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英雄赖传珠55岁,因病离世,葬礼上,四架飞机护送骨灰,三位大将、十五位上将亲自迎灵。
我们回顾赖传珠的一生,这是怎样的一生,在他离世时,如此轰动?
1927年,19岁的赖传珠,已是赣南革命的一名年轻骨干,那时的中国,硝烟弥漫,革命的火种在大地上点燃,赣南的山区,革命的队伍不曾停止过一刻。
深秋的一个暴风雨夜,赖传珠在家乡赣县的大埠乡阁楼上,正在主持一场秘密的农民协会会议。
油布遮挡的煤油灯下,他一边调整着灯火,一边与当地的乡亲们,探讨起义的计划。
窗外,三声斑鸠叫响,作为暗号,意味着今晚的集会,已经不再安全。
会议结束后,赖传珠和几位战友悄然来到铁匠铺,一间小小的作坊,弥漫着铁屑的气味,火炉中炽热的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在这座低矮的铁匠铺里,赖传珠与朱如红、谢家禧等人,悄声商讨着暴动的细节。
每一次铁锤敲击声,都掩盖了他们低语的声音,周围的空气,仿佛被浓烈的革命气息所包围。
他们知道,这场运动,即将带来血与火的洗礼,这一切,又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
运动的失败,打破了这份豪情,赖传珠的父亲,被捆绑在村口的槐树上,民团指令他,指认出所有革命者。
父亲高喊着“传珠快走”,为儿子争取了逃生的机会,老人却终究,未能逃脱那残忍的命运,牺牲了。
赖传珠痛心疾首,但自己不能因父亲的死亡而止步,血与火,已经无法阻挡,他心中那团,燃烧的革命火焰。
父亲牺牲后,赖传珠带着革命信仰,开始了漫长的逃亡。
他巧妙地化作货郎,躲过重重封锁线,背着竹扁担,两头箩筐里藏着《共产党宣言》,穿越崎岖的山路,终于抵达了井冈山。
那时的井冈山,革命的星火已经点燃,赖传珠,也第一次在茅坪八角楼,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的身影,在年轻的赖传珠眼中熠熠生辉,那一刻,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1934年,湘江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赖传珠所在的红一军团,面临着敌军的强大围剿,战斗异常惨烈。
作为一名指挥员,赖传珠的任务,是确保界首渡口的防守。
聂荣臻政委,在面前亲自交代“无论如何,也要守住界首渡口”。
这是一项军事任务,更是决定战局的关键之一,赖传珠将全师的136挺机枪,调集在一处,整装待发。
战斗的压力,如同山岳般沉重,赖传珠仍旧无畏前行。
一天晚上,战士们急需热食,老炊事员却不见踪影,原来,他在敌人的炮火中,拖着满脸硝烟的脸庞,用竹筒给战士分发最后一锅粥。
粥在竹筒里不停地流淌,每一滴粥上,都印着战士们满是鲜血的掌印,竹筒在他们的手中传递,是食物,更是坚持与希望。
战斗愈发激烈,赖传珠不再满足于,站在指挥所内发号施令,他开始亲自出现在战场。
为了获得敌军的动向,他指挥部队,在漂浮的竹筏上,建立了临时指挥所。
竹筏在漆黑的江面上漂浮,四周弥漫着敌人的炮火,和血腥的气息,赖传珠凭借望远镜观察敌情,警卫员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飞溅的子弹和弹片,生命的脆弱与革命的坚定,交织在那一刻。
命运向他露出猩红的面孔,赖传珠在指挥作战时,突然遭遇了敌人的猛烈射击。
他的胸膛中被弹片穿透,肺部受伤,他依然不肯下火线。
为了继续指挥战斗,赖传珠紧急用绑腿布,裹住胸口的伤口,把自己绑在一块大青石上,忍着剧痛,继续指挥作战。
即便是血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腰间文件包里的作战地图,他依旧没有放弃,这就是赖传珠——战场上不言放弃的英雄。
1946年,四平保卫战,火车站附近,一场紧急会议正在进行。
火车头的蒸汽腾空而起,轰鸣的声音,遮掩了指挥员的讨论声,赖传珠站在铁轨旁,与团以上干部召开会议,急需部署接下来的防御工作。
会议室并不宽敞,是临时搭建的一个简易指挥所,四周没有太多的物资支持,唯一依靠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决心与斗志。
赖传珠在车厢的铁皮上,画下了防御工事的图样,指挥官们仔细听取部署,每个决定都充满了紧迫感。
在这个时刻,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意味着惨重的损失。
