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开栏的话:中国科协自2021年起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设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该库收集整理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经典案例入库,供临床医师学习研究,不断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同时收录青年医师的优秀案例,以支撑人才评价改革。目前案例库收录病例报告已有2000余篇,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和医疗机构人才评价中试点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本版现开设“国医大师医道传承·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医案精选”栏目,选编案例库中国医大师临床医案与读者分享。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属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范畴,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总称。DNB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研究发现,约40%~80%糖尿病患者患有DNB。DNB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偶于生气或着急时出现排尿间隔延长;中期则出现逼尿肌受累,尿流变弱,排尿后余沥不尽;晚期出现尿潴留、反流性肾盂积液,以及因残余尿引流不畅导致的尿路感染,日久会引起肾衰竭。国医大师吕仁和临床治疗1例DNB患者,诊断明确,排尿不适感强烈,且合并明显肾积水,符合西医手术指征,但患者存在强烈保守治疗愿望,求治于中医,且经中医药干预后排尿不适好转,残余尿及肾积水明显减少,可作为典型病例汇报,此案也能为解决现代医学这一复杂、难治疾病提供中医药诊治思路与经验。
黄某,女性,72岁,2009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肾盂积液5个月,伴排尿困难2个月。患者2009年6月体检发现左肾积水,无明显不适,9月24日出现排尿困难,于外院腹部B超显示左肾积水(大量)伴左侧输尿管扩张,9月28日泌尿系MRI提示神经源性膀胱。同时发现血糖升高,于外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009年12月B超显示排尿后残余尿约841ml,左肾盂轻度积水。建议膀胱造瘘留置导尿,减轻肾脏负担。患者拒绝造瘘,求治于吕仁和教授。既往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史10余年,高血压病病史8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2年,房颤病史2年。2009年6月,血生化:血肌酐(Scr)为90μmol/L,尿素氮(BUN)为7.1mmol/L,尿酸(UA)为475μmol/L。2009年9月MRI示:①左肾、输尿管积水,梗阻位于输尿管膀胱入口。②神经源性膀胱。CT示:①左肾、输尿管积水;②神经源性膀胱;③双肾囊肿。
刻下症:小腹胀满,饭后尤甚。排尿困难,白天小便量少,夜尿频。无腰酸、腰痛,情绪急躁,咽痒,汗出。纳可,眠差。大便每日1次,双下肢轻度水肿。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
西医诊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型糖尿病、梗阻性肾积水等。
中医诊断:消渴病癃闭(湿热下注,肝郁肾虚)。
治法:清利湿热、补肾疏肝。
处方以八正散合脊瓜汤加减:石韦30g,瞿麦10g,萹蓄10g,川牛膝30g,木瓜30g,荔枝核10g,橘核10g,狗脊10g,续断10g,连翘30g,郁金10g,木蝴蝶10g,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由于患者情绪急躁,焦虑不安,吕仁和嘱其放松精神,避免劳累,定期监测血糖、尿量、B超及肾功能。因患者自觉西药无效已停用,未再加用。
11月24日二诊:患者日间小便量少,夜间尿频。舌黯红、苔白腻,脉细涩,复查膀胱残余尿823ml。考虑为病久入络、气血水胶结之证,故调整处方,加重活血散结之品:川牛膝30g,狗脊10g,续断10g,柴胡10g,荔枝核10g,橘核10g,刺猬皮10g,穿山甲(先煎)10g(目前多以穿山龙、水蛭代),木蝴蝶10g,甘草10g,石韦30g,太子参30g,白芍30g。14剂,煎服法同前。
12月8日三诊:患者仍存在小便不畅,查残余尿585ml。舌脉同前。因前方有效,但病情缓解尚不明显,考虑湿热蕴阻,水道不利,尚需加强利水、散结之力,故予二诊方加冬葵子20g、夏枯草10g、瞿麦10g、鬼箭羽20g、萹蓄10g。7剂,煎服法同前。
12月14日四诊:患者小便不利明显改善,唯情绪紧张时偶有加重。舌黯、苔腻,脉两寸弱,考虑气虚不固、肝气不畅,故予三诊方加黄芪30g、柴胡10g、白术10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0年2月1日五诊:患者已无腹胀及双下肢水肿,小便量每天约800~1000ml,唯排尿不畅,乏力,口干口苦,眠差,大便3~4日1次。舌黯红,脉沉细。考虑湿热已去,虚象渐显,中气下陷,气滞血瘀。治法以补气升陷为主,佐以理气活血利湿。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太子参30g,当归10g,香附10g,乌药10g,荔枝核10g,橘核10g,石韦30g,知母10g,黄柏10g,牡丹皮30g,刺猬皮10g,赤芍30g,蜈蚣5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0年2月25日六诊:患者复查膀胱残余尿B超显示:209ml。舌黯红,脉沉细。诸症悉减,虑活血散结药久用伤正,故予五诊方去荔枝核、橘核、刺猬皮、蜈蚣。7剂,煎服法同前。
