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有“凤雏”之称。
不过,由于英年早逝,凤凰才刚刚起飞就陨落于地,庞统活跃的时间很短很短。
不过,在这短暂而辉煌的时间里,庞统已经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特点。
庞统,不是没有名过其实!相反,他被严重低估了!
识人之明、用人之智,胜诸葛一筹庞统早年,就以善于品评人物而闻名。
史书中记载了他对江东三个名士的评价,可谓精彩绝伦,入木三分。
我庞统曾评价陆绩、顾邵、全琮:陆绩是有逸足之力的弩马,顾邵是能负重致远的弩牛,全琮是才智不足却好施慕名的一时佳人。
后来,三人的人生,确如庞统所言!
陆绩是弩马,速度快,但所乘坐的不过一人而已!
陆绩留下了许多个人事迹,如早年的陆绩怀橘,又做浑天图,在易、礼方面都很有造诣,个人成就很大。
而在担任郁林太守期间,他兴修水利,宽政待民,口碑也很佳。
与行事效果立竿见影的“弩马”陆绩相比,顾邵才算是“负重致远”的“弩牛”。
顾邵作豫章太守期间,着重发展教育,提拔人才。
他提拔的吾粲后来作了太子少傅,丁谓作了典军中郎,而平民出身的张秉、殷礼后来也官至太守
可以说,顾邵不只是自己行功绩,也搭建了平台,为国家输送了许多有用之才,确实是“可负岂一人之重哉”的弩牛!
而全琮的人生,也确实如庞统早早所料一般。
全琮为人恭顺,善于应承别人而乐于接受规劝,言辞从不严厉冒犯他人,确实是“佳人”,因此在东吴政界混得比较开。
只是,全琮确实才智不足,几次受名独领军出征,或未攻而返,或不克而返,才智不足以建功立业。
以此来看,庞统只是相谈一番,就能摸清一个人的长短处及行为风格,可谓入木三分!
后来,黄忠、魏延,也都是在庞统辅佐刘备时期脱颖而出的。
而且,庞统在识人、用人上,还不拘泥于单纯的“品评”,而同时关注对人才环境的塑造。
早年,庞统品评人物时,常常对一些善人给与超出其实际才能的评价,并表示:如今是乱世,人心离乱,正气不足。我这么做,是推崇正气,鼓励人为善,鼓励有志之士奋起!
通过评价,来带动人才环境的变化,可谓深谋远虑,格局宏大!
相比之下,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似乎与庞统还有不小差距。
诸葛亮被人诟病之处,最多的就是用人方面:误用马谡;未培养足够多的后续之才···
倘庞统不早早去世,与诸葛亮紧密合作,蜀汉或许在人才方面,又会是另外一番状况!
战略远见,献策之能庞统在战略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献征蜀之策。
其实,诸葛亮当年《隆中对》中,已经提出了要图取西川,而在庞统之前,法正也秘密劝过刘备。
所以,庞统与诸葛亮、法正,三位智者,英雄所见略同。
不过,不同之处在于,庞统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更能说中“痛点”。
诸葛亮、法正,皆劝过刘备要取西川,但刘备一直犹豫再三。
刘备犹豫的原因,是担心夺同宗之地,对自己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名声造成损失。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
诸葛亮,主要是从战略上认为益州是用武之地的角度来劝说,法正,主要是从“张松内应”等可行性方面劝说,都没有打到刘备顾虑的“痛点”。
唯庞统,从道义的角度指出:兼弱攻昧是“五伯之事”,事成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
如此,才彻底打消了刘备的顾虑。
以此来看,在“诈术”与信义的关系上,庞统是把握得最清楚的一个,这是其高明于诸葛亮、法正之处!
用奇之术,四两拨千斤庞统另一贡献,是献出了轻易化解危险局面的谋略。
张松这个“内鬼”被刘璋发现,刘备与刘璋翻脸时,刘备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当时,刘备只有葭萌关弹丸之地,而刘璋拥全蜀之地;况且,占据白水关的杨怀、高沛,统领精锐的白水军,为刘备的后患。
以常规方法,刘备已陷入绝地。
然而,庞统献策,轻易化解了这一危局。
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1、上策:利用刘璋尚未准备好,抓紧时间,间道疾袭,直取成都。
2、中策:假称要回荆州,高沛、杨怀必来相送,借机除之,解决并掌握白水军,然后再进攻刘璋!
3、下策:回荆州。
有许多朋友、专家指出:庞统所献的上策,实际上是下策,过于冒险。
不过,实际上,我们看庞统三策的情况,就能知道:庞统所献三策,实际上主要推的只有中策!