敌军逼近,赖传珠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他亲自带领侦察连,执行夜间任务,准备打击敌军的后勤保障。
行动前,赖传珠深知自己面对的,是国民党精锐部队,胜负之间,关乎整个战局的转折。
夜幕下,赖传珠亲自带队,化作国军的装束,迅速潜入敌军的车队。
他们将美制打火机点燃汽油桶,火光照亮了黑夜,敌军的车队,在火光中混乱不堪,驾驶员惊慌失措。
就在这片混乱中,赖传珠敏锐地注意到,表上的指针已指向凌晨2:47。
这场战斗的胜负就在这一刻,敌军的补给线被切断,四平的保卫战胜利结束,赖传珠再一次带领部队,成功守住了这片土地。
战斗的残酷并未结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中,赖传珠与部队正在举行战地婚礼。
婚礼的主角,是负伤的老连长,在庆祝的喜悦中,天空突然被一颗颗燃烧弹点亮。
爆炸声震耳欲聋,新人迅速用大红被面扑灭火焰。
赖传珠立刻指挥全员迅速疏散,组织人员进行反击,那个时候,谁还记得原本的婚礼?
战斗持续了几个月,局势一度变得异常紧张。
为了保障弹药供应,赖传珠组织了一个秘密的运输线,冬天的江面结了冰,百姓们和战士们冒着严寒,利用冻硬的江面作为运输通道,将弹药快速送往前线。
300架马拉的雪橇,穿行在月光下,留下了一条条蜿蜒的冰痕。
这条线的成功运作,为保卫四平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也让赖传珠深刻感受到了,战争中的无奈与人心的力量。
1965年,赖传珠的遗体终于回到了故乡。
此时,他已经是开国上将,一位立下多次战功的革命英雄,这一天的到来,注定是一个悲伤的告别。赖
传珠的骨灰被运送回乡,全程由四架军用飞机护送,这背后的安排,几乎没有一丝闪失。
运-5运输机穿越雷雨区时,飞机剧烈的颠簸,让人感到仿佛整个天空都在震动。
飞机上的护灵军官,紧紧抱住骨灰盒,用军大衣包裹着,生怕任何一丝风雨,侵扰到这位英雄。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飞机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赖传珠的灵柩,由无数战友与人民群众接过,迎接着属于他的最后一次荣耀。
在桃江大桥上,迎灵队伍,正等待着英雄的归来。
民兵连的战士们,站成整齐的队列,举起步枪,对空齐射,枪声震耳欲聋,每一声枪响,仿佛都在传递着,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与纪念。
桥头的老赤卫队员,曾与赖传珠并肩作战,他们早已满头白发,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骨灰盒上的八一军徽,那一刻,所有人都无言,只有泪水代替了话语。
迎灵车队缓缓驶过,每一辆车后,都有默默注视的群众。
吉普车上,坐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炊事班长,怀里抱着1942年缴获的日军饭盒,这个简朴的饭盒,见证了他和赖传珠,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
那时,赖传珠曾亲自为战友们分发食物,如今老炊事班长,已是眼盲双手颤抖,对赖传珠的记忆,依旧深刻如初。
让人动容的,是一群曾经在战火中,被赖传珠救出的孤儿,他们如今都已长大,佩戴着红领巾,站在车队旁。
孩提时代,他们曾在废墟中,被赖传珠救起,今天,他们带着一束红杜鹃,亲手献给那位曾为他们点亮未来的英雄——赖传珠。
红杜鹃代表了革命的坚贞与希望,也是对这位英雄崇高的敬意。
当车队穿过故乡的每一条街道,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辆,承载着革命灵魂的车上。
那送行的人群中,还有三位大将,还有十五味上将,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曾经的战友……
历史的长河,或许早已湮没了无数的英雄,但赖传珠的英名,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不会被遗忘。
用户10xxx47
1927年19岁,1975年去世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