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妙临朝与“天地清明”
汉桓帝刘志在168年驾崩后,朝廷顿时陷入动荡局面。由于皇帝膝下并无子嗣,而嫡系宗室的继承者尚且年幼。作为王朝核心的决策者,窦妙立刻临朝摄政,成为实际的权力中心,担负起稳定宗室和国家秩序的重任。在大臣们的推举以及窦妙的决断下,宗室年仅12岁的刘宏被立为新帝,随即登基。
为了清除此前党锢之祸的影响,她大胆决策,将引发党锢之祸的两名主要宦官苏康与管霸依法处死。苏康与管霸在此前党锢风波中,曾一手推动了打击清流士人的政策,导致忠良之士遭到迫害,士林一片哀鸣。他们的倒台震撼了朝野。
与此同时,她还积极起用此前被禁锢的“党人”,这些贤良之士重新登上朝堂,成为重塑朝政的中坚力量。士人阶层对此多有赞颂,认为这种举措恢复了政治的正气。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的政坛清明,民间百姓也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定与欣悦,甚至被描述为“天地清明,人鬼欢喜”。然而,这样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
窦妙在清理朝政的同时,其家族势力也在迅速膨胀。以其父窦武为代表的窦氏一族开始在朝中逐步强化权力。窦武作为皇帝岳父,两次被封为大司马,实际成为朝廷军政的掌权者。在对抗宦官问题上,窦武表现出强硬姿态,多次试图进一步削弱宦官集团的影响。当时的宦官势力盘根错节,内部利益纠缠复杂,与许多朝中大臣及外戚都有隐秘的关系。
171年,窦武与正直的太傅陈蕃密谋,试图彻底剪除宦官势力。两人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计划将十常侍等主要宦官集团一网打尽。消息却被提前泄露,宦官们果断反击。当时控制皇帝近卫的禁军站在宦官一边,窦武被诬陷谋逆,他的部下很快被追杀瓦解,窦武本人也在混乱中被捕处死。
这种境遇使得窦妙失去了对政权的影响力,转而成为一位被闭置深宫的孤立人物。而与此同时,年仅15岁的刘宏正式亲政,他逐渐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掌控中央权力,开启了自己的政治历程。
刘宏的政治改革与侍中寺设立
刘宏在年仅15岁时正式亲政,为了在庞大的权力结构中站稳脚跟,他尝试施展自己的手腕,对当时相对独大的尚书台进行制约。他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设立“侍中寺”,将部分关键事务的审核职能从尚书台分离出来,交由“侍中寺”负责处理。从制度意义上看,“侍中寺”的设立带有明显的创新性质,史家普遍认为这为后来的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提供了雏形。
在解决宦官问题上,刘宏表现出了一定的态度。他曾经下令诛杀权势极大的宦官侯览、王甫,试图动摇宦官集团的根基。刘宏的这些整肃行为并没有坚持下去。他虽一度显示出削弱宦官势力的意图,但对整个宦官集团的整治始终流于表面。这些措施的力度远远不足以撼动宦官在朝廷中的深厚根基。
宦官集团依然依靠与皇权的特殊关系,通过对皇帝的接近甚至个人生活领域的影响,继续保持着对实际政务的渗透。他们借机安插亲信,扩大党羽,使其势力在地方和中央都获得了恢复。原本希望通过设立“侍中寺”所构建的权力制衡机制,也在这种局面下变得难以完全发挥作用。
后宫的奢靡与人造街市
刘宏在亲政初期虽展现一定的政治手腕,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奢靡本性愈发显露出来。光和四年(181年),他花费巨大财力在后宫打造了一座仿造的街市。这座街市精心布置,为了模仿真实的集市氛围,设有整齐排列的摊位、店铺,装点得繁华异常。刘宏命令宫内的嫔妃和宫女们参与其中,她们扮演各种角色,有的人头戴面具,装扮成卖布料、甜点的小贩,有的端着竹篮,作为普通顾客来回穿梭,还有人假扮街头艺人,唱曲抑或耍猴,甚至有负重拉货的“搬运工”。
刘宏便穿上商人短袍,混迹在人造的市集之中。他随意挑选一个摊位,摆上自制的货物,高声吆喝,试图招揽“顾客”。有时,他会用宫女们的道具货品与“买主”讨价还价,甚至制造出争吵的局面,好似一位见惯了顾客刁难的商贩。有时,这种“市井游戏”会变得更加激烈。刘宏还会借机与其他“摊贩”发生推搡,甚至模拟打架,搞得衣衫凌乱。他乐在其中,完全沉浸在这种虚拟而荒诞的氛围里。
这样的生活让刘宏对权力平台上的危机日渐疏远。他将精力放在内廷,各种享乐活动愈演愈烈。到了中平三年(186年),刘宏更进一步,将后宫改造得更为离奇。那一年,酷暑的炎热让整个京城倍感煎熬,刘宏突发奇想,着手兴建一处规模惊人的裸游馆。据史料记载,这座特殊的建筑拥有成百上千间房屋,其中的走廊、台阶全都铺上从外地运来的青苔,让炎热天气下的建筑显得清凉。裸游馆还被精心设计了环绕其间的流水渠,渠水引入馆内,绕过每一个门槛,宛若一处独立的人间仙境。
