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且异质性大,需根据疾病活动度、受累器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SLE病变累及多组织、器官与系统,病程漫长,缠绵难愈,历代中医多从“阴阳毒”“血风疮”“蝴蝶斑”“五脏痹”等论治。
江苏省名中医、宿迁市中医院特聘专家龙家俊,从事临床、教学工作61载,擅长难治性疾病的中医诊治。他深入探索病因病机理论,尊崇天地人三气相通相平之道,以人为本,提倡四维(天-地-人-时间)辨证方法,秉承“三因”致病理论,将传统“六淫七情”扩展为“七淫八情”病因病机学说。在六淫的基础上,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衍生环境中所产生的伤人致病的阴阳毒邪统称为第七淫“毒邪”,提出“外感七淫”学说;此外,还深入分析“天-地-人-社会-形体-精神-心理-时间-空间”的整体发病机制,与脏腑精气、经络气血等相关疾病的发生、转化与复发规律,在七情的基础上,分层辨析神气为病之因,并将神气极变、伤精痹脉的特点归纳为第八情“压情”,提出“内伤八情”学说。本文兹将其从毒邪、压情辨治SLE经验总结如下。
寒热交错证难求,辨毒审压查病机
龙家俊认为SLE与先后天不足、素体虚弱、饮食失调、七情化火、劳力伤神、热毒外袭、日光照射等内外因素有密切关系。SLE为久病顽疾,证候变化多端,临床多见阴阳寒热错杂证,阴证可兼热毒深伏之证,阳证可兼寒毒郁结之候,实难以纯寒纯热之证论治之。毒邪交感于气血阴阳,内外证候交错,内证可见脏腑痹阻之证,外证可见多期、多种皮肤损害,亦可见筋骨关节痹阻证候。诊疗此证时,注重以核心病因辨病,多因分析,宽域辨证,脏腑、经络、内外毒邪,精神形体等致病因素与相关病机演变同时分辨,分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轻重缓急之候,施以峻缓形神之药。初病多阴虚风燥,痰瘀湿相夹,阴虚多于阳虚;久病阴阳两虚,潜伏期与发病期交作,甚至久发不愈,日渐深重。临床女子发病率高,因女子以血为本,月经以时下,血气较男子益虚,尤其是产后调养不当、血气受损之妇人,更为常见。
审因求机,龙家俊提出天行五气,地生五谷,人行乖戾,有违天地运转之道,皆为外生毒邪之源。主张久积为毒、邪盛成毒、人造毒邪,以及乖戾之行为,改造自然环境,形成人为环境,蕴生“毒邪”。毒邪为患,久病必伤精气,郁闭精神,导致神机内压,上阻神气达天,下阻神气通地,闭塞神机,内耗精神,郁极伤精而生“压情”;或久病、重病等因致郁,郁闷渐积,神气痹结脏腑经络气血,而成“压情”;或五志七情极变,直接变生压力因素,而生“压情”。压情不解,五志郁闭,易阻经滞气,益增血脉之痹。临证厘经理乱,龙家俊认为SLE虽有寒热虚实之证,总以阴阳为纲,脏腑精气内虚为本,毒邪结经、压情痹阻为标。其标为毒邪深伏血络,遇风、寒、热、湿、瘀等邪气引动而发,脏腑经络、皮部、经筋、骨骼内外皆痹;其本为真阴不足,肝肾阴虚,久病气虚阳弱。病位在脏腑经脉与血络,与心、肺、肝、肾相关;病性为阴精与神气虚损,毒邪、压情痹阻气血经络,虚实痹互见。其核心病机为正气虚损,热毒内盛,阴阳毒伏,血络相传,经气痹阻,致毒邪深伏血络,压情不解,脏腑经络痹阻同时受累而发病。辨治的关键是辨虚、毒邪、压情与气血痹阻。
入经痹络达内外,通痹辨毒动与伏
本病为寒、热、风、湿、瘀等多种邪气相夹为病或合毒并病,其中寒毒、热毒为主要病邪。然风为百病之长,通经内外,可夹热、寒、湿之毒,内攻脏腑,外袭肌腠、肌肤,故毒邪传经变化多以内风、外风之毒为引。初病毒邪动而发病,多由内外之风引动,毒邪动而由阴出阳,由血络出于经脉、筋骨、皮肤,尤以颜面、关节为着;或由阴出阴,由血络出于五脏六腑,尤以心、肝、肾为着;或不分脏腑经脉,但以血络相传,其传变虽缓,但毒伏益深,瘀痹益重。若病邪轻浅,正气尚可,则病情轻缓稳定,毒邪静而深于脏腑,入于血分,深伏而不出,多由脏腑经络之气暂和,经络暂通,痹阻暂畅,而得一时之安,若遇压情、毒邪引动可诱发。若久病体虚,毒邪深伏气血、肌腠,气血虚损而瘀毒尤甚,累及先天,痼结于脏腑经络,内外皆发。久痹则内生痰饮瘀血,营卫失和,脏腑失荣,气化不行,邪气独留,反复发病,痼结难愈。
治病求本扶正气,解毒纾压消伏痹
毒邪在本病发生、发展、传变、伏络过程中发挥主要致病作用,压情内结是本病发病、加重、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SLE多经年久病,反复发作,日渐深重,消烁形体,深戕五脏,耗伤精气,久病不愈,神气渐郁,神郁日久,内痹血脉,导致气血不行、不化、不生,而伤精气,此为郁极生压。故SLE久病必由气及血,由形及神,由神及精气,而复伤形,最终导致形神不合,多有脏腑、形体之损,甚者压生风火,二者多相须为病。压情郁闭气血,毒邪痹阻经络,二者互为羽翼,相合为病,益增毒伏与瘀痹,致毒气深伏,五脏精气益伤。
