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我们航母的起点是辽宁舰,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就已经拥有了“航母”,那段时期我们先后购买了4艘外国航母,其中就有身世传奇的“瓦良格”号。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最早的4艘航母外,我们本来还有机会拥有一支更先进的进口航母,但却被国家断然拒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年求舰若渴的中国,为何要放弃这样一个绝佳机会呢?
一、送上门的航母
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何况法国这个西方大国,自然不会上杆子来帮助我们。所谓的“送”其实有很多附加条件,甚至要我们突破底线,这当然不能答应。
法国想要转手给我们的这航母叫福煦号,从1963年就已经开始服役,送我们时已经是40多岁高龄,基本不能正常使用了。
当时航母已经非常破旧,经不起颠簸,要运回国内必须先进行一次全面整修,法国提出这笔钱得我们出。除此之外,法国还提出,如果我们要拿走这艘航母,今后所有军事设备都只能从法国购买,而且与航母搭配使用的舰载机也不能给我们。
当时的中国虽然没能力制造航母,但基本的机械知识还是有的,我们的技术人员一眼就看出福煦号即使修好也用不了几年,花费重金可能只能买回一堆破铜烂铁,即使要勉强使用,后续维护费也高得吓人,根本不划算。
而且上面的重要零部件是美国制造的,后续要使用必须从美国订购,不然就无法解决适配问题。但当时中美两国的关系时好时坏,能不能买到还是个未知数。
巴西与中国有类似遭遇,他们准备从俄罗斯回收一艘旧航母,在花了4200万美金把航母吭哧吭哧运回国后,巴西才发现上当了。这艘表面光鲜的航母每年的维护费非常高,巴西政府经过艰难评估,最终忍痛放弃了它。有了巴西的前车之鉴,中国自然也更加警惕,不愿做这个亏本买卖。
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时隔几十年,法国又在航母上做起了文章,宣称要把他们的“戴高乐”号开到亚洲,此举挑衅的意味非常明显。
整整40年,法国从没将航母开到过亚洲水域,更没有流露出要与中国搞军备竞赛的意图,那么这次高调宣告,很显然是他们开始调整对于亚太地区的战略定位。此次法国的异动不是孤立事件,这一系列变化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因为“戴高乐”赴亚洲的主要目的就是和美印等国开展军演。
美国在太平洋海域的军演目的何在,中国人都心知肚明,一个是台海问题,一个就是持续多年的南海之争。而法国的横插一脚,显然也是在明里暗里站队,用实际行动来讨好美国。
可笑的是,这件事在外媒的报道里竟然被描述成了“4.2万吨外交”,说法国这这艘排水量4.2万吨的航母是来让中国开眼的,让我们见识一下发达国家的军事威力。今年1月,这个大家伙就已经开进了印度的港口,在印度耀武扬威后又将前往印尼等9个国家,届时会举行联合军演。
最近法国媒体又发布了一则新闻,表示法国此行就是要震慑中国,让我们不要在南海觊觎别国领土。但事实上,时至今日法国都没有真的进入南海,在与距离中国最近的印度盘桓几日后,他们就匆匆跑到了赤道附近的印尼。
说白了法国就是在嘴上耍威风,如果他真的敢有任何越轨举动,我们的3艘航母肯定会让“戴高乐”领教什么叫“礼尚往来”。
二、中国的航母之路
纵观中法关于航母的两次交锋,能看出很大的差别。第一次我们居于下风,只能被动接受各种无理要求,毫无讨价还价的资格。但第二次情况就完全逆转,法国除了嘴上耍耍威风外,根本不敢动中国一根汗毛。
两次交手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不仅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还在国防科技上有了质的飞跃,让西方国家非常忌惮。仅从一组数据上就能看出差距,这次露面的“戴高乐”是法国唯一服役的航母,而我们的光现役航母就有3艘,这让他们如何敢造次。
但很多人只看到台上光鲜,却忽略了背后的十年苦练,中国的航母之路正是如此。为此中国花了很多力气,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一部血泪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有了制造航母的打算,但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我们没能力独立完成,便计划从国外先购买一艘,看看这个大家伙究竟长什么样。我们购买的第一艘航母是“墨尔本”号,但当时西方国家集体孤立中国,根本不可能把这种海上大杀器卖给中国,所以运回国内的“墨尔本”早就被拆成了一个空壳。
这艘航母1943年就开始服役,比新中国的年纪都大,但当时只有澳大利亚愿意出手这艘锈迹斑斑的老古董。运回国内后,我们第一次站在巨大的航母前,真正感受到了这个海上巨无霸的可怕之处。
