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调
纳溪古称云溪,地处西南“蛮夷之地”,多溪水、岩石,也多美酒。但最让人留恋的,还是这里的二月茶。
这二月茶成熟特早,其它茶都是四月后才可采摘,唯独这二月茶二月可采,比其它茶类足足提前了两个月。除夕之夜,杯觥交错之际,二月茶定不可缺。这茶色彩鲜活,外观扁平挺直,汤色青翠明亮,香气浓郁持久,被誉为“丹霞金芽” 、“ 丹霞绿珠”。
二月,也正是村民们请吃刨猪汤之际。吃刨猪汤是纳溪山民自古以来的习俗。每家养的肥猪都在二月前后宰杀,宰杀后请所有的山民大吃一顿,俗称吃刨猪汤,也叫吃过年猪。别看轻描淡写地说吃一顿刨猪汤,这一顿刨猪汤要吃掉半条猪。
乡文书张二娃做过统计,全山130人,除去老少70人,还有劳力60人,这60劳力不分男女,按平均一人吃一斤半肉计算,要吃掉90斤肉。现在说来可能没人信,那时壮男一顿吃两斤肉不在话下,女山民吃一斤肉也是稀松平常。那70个老少平均按半斤算,要吃掉35斤,90斤加35斤就是125斤。一条300斤重的肥猪,宰杀后鲜肉约240斤左右,招待一顿刨猪汤就要拿出125斤肉,是不是要吃掉半条肥猪呀?
但是山民们乐意,大家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还要大口喝当年现摘的二月茶。那美滋滋的味道太叫人兴奋了。
今年还有一件更令人兴奋的事,就是李支书未过门的儿媳妇也要来吃刨猪汤。那儿媳妇是一大企业会计,长得白净又漂亮,还满肚子文化。
李支书请吃刨猪汤那天,那未过门的儿媳妇当真来了,果然美若天仙。酒足饭饱后,她出了一道谜语: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得多。那美媳妇笑眯眯地说:“谁猜到了,我亲自敬他两块肥肉一壶酒一杯二月茶。”听起来两块肥肉有点小气,其实吃刨猪汤,一块肥肉比巴掌大,一口咬不完。咬进嘴里嚼,满口都是油。
大伙儿兴起,纷纷瞎猜,没一个猜到。有人想起文书张二娃,急忙四下找,原来张二娃已经喝得差不多了,正扑在桌子上打呼噜。大家将他扯起来,起哄着让他猜。张二娃一听,说:“好猜呀,算盘嘛。”
那美媳妇伸出大拇指,夸奖道:“猜得又快又好!来来来,我敬你。”她夹上两块肥肉放到碗中,又倒上一壶酒,冲上一杯二月茶,把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托盘上,端到张二娃面前,恭恭敬敬地夹起一块肥肉,递到张二娃嘴边,说:“请!”
未过门的儿媳妇,美若天仙的儿媳妇,亲自夹肉喂给张二娃吃,这种场景几辈人都难得遇见。顿时全场兴奋,所有人都拍脚打掌,又叫又喊地鼓动起来。本来已经酒足饭饱的张二娃被鼓动得忘了饱觉,硬是把那两块肥肉,一壶酒,一杯二月茶吞下了肚。
散了桌席,本就喝得差不多的张二娃加上那美媳妇亲口喂的肉、酒、茶后,更是摇摇晃晃,前脚敲后脚地走回家去,走到清溪沟旁,走不动了。
这清溪沟是一条小河沟,河水清凉,河沟两岸岩石林立,这些岩石形状各异,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恰似屏风,有的平坦如床。张二娃正好坐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他顺势倒在上面,扯起鼾来。
放下睡着的张二娃暂且不表,时间穿越到公元1095年的北宋。
那年,黄庭坚被贬黔州,后来又再次被贬到更为偏远的四川。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无论是诗歌还是词作、散文,都也登峰造极。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与当时的苏轼并称为“苏黄”。
黄庭坚被贬巴蜀期间,曾从四川宜宾(古称戎州)顺长江而下到云溪清溪沟。见漫山遍野的茶树青枝绿叶,与蓝天相映成趣。一老汉和一村姑正忙着采茶。黄庭坚心生奇怪,此时才二月,怎么这里的茶树就能采摘?
