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评判粟总军事水平,没有任何军衔,后来成为副国级干部!

星河夜语话长也 2025-02-11 21:00:05

开国将帅中,能人辈出,尤其是军事人才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身为开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大将,虽然只评为大将,但就算加上十大元帅,粟裕大将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能在前五之列。

但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后世军事迷推崇的开国大将,却曾被一位并无军衔的同志批评军事水平,说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岂非咄咄怪事。

这人就是时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的谭震林。事情的起因是,1947年6月,国民党集结11个整编师、近30万兵力向沂蒙山区进犯,希望与华野在鲁中进行决战。

为了应对敌人的进攻,同时也为了将国军精锐兵力牵制在山东境内,从而策应当时正在大别山艰苦作战的刘邓大军,减轻其压力,中央要求华东野战军分兵,做出多路出击的态势。

起初战事较为顺利,由叶飞、陶勇率领的左路兵团在费县歼敌六千余,成功收复峄县和枣庄;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的右路兵团拿下泰安和大汶口,继续向宁阳、曲阜前进。而处在内线寻找战机的粟裕,眼见只剩下王凌云整9师、胡琏整11师、黄百韬整25师、黄国梁整64师还在原先战场,且四个师均相距一定位置,便想解决掉其中一两支。

于是先后在南麻、临朐两地发动进攻,却不料均遭遇败战,虽歼敌1.45万人,但自身也减员2万多,这种损失是华野所不能承受的。

而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陈赓,但实际上军事主要由副司令员粟裕负责,而政治工作由副政委谭震林负责。在此背景下,谭震林才专门给粟裕写了一封信,信中批评粟裕:“你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一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员必须是一个出手能看到几十步,你常常只看到一、二步,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这种批评通常让人很不服气,认为谭震林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如粟裕,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谭震林未参与授衔,所以谭震林的批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可以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从能力出发,可以批评

在一部分人的认知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偏见,那就是“这不好、那不好,你行你上”,听不得批评的声音,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的批评。但事实上,只要具备基本认知,哪怕是外行的批评也是有益的。正如只要能辨别酸甜苦辣,就可以点评一道菜的味道如何,不必自己也是一个顶级厨师。

谭震林对粟裕的批评就属于此类。从事实讲,谭震林长期从事的是政治工作,其军事能力肯定是比不上粟裕的。但在那个年代,从战火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多少都懂点军事。而且,谭震林还具有较为良好的军事素养。

谭震林参加革命较早,1925年冬就参加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1930年6月,年仅28岁的他开始担任红十二军政委,在土地革命时期,从事政治工作较多。

后来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谭震林与张鼎丞、邓子恢配合,在闽西广泛地开展游击作战,而在军事上则是主要依靠谭震林,后来三人被赞誉为中共党史上“南方三杰”。全面抗战爆发后,新四军成立,谭震林又先后担任第二支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并亲率三支队在皖南开展游击作战,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计划。

繁昌保卫战就是其中典型战例。1938年,日军进逼皖南,企图攻取繁昌这一兵家必争之地,起初繁昌由川军112师防守,但防守不利。后谭震林率三支队驻守繁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谭震林并未选择鸡蛋碰石头,而是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袭扰敌人,打了大小百余仗,毙敌近千人。

1939年1月,日军出动重兵意图夺取繁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谭震林率部五战,繁昌几次失守又复得。连日军派遣军总司令也不得不承认:“国民党乃是手下败将,唯共产党军队是皇军的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窥一斑而见全豹。谭震林是具备良好的军事素养的,不能把谭震林对粟裕的批评简单看作“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胡说八道。

当然,在谭的批评中,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偏颇之处,比如他说:“第二次涟水战役损失是可以避免的,事前已经估计到敌人要从两河之间前进,六纵又是一个不善于打防御战的,硬去试一下,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做法。”据时任六纵司令员的王必成后来回忆,失败更多还是谭震林指挥的问题。

至于1955年授衔,谭震林未被授予军衔,主要是因为建国之后,谭震林就转到了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华东局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授衔时已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按照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授予现役军衔,所以谭震林未参与授衔。

即使参与了授衔,谭震林的位置也很不好摆。十大元帅,既看功勋、又看能力,还要看资历和各方面平衡。

但十位大将,恐怕对各方面的平衡看得更重一些。如从资历和功勋看,谭震林都要比一些大将强,即使同为政工干部代表的谭政,各个时期都不如谭振林。谭政林如不放在大将而放在上将,恐怕更说不过去,位置不好摆,也就不摆了。因此,如果谭震林参与授衔,也大概能在大将之列,那批评同为大将的粟裕,也就说得过去了。

身为政治委员,从职责出发,必须批评

再从谭震林担任的职务看,从职责出发,谭震林也必须批评粟裕。当时的华野,司令员兼政委是陈赓,但实际上军事主要由副司令员的粟裕负责,而政治工作由副政委谭震林负责。

在1942年以前,军队政委的权力是很大的,甚至有着“最后决定权”,规定政治委员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有争执时,政治委员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之权。

最典型的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红一军团军团长101对中央领导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有抵触情绪,不准备执行中央的决策,对此军团政委聂荣臻就提出不同意见,双方争执时,聂荣臻就严正警告101,如果林敢下违背上级意图的命令,他就以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命令部队不执行军团长的命令。

