者图方便,女孩子直接用族名来称呼自己就好啦。而男人呢,只能说属于哪个家族。你肯定找不到先秦时期的男人会用自己的姓来称呼自己的。
当我们弄明白了“子”的含义,并且知道“子”是代表族群而非姓氏后,接下来咱们一起瞅瞅“孔”究竟是啥意思。这事儿,真的非常重要!这个事儿,才是最重要的!孔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孔”在孔子的名字里究竟是啥意思呢?以前,大家通常都觉得“孔”是一个姓氏。这个说法其实是出自《孔子家语》这本书。
这是从宋襄公开始一直到孔子的家族世系:宋襄公这位历史人物弗父何可以这样说:弗父这个人啊。宋爸爸姓周世子赢了。正考甫也可以说成是考甫老先生。
孔父嘉也可以说成孔父大官人。木金父也可以说成是木头和金子的老爹,意思没变,就是换了个说法。防叔这个人啊伯夏这个人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叔梁纥就是孔子他老爸。孔子是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家语》里说了,孔子他们家这一脉,打孔父嘉那会儿起,过了五代,亲戚关系就远了,就成了公族里的另一支,后来就用“孔”当了姓。
还有种说法,孔父是孔父嘉活着时得的称号,所以他的子孙后代就跟着用这个姓了。这看起来就像是“用祖先的名字、表字或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来当姓氏”,感觉也挺有道理的。但奇怪的是,在孔父嘉之后到孔子出现之前,这些人居然都没用“孔”当作他们的姓氏,直到孔子那会儿,“孔”这个姓才又被用了起来!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根据周朝的习俗,如果你要“用祖先的名、字或者谥号来作为姓氏”,那大多数情况下,会用你们这一脉分出来后的那位国君的儿子的名、字或者谥号来作为姓氏。
因为,这样人家一看你的姓氏,就能明白你是从哪一代祖宗那分出来的。比如说孔子这一家子,他们本该按照宋襄公的儿子弗父何的名字、表字还有谥号来定姓氏,最后就选定了“何”作为他们的姓。别人一看,哦,何子是弗父何那一脉传下来的。
比如说吧。刘备为啥老提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呢?毕竟,刘胜的老爸可是大名鼎鼎的汉景帝刘启啊。刘备为啥不直接声称自己是汉景帝或者汉高祖的后代呢?那样听起来不是更厉害嘛!其实要说他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大家才明白他是从皇室哪一支分出来的!
要说汉景帝或者汉高祖之后,他还不够格呢!另外,《孔子家语》这本书挺深奥的,这段话更像是汉朝人的看法,那时候的人们已经不清楚周朝时候称氏的具体情况了。因此,大体上可以确定,《孔子家语》里这段说孔是姓氏的说法是不对的。
如果说“孔”不是氏的话,那它究竟是个啥东西呢?按照“中国姓氏说法”,孔跟子一样,都代表一个图腾,孔家的图腾就是这样来的。孔家其实是子家的一个分支,从子家分出来的。这就是孔家人象征的图案,叫做“孔”。
很显然,“孔”字就是在“子”字旁边加了个小符号,就像多了个小尾巴似的。有人说这个小符号代表的是“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商朝的时候,要是有一个老家族分出了一个新家族,那这个新家族就得自己设计一个新的族徽或者标志。要怎么制作出来呢?
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原来的图腾或标志旁边加上个小装饰。举个例子来说。你们家以前的标志是个苹果。但你挺出色的,因为做了件大事立了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领地,这就等于你从家里分出来,自己单干了。
这时候,你就得给自己的新家找个代表符号或者标志了。这可咋整呢?所以,你就往家里以前那个像苹果的图腾上添两片叶子,弄成一个新的图腾。
别人瞅见你的新图腾,一眼就能懂啥意思:你本来是苹果那边的人,不过现在自己单干了。你瞧瞧!这事儿多清楚易懂啊!这种情况在商朝时候经常发生。这是我琢磨了好多先秦时期古代民族的东西后,得出来的一个规律。这就是“中华姓氏体系”里的一个关键想法:通过古代族群来推导。
总的来说,可以这么说,孔子的“孔”其实就是他们那一族的标志!现在我们还不清楚,是从弗父何那时候起,还是到了孔子那会儿,谁最先把“孔”当作了图腾来使用。甚至,说不定这事儿就是孔子自己弄出来的。孔子家里排行第二,大家都叫他孔老二。
乙呢,就像我们说的第二一样。所以,如果在“子”字旁边加个乙,变成子乙,就是孔的意思,也代表着他是子这一辈里的老二,这还真挺适合孔子的。
尽管周朝习惯用氏来称呼,但孔子一家因为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在周朝还是保留着商朝的老规矩。其实,孔子的儒家思想带有很明显的商人文化特点。还有啊,儒这个概念,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孔子是商朝贵族后代,也是宋国国君的子孙。他这一家子原本是个子族,把“子”当作象征,时间一长,就慢慢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叫孔族。从“孔子”这名字说来,“孔”代表的是图腾,但这里的“子”可不是指子族的意思。孔子说的那个“子”,既不是啥象征符号,也不是像公、侯、伯、子、男那样的贵族头衔。孔子被大家叫做“子”,这其实只是对他的一种尊敬称呼。像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这些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们,他们名字后面的那个“子”都是这么来的。就像现在的孔老师、老前辈、庄大师、孟夫子、荀先生、韩非子等等……
那么,孔子究竟姓啥呢?他既不是姓孔的人,也不是姓 子的人。他没有自己的姓氏。他把孔当作图腾,子是人们用来尊称他的。孔子其实就是大家说的孔先生,也就是孔家的一位老先生。从秦朝以前的族姓时期到秦朝以后的百家姓时代,“孔”这个标志就变成了姓氏,而孔子的后代也开始姓孔了。这就是孔姓是怎么来的,真相大白啦!这就是孔子名字是怎么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