此患者后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多年,偶有轻度排尿不适,至2016年3月24日,复查膀胱残余尿B超显示:386ml。Scr为73.1μmol/L,UA为344μmol/L,BUN为6.17mmol/L。患者病情保持平稳,后随访残余尿波动在100~300ml之间,肾功能稳定在正常参考范围。
按 DNB属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的“癃闭”病,多由膀胱气化失司,肾主二便失调所致,其辨证当分虚实。本案患者既有年老体虚、乏力倦怠等虚象,也有眠差、腹胀满、情绪急躁等实象。肝为将军之官,主调畅情志,肾为水脏,为水下之源,主司二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情绪急躁,气郁化火,上灼肺系,故咽痒不适;热扰心神,故眠差。肾气失司,肾中水液无以蒸腾气化,故夜尿频多,下肢水肿。湿热壅滞中焦,故腹胀满,湿热下注,影响肾之气化,故排尿困难。舌脉均为典型的湿热之象。综上所示,本病由消渴病久病引起,病位在肝肾,病性属虚实夹杂,实甚于虚,辨证属湿热下注,肝郁肾虚,故治以清利湿热、补肾疏肝,选用八正散作为主方并合脊瓜汤加减。
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书主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为癃闭正治之方。原方含车前子、滑石、栀子、木通、大黄等八味药,吕仁和临证常去大黄、栀子等苦寒之品,亦不用车前子、滑石等利水伤阴之药,更防木通毒性,取瞿麦、扁蓄、甘草三药,清热利水通淋,药效独专,更有施今墨一派“只取数味,以代其方”之旨趣。
方中合入脊瓜汤,兼顾肝肾,更能益气固津。脊瓜汤原名为脊膝续断汤,为吕仁和之经验方,其药物组成为狗脊、续断、牛膝,源于清代景东旸《嵩崖尊生全书》中的立愈汤,本用于治疗一切腰痛。吕仁和弟子在跟师和临证过程中,不断实践,在原药物组成中加入桑寄生与木瓜,将此方更名为“脊瓜汤”,并将其推广为温补脾肾、通调奇经八脉的效方。奇经八脉纵贯全身,维系十二经脉,影响人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间由此相互补充调节,从而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叶天士提出,“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为多”“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提倡“久病宜通任督”。故吕仁和认为,脊瓜汤并非仅疗腰痛,实则温通奇经,奇经血脉充盛,则肝脾肾气血充足,腰腑自强。故用狗脊配伍续断、牛膝固冲任、通督脉、摄带脉,以此治疗肝肾亏虚及冲、任、督、带经脉失养所致诸疾。本案病机为肾气不足,病状俱为下焦不利,加入脊瓜汤恰合病机。
方中以橘核、荔枝核相配,同入肝、肾经,共奏行气散结、疏肝解郁之功,此为吕仁和常用药对。橘核苦温,性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偏入气分,善于行肝中之结气,下肝中之逆气;荔枝核辛苦而温,偏入血分,善走肝经血分,功擅行气、散寒、止痛,善温散肝经之寒,而行血中之滞。两药为相须配伍,对于消渴病治疗不及时,并发自主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少腹胀满或满痛、情绪紧张的患者,常可取得良好疗效。临床可随症加减,佐以郁金清心除烦、安神助眠,使以连翘、木蝴蝶清肺中浮热,缓解咽喉不适。
诸药并用,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病证症三者面面俱到,本可待药效自显,但复诊时反馈改善并不明显,膀胱残余尿仍多。此为本案例诊治难点,考虑消渴病日久,久病络脉瘀结,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且下焦为阴血与津液共居之地,气滞不行,血行不畅,常气血水胶结为患,而尤以入络为深。《景岳全书·癃闭》总结道:“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正是此意。此案患者心情焦虑,复致肝郁益甚,帅血无力,络脉瘀滞形成恶性循环,以致癃闭缠绵难愈。故复诊增强活血通络散结之力,加刺猬皮、穿山甲、白芍。穿山甲(目前多以穿山龙、水蛭代)为通经要药。刺猬皮搜剔络脉,消散瘀血。白芍柔肝缓急,佐刺猬皮、穿山甲养血以活血,使主要搜剔络脉而不伤阴血。同时本案患者病深日久,高年多疾,身体对药物反应并不灵敏,此时应强调“守方治疗”,有方有守,嘱患者坚持服药,才能体会疗效。
其后方药均坚持此思路,三诊时更加鬼箭羽以破血通经,加夏枯草以清热散结,加冬葵子以利尿通淋。四诊时因年老体虚加黄芪、白术以助补气之力。五诊时考虑患者虽诊断不久,但显示已有中晚期疾病表现,实为中期,遂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吕仁和认为,癃闭除补肾之外,尚需重视补益中气,以助“脾气散精”使水道得通,水液下输膀胱,气化而出。并用香附、乌药理气除胀,知母、黄柏以清余热,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兼防化燥伤阴,蜈蚣通经达络,诸药并用,虚实兼治,标本通调。前后治疗半年余,终达“症状缓解、证候稳定、指标正常”之目的。(张华 蒋里 王世东 赵进喜 肖永华 傅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完 —I 注: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华 蒋里 王世东 赵进喜 肖永华 傅强。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