为了享受其中,他命挑选年轻貌美的宫女加入这一活动。宫女们被要求划着小船,按照他的指令环绕馆内的缓缓流水行舟。她们还必须粉黛修饰,打扮得格外精致,但却只穿轻便的内衣,顺从刘宏的喜好。在这样的场合中,刘宏会随意命船靠近,或是在岸边进行嬉戏玩闹。宫女们毫无反抗的余地,她们的存在唯独是为取悦这位年轻的天子。刘宏甚至以此为名,大肆举办奢华宴饮,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史料称,这种放纵的生活打破了常规节制的底线。他在裸游馆中汲取无度的享乐,甚至在短短半个月里召幸了上百名宫女。他的饮宴时间从白日到深夜,从不间断,面对溢满宴席的琼浆玉露,他曾言“使万岁如此,则上仙也”。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难以为士林接受,朝廷中的劝谏频频无效。
黄巾之乱中的朝廷震荡
光和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在天下八州发动黄巾起义,迅速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原的动乱。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数十万太平道信徒揭竿而起。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多个州郡失守,京城的朝廷上下无不震惊。
当起义的消息传入洛阳时,郎中张钧立刻上奏,言辞犀利地指出朝廷内部的权宦“十常侍”大肆安插亲信到州郡地方掌权,但这些人多为庸碌无能之辈,只知搜刮民脂民膏,毫无治理地方的能力,激化了乡村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张钧强烈建议刘宏立即采取行动,彻底清除十常侍的集团核心。
接到奏疏之后,十常侍内部一片恐慌。在张钧的弹劾下,张让、赵忠等人不得不采取紧急对策。他们即刻走进宫中,自愿以“脱掉乌纱帽,赤足叩头”的方式大表忠诚。他们不仅表示愿意承担责任,还主动提出将自己积累的巨大财富捐出作为对抗黄巾军的军费,希望能平息刘宏的怒气。面对他们的自我辩护和象征性的“服罪”,刘宏最终没有采取更为激烈的清算措施,而是同意放过他们。
令人震惊的是,黄巾之乱的幕后却隐藏着更加复杂的内情。起义爆发后不久,十常侍中的一些人竟然被揭露与张角暗中联系。中常侍封谞和徐奉更是直接参与了向太平道泄密的活动,不仅通风报信,还为起义军提供了部分情报,加速了叛乱的蔓延。当这一实情被揭发后,朝廷的震怒无法平息。刘宏下令将封谞和徐奉处斩,以此平息舆论。
衰亡的前兆与何进的崛起
189年,经历长期颓靡统治的汉灵帝刘宏病逝,东汉王朝走到了风雨飘摇的关口。刘宏死后,年幼的刘辩被立为继位者,改元成为汉献帝。但在正式登基之前,朝廷的大权落入了大宦官蹇硕之手。大权在握的蹇硕立即展开了新一轮的权力斗争,他试图利用内部清洗的机会剪除异己,将目标对准了手握军权的大将军何进。
在这种局势下,何进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采取袁绍的建议,与一些权臣密谋从外借力,从西凉招募董卓率兵进京。董卓是一位以凶狠和不羁闻名的边疆军阀,他率领的西凉军是一支久经战场的精锐部队。
招董卓之举却成为何进生涯的转折点,也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何进在具体执行清算宦官计划时表现出了犹豫不决,一再拖延,而十常侍一派抓住机会,展开反扑。何进尚未调集足够力量完成宫中目标,就在谋划中被宦官刺杀。何进的死令朝廷陷入混乱,而董卓的西凉军正是在此时进入京城。
董卓进京后,公开废黜少帝刘辩,将其弟刘协重新扶立为皇帝。董卓随即开始大刀阔斧地改组政局,把持朝中一切事务。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独裁野心,对反对他的朝臣和士人严厉打压,同时对百姓横征暴敛,以满足西凉军扩张性支出的需求。董卓在权力清洗时甚至将洛阳都城迁往长安,导致洛阳城内大量珍宝文物被掠夺焚烧。
董卓的强势介入从根本上破坏了东汉的中央集权,朝中大臣对他的恨意日益积累,各地诸侯也因为董卓的存在而逐渐形成地方武装联合。最终,以袁绍为首,曹操、孙坚等割据势力加入的反董卓联盟汇聚成形。逐渐地,东汉王朝被撕裂为一个由各方势力瓜分资源的场域,这一局面也为后来三国时代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1]程念祺.汉灵帝“卖官”花样百出[J].人民论坛,2010(2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