他向前唱个诺,问起缘由,那老汉哈哈一笑对他说,这茶只在云溪清溪沟一带生长且茶味浓香,汤色清亮。自古有之,人们不知其名,便称之为二月茶。
黄庭坚雅兴大发,问道:“可否让小可亲口尝尝?小可黄庭坚,号山谷道人。”那老汉笑答:“久仰久仰,老汉是山中野人,不谙世事。看先生清新脱俗,听口音也是外地人士。尽地主之谊,老汉也该招待,请先生随我来。”
老汉将黄庭坚领到自己家中,吩咐那村姑烧水泡茶,再煮上一块腊肉。
一顿饱酒饱肉饱饭饱茶,把黄庭坚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觉得自己从来没吃到过这样好的东西,尤其是那二月茶,更让他难以忘怀。他问老汉:“可有纸墨笔砚?”老汉忙作答:“惭愧惭愧,山民们几乎不认字,没这文房四宝。”
黄庭坚见老汉家中有平坦清凉的大青石一块,十分干净,想了想道:“无妨,借我米汤一瓢,茶叶一篓。”村姑听后立即从锅中舀来一瓢米汤,递上一篓刚採来的新茶。黄庭坚急忙说道:“新茶珍贵,不可不可,就用你们屋前房后茶树上的老叶即可。”
村姑又赶忙摘来一篓老茶叶,放在黄庭坚面前。黄庭坚把米汤和茶叶放在那块大青石旁,把手伸扑入米汤中搅了搅,张开手掌,用手掌在那大青石上写下个“二”字。随即把一些茶叶撒在“二”字上,再拈开没被米汤粘着的茶叶,一个茶叶组成的“二”字便活灵活现地立在了青石上。
黄庭坚如法炮制,依次写下了“月”和“茶”字。看着自己新发明的“米汤茶叶字”那么富有创意,又那么富有立体感,黄庭坚高兴得拍手大笑。那老汉和村姑也在一旁啧啧称赞,说从来没见过这样写字的。那老汉还说米汤干了就会粘性很强,茶叶也不会腐烂,这些字可以保存好多年呢。又说他认识个石匠,这石匠刻字有通天的本领,等找到了这石匠,就可以把这三个字刻在这块大青石上,抬到清溪沟让山民们一饱眼福。
黄庭坚一听,连连道谢,说此举抑或成为后世佳话。
后来那老汉果然找到那位石匠,那石匠精于刻字,又善于模仿,看过的字,便能领会其精神、笔法,能模仿得丝毫不差。
老汉把石匠领到家中说明意思。那石匠见那“二月茶”三字,脱口便道:“此字怎像黄庭坚大人字体?”老汉道:“是呀,留此米汤茶叶字的人就叫黄庭坚呢!”
石匠道:“哟哟哟,你遇见当代大文人了,不仅是大文人,还是个大官呢。”老汉一听,高兴道:“哦哦哦,也算是我有福气了,一生生在山中,还能遇见如此大人物,难得难得!还请你用精湛技艺,刻下黄大人字迹,让我等山民时代瞻仰。”石匠道:“好事一件好事一件,这可是功德无量之举呢!”
刻字那天,老汉特地邀了所有山民们前来助兴。老汉屋里屋外人山人海,当代大文人黄庭坚大人来此处手书“二月茶”的事在人们口中流传。只见石匠掏出斧头、铁蘸,在青石板上沿着每个字的边框敲打,三下五除二便将“二月茶”刻成了茶叶字。
山民们欢呼雀跃,齐心协力把这块大青石抬到清溪沟旁放好。老汉看到大功告成,正想向石匠道谢,没想到石匠说:“且慢且慢,这块青石立在这清溪边,无根不稳也不正,谨防大风一吹河水一涨便没了形象,但这茶叶字别有风味,又是黄庭坚大人手书,可帮老人家抬回去留在家中做个纪念。各位请看那块岩石,又大又稳,根深神正,绝不怕风吹雨打,在上面刻下二月茶,才能气象万千。”
山民们顺着石匠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块长方形青石,稳稳当当地立在清溪沟边,比原来那块青石大出几倍。众人齐赞:“哦哟,那里刻字,才叫雄势哦!”