SLE为阴阳毒,深究病因虚实,初病多为阳毒,毒邪深伏,湿热痰瘀痹阻经脉。久病由阴伤阳,内生寒毒阴毒,痹阻经气、血络。脏腑虚损、毒伏、瘀与痹为核心病理,阴阳毒邪为辨病辨证核心,诊病以圆通法活之旨,用药以寒温相佐之法。补脏腑之虚以治其本,开压情之痹,解毒邪之结以治其标。临床须审慎斟酌毒伏、神压与脏腑经络虚实痹阻,分清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蠲除毒邪,纾解压情,缓缓收功。在毒邪发病之时,疏风通络,清解热毒,逐脉化瘀,通痹散结,养血补虚,以治其标或标本兼顾;在毒邪深伏之时,补虚损,化伏毒,消瘀血,理脉痹,缓压情,扶正祛邪以治其本。
形神俱病正邪交,中西协同增疗效
SLE病因极度复杂,病机演化繁复,脏腑、经脉、血络均受累及,精、气、神同时受病,阴阳毒邪与压情焦灼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极难治愈。2020年《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指出SLE治疗应控制疾病活动,预防和减少病情复发和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累及器官损害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仍以控制病情为主;中医治疗SLE,也难求速效。龙家俊认为临证治病以取效为度,中西结合,各取所长。糖皮质激素作为常规用药被广泛应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发作期可结合短期激素治疗,以快速减轻患者痛苦,同步中医药治疗;缓解期逐渐减少激素用量,或用中医药完全替代激素治疗,减轻其毒副作用,中西合璧,减毒增效,相得益彰,缓缓收功。
典型医案
宋某,女,44岁,2020年9月12日初诊。主诉:确诊SLE2年余,间断腹痛、泡沫尿6个月。患者10年前因宫外孕行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停经6个月余。查体:神清,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余未见异常。风湿三项及补体检查:红细胞沉降率92.08mm/h、类风湿因子28.8IU/mL、C反应蛋白P44.90mg/L、IgG21.30g/L、β1C-球蛋白0.54g/L、β1E-球蛋白0.02g/L;ENA谱: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抗着丝点B抗体(+)、抗nRNP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尿蛋白3+,尿总蛋白5.880g/24h;血生化:总蛋白47.6g/L、白蛋白21.3g/L、总胆固醇8.48mmol/L;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无明显异常;痰涂片:白色念珠菌(1+),曲霉菌(1+);巨细胞病毒IgM抗体(+);胸部CT:两肺炎症;心脏超声:轻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内径增宽。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曲霉菌性肺炎、肺部感染、病毒感染、低蛋白血症、轻度肺动脉高压,口服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片、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治疗后腹痛、泡沫尿仍反复发作,遂求治于中医。临床初诊,症见精神抑郁,焦虑烦躁,面部浮肿,面色晦暗,黄褐斑,双下肢乏力,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体胖,苔白腻微黄,脉细弱。末次月经为2020年3月6日。
诊断:阴阳毒(毒伏血络,压情痹阻)。
治则:温阳化湿、清热滋阴、祛风通络以解毒;柔肝补气、行气开痹、养血安神以纾压。
治疗:1.中药处方。熟附片(先煎1小时)15g,炙甘草6g,肉桂(后下)6g,炒白芍20g,郁金12g,炒麦芽20g,灵芝15g,丹参20g,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15g,仙茅10g,淫羊藿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益母草15g,陈皮10g,黄芩10g,忍冬藤30g,土茯苓20g,生大黄10g,泽泻20g。7剂,水煎服。2.艾灸。取命门、督脉、大椎、涌泉,以阴中求阳,15次为1个疗程,隔天1次,每次艾灸20~30分钟。3.按摩。从上往下按摩胆经、督脉(阳经);从下往上按摩厥阴肝经、任脉(阴经)。穴位按摩从腰部及足底取肾俞、命门、太冲,涌泉用擦法,以透热为度,重按太冲。15次为1个疗程,隔天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