对于这一杀手锏,101也无可奈何,只得闭上了嘴巴。当然,1942年5月的雪村事件之后,这一规定被废止了,规定在战争中的军事行动,统一由部队军事首长最后决定。

但政委的基本职责是不变的,必须确保军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如果追溯谭震林批评粟裕这一事件,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粟裕对上级的决定有意见。

“南麻战役”失利之后,陈毅、粟裕、谭震林三人也很郁闷,于是决定让粟裕执笔,写一份战后总结,然后以三人的名义报上去。粟裕写完总结后,把稿子给陈谭二人查看,谁知二人都对总结内容提出了反对意见。

因为粟裕在总结中,把“南麻战役”的失利总结为战略指导存在问题,但谭震林认为不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战略指导的问题,而应该是战时的战术组织欠佳。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原来粟裕所说的战略指导,就是指总部和华东局要求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的战略是有问题的,分散了优势兵力,本来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再主动放弃局部地区的兵力优势,打起歼灭战来是肯定要吃亏的。

而谭震林所说的战术组织欠佳,则更多是说粟裕在具体战斗中的安排部署、调兵遣将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粟裕认为战斗失利更多原因在上面,而谭震林则希望粟裕能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实际上,作为一把手的陈毅,也是赞同谭震林的,他也以为,此时把错误归结为上级的战略安排不行,这样是有失分寸的。但陈毅又担心粟裕误会,如果把问题归结给粟裕,会让具体指挥战斗的粟裕想不通。

于是准备和众人商量之后,由华野领导层集体担责。但一向直性子的谭震林却首先在司令部批评了粟裕。粟裕也比较生气,未经司令部,以个人名义给总部发了一封检讨报告,并在报告中要求处分自己。

粟裕的这一反应,不仅让华野吃了一惊,也让总部十分关心,总部特意电嘱陈毅从中调解。陈毅三人彻夜长谈,彼此交换意见,但由于谭震林即将统兵前往胶东,时间紧迫,三人所谈不多。于是,临走之前,谭震林专门写了一封长信,经陈毅同意后,由陈毅转交粟裕。这封信里就记载了谭震林对粟裕所谓军事上存在问题的批评。

从谭震林作为政治委员的职责出发,写这封信是有必要的。作为下级,把错误主要归结为上级领导有问题是不恰当的。哪怕战略确实有问题,也是上级自己去研究的问题,而不应由下级提出。粟裕不重点反思自己战术组织的问题,而去怪上级领导。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谭震林是很清楚其中门道的,因此,作为政委必须纠正这种思想认识的偏差。所以,陈毅也是始终赞同谭震林做法的。

作为心胸坦荡的“谭大炮”,从秉性出发,不得不批评

在华野系统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不怕陈老总,不怕粟司令,就怕“谭大炮”。只要“谭大炮”一来,大家就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生怕哪里没做好。“谭大炮”就是谭震林,他为人直率、性格火暴,只要发现了错误之处,不管对方是谁,他都敢拍桌子提意见。

连毛主席都知道他的这个外号,风趣幽默地称赞:“谭老板,你这一炮放得好啊”,但也有时批评:“谭老板,你那大炮也相当多,放得不准嘛。”可见,谭震林的直率火爆是出了名的。

在这次事件中,抛开战略战术层面的问题,光看战后总结。粟裕不仅没有查找自身的问题,而把责任推给上级,之后又采取了负气的做法,单独打报告要求自我处分。这些不论从思想方面还是组织原则方面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一向脾气火暴的谭震林是不可能压得住自己的脾气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错了还不认错、就是错上加错。

但是,谭震林的暴脾气是建立在心胸坦荡之上的。他写这封信的目的,绝不掺杂任何的私心杂念,更上升不到谭粟二人意见不合或者内部权力斗争的层面,谭震林是真心希望粟裕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如果通读这封信,实际会被谭震林对粟裕的殷切希望和苦口婆心而感动。

在信中,谭震林首先肯定了粟裕的军事才能。他说,在解放战争之前的二十多年中,因为多是游击战,难以判别军事将领之才能。但从自卫战以来,战争规模扩大,更能看出将领的军事才能。

从黄桥决战,天目山自卫战,苏中七战七捷,宿北鲁南鲁中战役中显示了粟裕你是具有天才的一个,党中央对粟裕是寄托了重大的希望。此外,还有“过去的华中分局及今日的华东局是全力支持你,都希望你成为一个特出的新兴的军事将领,替人民作出杰出的事业来”“你的进步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全党的利益问题”等语,都可以看出,谭震林对于粟裕这位自己的搭档,满是殷切的期望,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谭震林这位无衔的大将对虎将粟裕的严肃批评,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批评,是希望粟裕成为天才指挥员的批评,充满着无限的关爱,从中也可以看出老一辈革命家真诚坦荡的胸怀。

参考资料

1.“虎啸生风撼山林”:谭震林事迹记述(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815/c85037-22572139.html)

2.1955年谭震林未授军衔,和粟裕的意见分歧有无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8458241470829896&wfr=spider&for=pc)

3.1947年7月,华野南麻临朐两战两败后,谭震林写给粟裕一封公开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127335183533407&wfr=spider&for=pc)

4.南麻临朐失利后,华东局有人提出处分粟裕,张云逸拍桌:这是胡闹(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446858627679564&wfr=spider&for=pc)

0 阅读:1
星河夜语话长也

星河夜语话长也

星河夜语话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