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官到杭州的蔡京,终于盼来了他日思夜想的调任通知。他真的是奸臣吗?

琚风梦扬 2025-03-20 11:11:07

宋徽宗的心腹太监童贯跑到杭州,为了给皇上祈福求子去寺庙上香。蔡京一听说这事儿,早早就到了寺庙等着。一个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一个是皇上书法上的心头好,两人一碰面就特别投缘。蔡京给童贯规划了一路的行程,确保他吃得好喝得好,还特意把珍藏多年的书画拿出来,献给皇上当礼物。

当然,为了回报,童贯在宫里说了不少好话。蔡京终于等来了皇帝的命令,让他重新当上了龙图阁学士,还要他去定州做官。这时候,蔡京已经55岁了,经验丰富,本事大,手腕也硬。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当上丞相。这个被说是史上最坏的宰相,靠着自己的野心和本事,掌控了北宋20年,让北宋变得非常强大,但也正是他,最后把北宋从高峰拉了下来,让中华民族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历史困境。

北宋庆历七年的时候,宋仁宗时期有个叫蔡淮的小官吏,迎来了他的头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家里人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蔡京。蔡京出生在一个很不错的地方,那就是福建。就像明朝时江西的状元特别有名一样,在宋朝,福建是出进士的大户。整个两宋319年里,一共选了快3万名官员,其中福建人就占了快四分之一,多达7000多人呢。

这个叫蔡京的小伙子,和他老爸一样,走上了仕途。他和亲弟弟蔡卞在熙宁三年一起考上了进士,这事儿立马就成了北宋的大新闻,人们议论纷纷。为啥呢?因为蔡京那时候才23岁,也就刚大学毕业的岁数,就踏进了官场。而他弟弟蔡卞更厉害,考中进士的时候,才只有13岁呢。

聪明的蔡京自然吸引了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大人物的眼光,所以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这场长达三十年的变法风波里。熙宁三年的时候,宋神宗让王安石当了副宰相,这就拉开了大规模的王安石变法的序幕。新政策获得了宋神宗的大力推行,支持改革的人在朝廷里占了上风。

蔡京这个人政治头脑灵光,这种好机会他肯定不会放过。那时候,蔡京只是在舒州当个推官。蔡京这个聪明人,不愿意一直在下面受苦受累,所以赶紧给宰相王安石写了封信,在信中说了说他对变法的一些想法和理由。这时候,王安石虽然有了皇帝撑腰,可还是遭到了老一派人的反对,他特别需要有人帮他一把。

所以,蔡京两兄弟就被宰相叫去面谈,加入了支持变法的一边。不过,要是不说他投机倒把的话,蔡京真心觉得变法对国家有好处,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跟王安石打交道时,蔡京两兄弟表现得确实有点装模作样。

比如说在宰相府里,哥俩一搭一档,表明了他们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还发誓要拼死帮助王安石把新法推广执行下去。还提到在舒州,新法子推行得很顺畅,到处都喜气洋洋,一派人间乐土、太平盛世的景象。但王安石不笨,他能听出来这兄弟俩在吹牛皮。他严肃地告诉两人,做官得实实在在,别光说不练。有了王安石和皇帝的撑腰,蔡京的官职迅速攀升。八年后,他当上了开封府知府,也就是首都的一把手,那时候他才三十岁。可是,变法派的蔡京最后还是暴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公元1085年,也就是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了。接着,只有10岁的宋哲宗坐上了皇位,而高太后开始帮忙管事儿。高太后一直不喜欢那个变法,所以她一上台就赶紧处理跟新法有关的事儿。她选了司马光来做宰相,司马光也是反对变法的。结果,王安石和神宗皇帝费了好大劲儿搞出来的新法,全都被废掉了。嗅觉依旧敏锐的蔡京,最终也察觉到了,时代不同了,自己也得换个站队了。

司马光提议废除雇人服役的制度,改回原来的轮流服役办法,并给了五天时间准备。蔡京一接到这个指令,立马就开始行动,最后整个宋朝,就只有蔡京管理的开封在规定时间内全做好了。蔡京那惊人的表现让司马光特别感兴趣!可谏官们觉得蔡京这人变化无常,尽做些不地道的事,后来就把他调到了成都。但蔡京还没放弃,一直想找机会再回京城。

公元1093年,也就是元祐八年,拥护老规矩的高太后去世了,哲宗皇帝开始自己掌权,并把年号改成了“绍圣”。这时,他重新启用了那些推行新政策的人,其中新党的头头章惇还当上了宰相。