虽然主要设备都被拆卸了,但还是能大致了解内部的构造。后来军事专家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它,得到了很多重要数据,为将来独立制造航母积累了经验。同一时间,我们还还派出了专家到苏联学习,初步了解了航母的制造技术,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拥有我们自己的航母。
在外购的航母中,有两艘都是从俄罗斯买来到。一艘叫“明斯克”号,本来已经被韩国预订了,但后来韩国经济困难,拿不出这么多钱,“明斯克”就以540万美元的价格被转手到了中国。不过这艘航母也没什么实用价值,1992年它就因为各种故障没钱维修退役了,俄罗斯便将它当做废钢铁对外出售。
来到中国后,“明斯克”经过改建后可以公开参观,成为了军事迷的天堂。去年这里还发生了一场火灾,幸好没有人受伤。
另一艘从俄罗斯收购的航母叫“基辅”号,和它的同胞兄弟情况类似,“基辅”也几乎成了了一堆废铁,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两首航母的交易属于商业范畴,国家参与不多。后来“基辅”号也被改建成了科普场地。
三、“瓦良格”号
真正对中国航母制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4艘中的“瓦良格”号。这艘航母来到中国的过程非常曲折,后来甚至被土耳其扣押下来,经历了2年的谈判才最终得以离开。
这艘航母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彼时苏联还没解体,制造厂位于乌克兰境内。后来苏联土崩瓦解,继任者俄罗斯无法支付后续制造费用,航母工程被迫停工。
这个消息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与其他3艘不同,这是一艘全新在建的航母,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高。上世纪90年代,国家出面与乌克兰商讨购买的事,但被拒绝了。
很明显,受西方国家操控的乌克兰不愿意让我们拥有航母,后来我们改变策略,以民间购买的方式和乌克兰开始了谈判,这场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几次都差点胎死腹中。
在后来的记录中,关于谁是买下航母的大功臣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港商徐增平,但后来有媒体走访了当年的亲历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得出结论,“瓦良格”背后另有隐情。
原来早期投标时出面的是徐增平,但后他背后的公司出现了资金问题,无法继续支撑这一天价项目。徐便将中标书拆分成股权,其中80%都被他转手出去。据说这一投一转,让徐净赚4000万。
当时“瓦良格”的售价是2000万,按理说徐可以继续完成项目,但这笔钱被他另作他用,导致临近付款代表团拿不出钱,乌克兰便威胁再不给钱合作就作废。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东方汇众公司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当然这背后有国家的授意,因为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瓦良格”。此时的购买项目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国家任务。
新代表团立刻奔赴乌克兰,展开了艰难谈判,最终上双方达成谅解,项目得以保全。这时的代表团完全是在和时间赛跑,火速办完了股权变更手续,搞黄了项目的徐增平和其背后的公司也被彻底踢出了局。
好事多磨,运送“瓦良格”回国时又遇到了麻烦,船队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被蛮横地拦下来,土耳其威胁要么把航母拆了,要么就给一笔过路费,后来国家做出了巨大让步,“瓦良格”才被允许离境。
来到中国后,“瓦良格”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待遇,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15年经过数次改建和完善,航母在大众面前惊艳亮相,成为了我们的“辽宁舰”,宣告我国正式开启了航母之路。
参考资料:
新兰军事 法国曾为示好要送中国一艘航母 中国为何直接拒绝了
观风闻 唯一航母送来亚太,法军很普信:让中国看看什么叫4.2万吨的外交
航运在线 40年前让日本瑟瑟发抖的“明斯克”航母该何去何从?
新浪军事 深度:两种历史真相 揭秘辽宁号航母究竟是谁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