9月19日二诊:诉大便稀,1日3次,去大黄,加虎杖根15g,7剂,水煎服。
9月26日三诊至1月15日十诊:精神可,面部不浮肿,伴有光泽,守前方出入调摄,配合艾灸及按摩经络、穴位疗法,治疗3个疗程。
治疗半年后,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及泼尼松片渐次减量至停服。守前方间断治疗2年后,硫酸羟氯喹片渐次减量至停服。共治疗3年余,于2024年1月27日复查血清补体β1C-球蛋白67.77mg/dL、β1E-球蛋白6.45mg/dL、IgA366.5mg/dL、IgG1979.9mg/dL、IgM65.5mg/dL、红细胞沉降率31.89mm/h,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尿蛋白(-)。
按 该患者病变累及多系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肺脏等,引起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肺炎等合并症,病情极为复杂。在治疗核心病证的基础上,溯本求源,直入病根,辨脏论腑,消内外病邪之源,上焦辨外邪与气血寒热,中焦辨水谷痰湿瘀血,下焦辨阴阳精气。
初诊时,针对毒邪寒热交错兼夹风、湿、瘀等邪气稽留,解毒之法有六。一曰,温阳消毒:方中入大辛大热之熟附片、肉桂,通阳于经,守阳于脏。附子通行内外之经络,其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之风寒湿邪,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肉桂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守而不走,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附子合肉桂通守相济,气化行焉,得阴阳气化之妙。二曰,清热泻毒: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大黄苦寒沉降,可荡涤胃肠热浊,推陈致新。三曰,祛风除毒:忍冬藤乃入经风药,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于大队祛湿之剂中,通达表里,散风除湿,引湿外达,兼升清阳,此即升清降浊之法,清阳升则湿浊自降而下出。四曰,利湿泄毒:泽泻性甘淡寒,可利水渗湿,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中虚火,土茯苓甘淡渗利,可解毒利湿,下渗肾中水湿,配理气化湿之陈皮,以调和中焦。五曰,活血化毒:益母草合通利心脉之丹参,既活血通络,又泻肾中浊水,瘀血化则气血自流,水湿自行而邪易祛。六曰,调冲任解毒:本病具有本虚标实、寒热交错、阴阳俱病、经络痹阻、内外邪气胶着为病的特点,仙茅、仙灵脾(淫羊藿),即二仙丹,性味辛温,具有温肾阳、助命门而调冲任的作用,旱莲草、女贞子,即二至丸,甘苦而凉,善滋补肝肾之阴,又凉血止血,为补肝肾之平剂。四药合用,阴阳互济,滋阴养阳,温补肾阳而不燥,滋肾柔肝而不寒,以达调理冲任之效。
针对压情致病,方中以肝为核心辨证论治,纾情志之压,开神气之痹,融入纾压五法。其一,柔肝缓急:芍药酸寒,养血敛阴,甘草甘温,健脾益气,二药相合,即芍药甘草汤,调和肝脾,具有柔肝缓急止痛之功。其二,纾压宁神:灵芝性平,为养生圣药,可益气血,宁心神,合麦芽行气健脾,疏肝解郁。其三,行气开痹:郁金味辛能行能散,乃血中气药,入肝血行肝气以助活血通瘀。其四,养血安神:生地黄、白芍滋阴补血;川芎、当归温燥行血;当归配黄芪,既能甘温补血,又能利尿消肿。五药相伍,通补兼行,补而不燥,补而不腻,补而不滞,补而不助寒热毒邪,调理气血之痹,甚为精妙。其五,调和阴阳:入甘草以调和诸药之性,附子配甘草辛甘化阳,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阴阳相配,阳中求阴,阴阳兼顾取气平,神气通藏则血自安。
二诊,诉大便频,故去大黄,加虎杖,以清热解毒。三诊至十诊守前方出入调摄。随访3年余,病情稳定。
— 完 —I 注: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蒋文波 张淑萍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 徐俊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