因为:只有中策,才详细计划了具体的行动步骤和方法,其余二策都不过是一笔带过!
由此可知:庞统实际所献者,不过就是中策!
看起来简单的计策,背后透露的功底极深。
战略上,先解决后顾之忧。
方法上,通过假意回荆州,诱捕二将,然后迅速控制白水军,既明于心理,又敏于驾驭难度!
这里,不但要有张良的战略谋划之能,还要有陈平的阴谋之法,庞统的谋略功底之全面,可见一斑!
此策,可谓四两拨千斤,形势瞬间拨云见日!
由此来看,庞统的谋略全面性,在诸葛亮、法正之上!
争议处1:计策是否过于偏激?不过,庞统也有一些存在争议的谋划。
刘备初入西川,刘璋带领3万军来迎接,双方在涪城宴会。
此时,张松暗中让法正提出:应当趁机袭击刘璋!
庞统也主张趁机扣留刘璋!
然而,刘备认为这是大事,不可仓促,遂没有采纳此策。
庞统的这个建议,引起了后人的质疑。
他们认为:此时刘备在西川恩德未立,恩德未孚,众心未附,与刘璋决裂的时机远未成熟;而且,刘璋带了3万精兵来相迎,扣押刘璋,必然引起兵变,带兵甚少的刘备根本就难以善后!
他们又指出:后来,刘备攻刘璋时,雒城就围攻了近一年,成都被围后,城中吏民皆愿死战,说明刘璋虽然暗弱,但在益州是得人心的,
因此,他们皆认为:庞统此计,过于偏激,过于急躁,有失顶级谋士的水准。
其实,个人以为:刘备的持重,固然是稳重的,更有经验的,但因此就责庞统之策有误大可不必。
当时,提出同样方略的,还有法正、张松。
法正、庞统,皆是顶级谋士;张松作为刘璋的别驾从事对益州各类情况最为了解;他们皆提出此策,绝不可能是没有把握的!
很大可能是:张松、法正这些“内鬼”,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策反工作,刘备或许可以如后来控制白水军一样,通过控制刘璋来驾驭局面!
只是···由于刘备未采纳,此策没有展开;而后来张松暴露后被杀,相关“详细安排”不再为人所知罢了!
总之,三个智者都认为可以实施的方略,即便可能偏于激进,但绝不可能是过于低级的错误!
因此,在个人看来,刘备的持重确实是更加靠谱的、稳重的。
但是,若因此就认为庞统、法正之谋有低级漏洞,那就看低他们了!
此策虽未被刘备采纳,而且刘备在未采纳此策的情况下后来确实成功了,但是,因此就降低对庞统、法正的评价,认为高估了他们,这是不应该的。
争议处2:战死沙场,是否表明庞统谋略不足?庞统之死,也被很多后人认为是庞统被高估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如此,大约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庞统急于求成,轻率袭击,结果中张任的伏击,被射杀。
如果真是如此,降低对庞统的评价是可以的。毕竟:中伏而亡,历来是谋略不足的表现!
但是,实际上,正史中,庞统是“率众攻城,中流矢而亡”。
“中流矢而亡”!
我们知道,汉末名将,甚至统帅,“亲冒矢石”是很常见的。
曹操也曾在“矢石交攻之际面不改色”。
而刘备、法正,则更是在箭雨下,有过“孝直避箭”的典故:刘备冒着箭雨作战,法正劝不动,只好亲自挡在刘备前面。刘备劝法正避箭,法正说主公都不怕箭雨我怕什么?最后刘备才避箭而退····
所以,虽然曹操等人都认为作为高级指挥官“不当亲战”,但实际上,他们也都是常常亲自在危险区域指挥作战的!
所以,庞统之死,只能说明他运气确实不太好,不能说明他无谋,更不应当因此降低对他的评价!
庞统,大约31岁时投靠刘备,开始走上重要岗位,36岁就不幸阵亡。
短短五年,“凤雏”来不及展现其雄才就坠落了,实在令人遗憾!
在短短五年间,庞统表现出的谋略能力、识人能力、用人能力,皆不在诸葛亮、法正之下!很多地方甚至胜过诸葛亮、法正!
就才能而言,”凤雏“足以与”卧龙“并驾齐驱!
庞统,没有被高估!相反,他还是被低估了!
然而,就个人成就而言,庞统就有点对不起”凤雏“的名号了!
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除了真的有才能,关键还要:保重!
愿君保重!
用户10xxx49
你吹的再好有啥用?庞统拿下了几座城,又守住了几座城?又有什么贡献?你得用事实说话,你才能再高,没有贡献你就想和别人比?我感觉最多和邢道荣一样,也就是凑数的,一个陪衬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