蔡京,他有着深厚的新法背景,也回到了京城,大力赞成章惇重启新法。尽管蔡京在新党和旧党之间来回倒戈,可两党都得承认,蔡京在管理朝政上确实是个非常厉害的天才。这位很有天赋的人马上就要进入自己的新阶段了。

蔡京是个大奸臣这大家都知道,但他还有个不为人忽视的身份,那就是他是个挺有名的书法家。书法界里有宋四家,说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但蔡京这人品行不被后人瞧得上,所以他们就把蔡京换成了另一位书法高手蔡襄。

公元1100年,那位本可以挽救大宋的年轻皇上宋哲宗,不幸早早离世,给北宋留下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来当下一任皇帝呢?宋哲宗25岁就走了,当然没留下孩子。经过一番争论和商量,最后宋神宗的老婆向太后支持赵佶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宋徽宗。

赵佶这个人很喜欢艺术,当他还是端王的时候,他不仅自己喜欢画画,还爱收集别人的画作,蔡京的书法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他很迷蔡京的字。有一次,他甚至不惜花了两万钱,买了一把写有蔡京书法的扇子。蔡京在徽宗端王那时候,也成了常被邀请的贵客。

宋徽宗当上皇帝后,为了让新党和旧党之间和平相处,就把新党的蔡京从高官位置上撤下来,给了他端明学士和龙图学士两个头衔,还让他去管理太原。但皇太后挺看重蔡京的,就让他继续留在京城,负责修史的工作。

不过,蔡京的那些所作所为,御史言官们肯定饶不了他,接连上奏章揭发他搞小圈子、排挤异己的坏事。徽宗也不想再护着他了,干脆撤了蔡京的官职,把他贬到了杭州。这场景好像以前经历过,刚做官不久,就被派到了安徽。

司马光掌权时,他又被调到成都。现在,老一派的人又掌权了,他再次被贬到了杭州。故事好像重播一样,结果也没什么新意。徽宗赵佶到了杭州没多久,因为喜欢艺术,就让宦官童贯来杭州帮他找些好书画。蔡京当时在杭州,一听这消息可乐坏了,赶紧去找童贯。

他带着童贯到处玩乐,好吃好喝招待着,听说主要是给皇上找顶级的艺术作品,蔡京就在杭州行动起来。他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宝贝都拿出来了,还搜罗了许多杭州有名的艺术品,一股脑儿交给了童贯。这里面有王羲之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赵佶一直想要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

赵佶因此对蔡京特别看重。现在蔡京要回京城,就只差一个合适的机会了。因为徽宗打算重新实行新法,所以旧党头头、左丞相韩忠彦为了对付支持新法的曾布,就想拉拢蔡京,于是向徽宗提议,让蔡京再次出山。同时,蔡京的那些党羽也在徽宗面前不停地说好话,想让蔡京回来。

曾布知道蔡京是新党的人,但他也没反对。到了1102年年初,由于各种条件都合适,蔡京在多方帮助下回到了京城。随后,皇帝把旧党的丞相韩忠彦撤了职,并在七月让蔡京当上了丞相,从此蔡京走上了掌权之路。【权臣们】宋徽宗开始掌权后,北宋朝廷的风气大变样了。原先站在中间立场的宰相曾布,还有支持旧政策的宰相韩忠彦都被撤了职。

这样一来,赵佶就完全推行新政策了,并且又动手整顿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蔡京当上宰相的崇宁元年8月24号,他列了一份名单,宋徽宗亲自写了上去,上面都是司马光、苏轼这些保守派的大人物。这份黑名单公布后,告诉全天下的人,名单上的人的子孙都不能在京城当官。

后来,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凑成了三百零九人的大名单。徽宗就让工匠把这些坏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好让后人知道,也提醒朝廷永远别再用这些人。这就是有名的《元佑党籍碑》,名声可不太好。

但是,这个跟秦桧一样臭名昭著的历史大坏蛋,在他掌权的20年里,除了打压不同意见的人,他还都做了些什么坏事呢?