那石匠道:“小可就劳烦各位,帮我个忙,在那岩石之下用木板搭个脚手架,立马搭好我就立马动手,不出半个时辰即可完工。”
众人一听,纷纷叫好,说木板木料附近多的是。众人或抬或扛,又找来绳索,在老汉和石匠的指挥下,须臾便把脚手架搭成了。
那石匠跳上脚手架,抱拳行礼道:“献丑了!”
在石匠敲打的叮当声中,只见斧头、碎石乱飞,火影四溅,那石匠被一层火星、碎石包围,虽见其身影晃动,却看不清人。不一会,“二月茶”三字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那石匠回过头,对着老汉叫道:“老兄,需得留下黄大人名号呢?黄大人曾对你说过么?”老汉答:“说过说过,是……”突然之间那老汉想不起,幸好那村姑在场,随即回答道:“山谷道人黄庭坚”。
那石匠又挥动起手臂,叮叮当当如奏响一段乐曲般,那几个竖着的小字便出现在了“二月茶”三个大字的左边。
整个刻字工程不足半个时辰,众人叫道:“神矣!”却听得有人叫道:“这字远了看,不明显呢!”大家退后定睛再看,也纷纷说道:“真是的呢。怎么办呢?”
那石匠挠挠头说:“也是也是,我没带漆料,如何是好?”
那老汉说:“不难不难,我们家家都有肥猪,也有防潮的生石灰,杀一头猪,将生石灰放入猪血中,就可拌成粘性很强的涂料。”
众人听了又齐声叫好道:“对呀,我们过年用猪血涂料抹房屋辟邪就好得很的呢!”
老汉说:“去几个人,到我家杀猪去。”
众人说:“算了算了,你喂猪辛苦,离这里又远,找家近点的杀吧。”
那些离家近点的山民争先恐后拉着人去自家杀猪,不一会,便挑来一挑用生石灰和猪血调好的涂料,还按石匠的吩咐带来了一条扫帚和一把捆好的鸡毛。
那石匠用扫帚把“二月茶”三字涂上猪血涂料,用鸡毛捆成的“笔”把“山谷道人黄庭坚”也涂上猪血涂料。问众人道:“现在如何?”众人欢呼雀跃:“好看得很哦!”
从此,这黄庭坚手书的“二月茶”石刻便牢牢地屹立在了纳溪清溪沟河边。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刻有“二月茶”的岩石被清溪沟淹没,几百年来几乎无人看见,只有传说。
现在再回到张二娃身上。
那张二娃扯了几个小时的呼噜,醒来时也近黄昏。睁眼一看,夕阳下,清溪沟河对岸一块大岩石上“二月茶”三个大字发出血红的光芒,直射他的眼。原来今年河水干枯,溪水减少,那”二月茶”石刻便浮出了水面。
张二娃揉揉眼睛,不是幻影,立即发出一声惊呼:“二月茶”,再仔细看左边竖着的小字,轻声念道:“山谷道人黄庭坚。”
张二娃再次惊叫,他是知道这个传说的。他跳起身来,向着李支书家跑去,一边跑一边叫:“李支书李支书,快点来看,二月茶,二月茶!”
后记:
“二月茶”石刻位于纳溪象鼻村之河道石滩上。“二月茶”三个大字从右到左,最左侧落款为“山谷道人黄庭坚”。“二月茶”三字为行草阴刻,间宽0.6米。其中,“二”字高0.6米,宽1.1米;“月”字高1.4米,宽0.6米;“茶”字高1.3米,宽1.4米。左侧七字楷书题款共高1.2米,宽0.1米,字间距0.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