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日本退休少将矢野义昭,在《军事研究》杂志上放了个“大卫星”:
他在文章中预测,中日之间可能在2025年之前爆发冲突,甚至认为,日本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这事儿说来还真有意思,我们好好聊聊。
先说说这位少将是什么来头。
在日本自卫队里,少将这个级别可不低,相当于美军准将。
一般来说,至少25年的军龄才能混到这个位置,经历多个重要岗位。
矢野义昭的发言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这个特殊身份。
但关键是,这位退休将军的预测靠谱吗?
日本战后的政治土壤我们倒回去看看2012年是啥情况:
当年9月,日本要把钓鱼岛“国有化”,中日闹得挺僵。
安倍刚上台,开始搞军费扩张,到处宣扬威胁论。
日本在军事预算上开始逐年增长,2012年,防卫预算约为4.65万亿日元(约合460亿美元)。
美国也在亚太地区搞“重返亚太”。
矢野义昭的这个预测,得从日本战后的政治土壤说起。
二战后的日本,表面上是战败国,可实际上很多老面孔还在台上唱戏。
1945年后,美国对德国和日本可是完全不同:
德国那边把纳粹分子都清理干净了,连开个小店都不行;
日本这边,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却保留了大部分战前的官僚体系。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典型人物——岸信介。
二战时是满洲国经济部长,还是东条英机内阁的重要成员。
按理说,战后应该被当作战犯审判,可他在巢鹰监狱没待几年,1948年就被放出来了。
更厉害的是,1957年,居然还当上了日本首相。
他的外孙安倍晋三,后来成了日本首相。
这种情况,在日本政坛简直太常见了。
麻生太郎的外祖父,是战时首相吉田茂;
二阶俊博的父亲,是战时陆军少将。
现在日本国会议员中,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这种世家出身,在自民党内这个比例更是高达四成以上。
这带来的影响可不小。
历史认识问题难以解决。
右翼思想容易代代相传,对邻国态度也往往带着历史包袱。
这不,参拜靖国神社成了政客的“标配动作”,教科书问题总是反复出现,军事预算年年往上涨。
不过,现实也没有矢野义昭说的那么极端。
看看日本年轻人的态度就知道了,对军事扩张普遍谨慎。
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养老这些实际问题。
日本现在正面临严重老龄化,政府债务都快达到GDP的两倍半了。
经济增长,也是连续三十年处于低迷状态。
虽然老一辈有些成见,但新一代人的想法可能完全不一样。
理解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不被一些极端预测所干扰。
说到底,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大家都希望过上安稳的好日子,这才是最朴实的愿望。
把利益做大,这才是正事二战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划了很多“警戒区”,目的是防范苏联。
日本就像太平洋门卫,替美国看着这片海。
但是。随着冷战结束,日本活动范围反而越划越大。
2010年,日本把自己“地盘”画得特别大。
把防空识别区,延伸到了离中国浙江海岸才130公里的地方。
这样做带来了什么问题呢?
你在自家门口活动,却被说“你闯进我的地盘了”。
因为,中国的军用飞机从沿海机场起飞。
没飞多远就,会进入日本划定的“防空识别区”。
反过来,日本的飞机在他们宣称的“防空识别区”飞,就可能离中国海岸线特别近。
现在天上飞的,可不是二战时的螺旋桨飞机,而是动辄2马赫以上的现代战机。
就拿中国的歼-20来说,巡航速度轻轻松松就超过音速,这130公里说远不远。
说近也不近,稍不注意就容易擦枪走火。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
范围严重重叠,容易撞上。
实际上这些年来,中日双方的军机相遇的次数明显增多。
但实际上,防空识别区并不是领空,它只是一个国家为了防空安全而划定的警戒区域,在国际法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一直想控制这片海域。
他们的战略思维好比是在画圈:
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一圈圈往外画。
这种思维模式,在他们军方和政界根深蒂固,到现在都没变。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没那么悲观。
你看这些年,虽然军机经常碰面,但双方都挺克制。
而且中日之间,也建立了海空联络机制,就是为了防止出事。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
真要较真把事闹大,谁都没好果子吃。
所以,与其整天纠结这些,不如想想怎么把利益做大,这才是正事。
一个老疙瘩钓鱼岛争端,一个多年的老疙瘩。
这片不到7平方公里的岛屿群,面积还没有北京一个奥体中心大,却成了东海上的一个火药桶。
这事得从清朝说起。
那会儿,这些小岛就记载在中国的航海图里,叫“钓鱼屿”,是古代渔民的重要参照物。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把这些岛屿偷偷划入了自己版图。
更讽刺的是,二战后美国在处理这些岛屿时,居然把“管辖权”交给了日本。
但所谓的“管辖权”,可不等于“主权”。
1971年开始,“保钓运动”在全球华人中掀起大浪。
这运动,最早还是从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开始的,后来席卷了香港、台湾和全球各地。
那阵势,就像是现在网上的热搜话题,只不过人家是真的上街,而不是在键盘上点点鼠标。
2012年,闹得最凶。
日本宣布要把钓鱼岛“国有化”,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抗议,不少人连日本车都不买了,日系车销量一下跌了一大截。
丰田、本田这些企业,生意一下子就不好做了。
这些年来,钓鱼岛周边的局势就像打太极,你进一步我退一步:
中国海警船定期巡航,日本也派船只在那儿转悠。
但现实是,这个问题比想象的更复杂。
不光是领土争议,底下还涉及大陆架划分、海洋资源开发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日双方相对克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些小摩擦,但基本上都可控。
靠不靠谱?历史告诉我们,这种预测就跟80年代日本人预测:“1990年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一样不靠谱。
为啥这么说?
咱们往前翻翻历史:
上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
田中角荣访华,周总理说“打个平手”,化解了战争遗留的赔偿问题。
80年代,日本在中国搞了大量投资,松下、索尼这些品牌备受欢迎。
90年代,大量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超级火。
现在,日本的丰田、本田汽车在中国卖得热火朝天。
优衣库、无印良品在中国开了上千家店。
从经济来说: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很多工厂的零部件都是从中国进的。
两国的产业链都缠在一起,像一盘麻花一样解不开。
战争对谁都没好处,打仗的代价太大了。
老百姓都盼着和平日子,谁想打仗啊。
日本的表演表面上看,日本对中国不太友好,动不动就搞点小动作,但是细究起来,这事儿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从地理位置看,钓鱼岛就像是东海上的一个“哨所”:
往北能看到日本冲绳,往南能望到台湾海峡,往西就是中国东部沿海。
谁要是控制了这里,就等于在东海扎了个钉子。
俄乌冲突后,美国的一些小算盘挺明显:想让中国也陷入类似困境。
但是这个如意算盘打错了,因为日本也不是省油的灯。
日本人精着呢。
他们心里明白,要是真跟中国打起来,自己就是当炮灰。
你看日本这些年虽然嘴上说得凶,军费也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处理争端时都挺谨慎。
该喊的台词都喊了,但真要动手的时候就开始打太极。
而且现实情况是,中日两国的经济都已经深度融合了:
日本的工厂里离不开中国的零部件,中国市场是日本企业的摇钱树。
双方的产业链盘根错节,旅游、文化交流热火朝天。
日本也很清楚,要是真跟中国闹翻了。
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日本企业。
现在日本经济本来就不景气,老龄化严重,国债高筑,哪还经得起折腾?
所以啊,日本这些年的做法,就像是在走钢丝:
既要表现出对美国的“忠诚”,又要避免把事情做绝。
该配合演戏的时候演戏,但关键时刻肯定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