不管是新派还是老派,都使劲儿想跟蔡京拉关系,为啥呢?就因为蔡京这家伙23岁就考上了进士,治国理政那是一把好手。蔡京掌权时,搞了个养老人的地方叫居养院,就像现在的养老院一样。他还建了公墓漏泽园,专门给那些死了没地儿埋、没钱下葬的人用。

另外,他还办了官方的医疗所,名叫安济坊。那会儿,东京汴梁不光是富人和官员们的享乐之地,也是普通老百姓得以安家的好地方。蔡京在崇宁年间搞了个“崇宁兴学”的大动作,他下令全国各地建学校,搞了个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连着的学制,让太学壮大起来,还恢复了医学,新建了算学、书学、画学这些专门学校。同时,他停了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来选拔人才。这对宋朝的教育发展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方面,蔡京不搞茶叶的自由买卖了,又改回了官府买卖茶叶的老规矩。不过后来,他也让商人自己去茶园买茶叶了,但得先从官府那里买张卖茶的许可证,还有官府特制的装茶叶的笼子。

这些商人呢,先找官府买许可,再去茶园买茶叶,然后用官府的笼子装好,还得送到官府指定的地方去称重、检查、封好。官府就是通过控制卖茶许可和笼子制造,来独家卖茶的。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茶叶买卖的大权又回到了官府手里,国库也充实了不少。

说到盐法改革,崇宁元年时蔡京搞了个新招,叫钞盐法。就是政府印盐票,商人花钱买这盐票,上面写明盐的数量和价钱。商人拿着票去盐产地,验票后就能领盐去卖。

这样一来,就不用政府自己搬盐、卖盐,也不用直接运到各州了,商人自己去产地买盐运走。后来,跟茶叶一样,卖盐的地方和买盐的地方也都固定了。钞盐法让政府省了不少钱,运盐卖盐的成本都转到了商人头上,还解决了海盐多内陆盐少的问题。

这样一来,收茶盐税也更快了,国库很快就鼓了起来。当然,蔡京也搞了一些被人骂得很惨的政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改革货币制度了。蔡京搞了个钱币改革,就是弄出了当十钱、夹锡钱和钱引这些新玩意儿。到了徽宗那时候,铜少了,铜钱不够用,所以蔡京就想出了这个法子。

他头一回在全国范围用了当十钱,就是说这钱能当十个普通钱用,但其实做它的成本只有六个钱,这样一来,赚头可大了,结果呢,假钱就满天飞了。就算朝廷下了再多的禁令,不让偷偷造假钱,也还是有人冒险去干这事儿。

因此,在崇宁年间,市场上到处都是当十钱,这导致了经济大涨价。朱翌在《猗觉寮杂记》里说:到处都有人偷偷铸钱,根本管不住。东西价格飞涨,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很多人因为违法铸钱而家破人亡。”当一个大钱其实只值三个小钱,但在使用时却要被当作十个小钱来花,这样一来,经济肯定会乱套。

大钱把小钱给挤兑了,小钱不是被藏起来,就是被熔化重铸成大钱,结果市场上买东西就乱成一团了。可蔡京为啥要实行这样的政策呢?像他这么能干,执政有一套的人,难道真没想到这些问题吗?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北宋政府因为要打仗、养兵,再加上皇室和官员们花钱大手大脚,所以特别需要这种赚钱手段。看看蔡京推行的这几个重要政策改革,它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加重税收,然后把钱都集中到京城来。

从建中靖国元年重新出山,到宣和六年退休,蔡京掌权快二十年了。要是从他开始进入官场的熙宁三年算起,他在宋朝官场里混了五十多年,五次当上宰相,一直干到八十岁。但这个聪明人特别迷恋权力,就算眼睛老花看不清东西,没法好好办公,也死活不肯退休,晚年基本都是靠小儿子帮他打理朝政。

官当到这份上,离生命的尽头也不远了。靖康元年,金兵往南打过来,满朝的读书人都说蔡京是六大奸臣里的头一号,于是御史和言官们纷纷上书告他的状,蔡京这才又被贬官,离开了京城。

在贬官的路上,他想买点吃的,但老百姓一听说是蔡京,就不肯卖给他。就连当地的州县官员也躲他像躲瘟疫一样,催着他快点走。

蔡京落到了潭州昌明寺,心里难过极了,想想自己这一辈子,就写了一首诗:八十一年过去啦,三千里外没个家,亲人离散各在一方,望着祖国眼泪哗哗。曾在金殿五次拜相,玉堂十次宣旨传话,回想当年多么风光,如今全成梦中虚话。

没过多久,他便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蔡京这辈子真是又精彩又坎坷,他的书法和治国本事在当时无人能及,但随着年纪增长和政治上的连连受挫,他的野心越来越大,道德却越来越差。他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是个好人。可到头来,换来的只是满心的孤单,还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指责。这样一个故事,怎么配得上那个23岁就站在东京热闹街头,看不起所有人的天才呢?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