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主持朝政的国舅庾亮,非要让历阳内史苏峻回朝任大司农,苏峻不干,庾亮坚持,苏峻还是不干,庾亮继续坚持,苏峻就反了。
庾亮为什么一定要苏峻回朝任职呢?
因为他认为苏峻拥兵自重,迟早要反,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在庾亮的坚持下,苏峻真的反了。
往深了想,如果庾亮不逼着苏峻回朝,苏峻会不会反?
不好说。
为什么呢?
因为之前大将军王敦,权倾朝野,外镇武昌,手握重兵,元帝司马睿并没有逼他回朝,王敦不是也反了吗?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苏峻会不会反,而是庾亮觉得,苏峻会不会反。
我们摆几句这位国舅爷。
【又帅又有才】
庾亮,字元规,他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的亲哥。庾亮美姿容,善谈论,特别喜欢《庄子》和《老子》,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守礼法,他跟家里,也不是特别严厉,但是家风肃然(闺门之内,不肃而成)。当时的人认为,庾亮和夏侯玄、陈群是一个层次的人。
衣赐履说:《世说新语》载:
庾亮风度仪容出众,举止沉稳,当时人都觉得他是装的。庾亮的长子庾彬,只有几岁,也有一种高雅稳重的气质,人们才知道是天性如此。温峤曾经躲在帷帐后面吓唬庾彬,庾彬竟然神色恬淡,不慌不忙跪下,对温峤说,君侯这是做什么呢?此后,有人说,见到阿恭(庾彬的小名),才知道庾亮的作派,还真不是装的。
我理解,庾彬的举止,大约可以作为庾亮“闺门之内,不肃而成”的一个注脚。
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征召他,他不去,而是跟着老爹前往会稽(老爹庾琛,过江之后,做过会稽太守)。人们都有些顾忌庾亮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
元帝司马睿还是镇东将军时,听说庾亮的大名,就征召他为西曹掾。见了面之后,司马睿当即被庾亮的仪表风姿所震惊,大喜过望,非常器重。随后,就打算礼聘庾亮的妹子庾文君为皇太子妃(太子即明帝司马绍)。庾亮推辞,司马睿不准。司马睿任丞相之后,改任庾亮为丞相参军。因为参与谋划讨伐华轶有功,封都亭侯,转参丞相军事,掌书记。
衣赐履说:司马睿到江东之后,时任江州刺史华轶不听招呼,司马睿派军攻打,斩华轶及其五个儿子,详见拙文《》。
司马睿登基之后,庾亮任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他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多被人们称道。史称,庾亮、温峤都与明帝司马绍有“布衣之好”,即是说,他们仨的私人感情非常好。
当时,司马睿以法家那套刑名之术治理朝政,赐给太子司马绍一本《韩非子》。庾亮劝谏司马绍,认为申不害、韩非这些人的刑名权术之学,过于刻薄,有损教化,做君主的,不应该过于关注这些东西(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司马绍很是赞同。后来,庾亮做到散骑常侍。当时,王敦屯驻在芜湖,司马睿派庾亮拜见王敦,商议事情。王敦与庾亮交谈时,本来坐得挺老远,庾亮侃侃而谈,王敦听得着迷,不知不觉,就把位子挪到了庾亮跟前。庾亮告辞之后,王敦感叹说:
庾亮的见识,比裴頠(贾南风主政时期的名臣,与司空张华等人共同辅佐朝政。頠读如伟)强得多啊!
于是,王敦上表任命庾亮为中领军。
明帝司马绍即位后,任命庾亮为中书监,庾亮上书,坚决辞让。
史称,王敦心有异志,对庾亮深为忌惮,但表面上非常尊崇。庾亮已经感觉到王敦对自己不善,就称病辞官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庾亮接替王导为中书监。等到王敦起兵,司马绍加庾亮为左卫将军,与其他将领一道,抵拒王敦心腹钱凤的进攻。之后,王敦的部将沈充逃跑,司马绍授予庾亮符节,任命为都督东征诸军事,追捕沈充。
王敦之乱平定之后,庾亮以功封永昌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转任护军将军。庾亮坚决推辞封公,数年之中,数十次上书,直到公元328年或稍后,朝廷才批准。
明帝司马绍去世之后,庾亮和司徒王导等人受遗诏辅佐成帝司马衍。朝廷加庾亮给事中,改任中书令。太后庾文君临朝,政事全部由庾亮说了算。
之前,王导辅政时,施政相对宽和,大家都很满意,但庾亮执政之后,凡事以法度为准(任法裁物),搞得很多人非常不爽。公元326年,庾亮以南顿王司马宗图谋废除执政大臣为由,诛杀司马宗,贬谪司马宗的老哥司马羕,天下都认为庾亮在铲除宗室。
衣赐履说:有趣有趣!我们刚讲过,庾亮告诫司马绍,“申韩刻薄伤化”,而他执政后,立即“任法裁物”,这是什么情况啊!
我有两个判断:或者,庾亮有说一套做一套的本事,在未掌权之前,以反对申韩树立自身形象,在掌权之后,以申韩之术打击异己。抛开道德批判,庾亮的这个本事,是他混官场的大杀器。或者,庾亮在政治生活的磨练中,发现他以前拒绝申韩是不对的,只靠儒家教化,难以把牢权柄,因此,果断采用申韩之术。如果是这样,则说明庾亮有强大的自省能力和自我纠错、完善的能力。铲除宗室,则是把牢权柄的具体措施。
于是,我们发现,庾亮此人,好老庄,遵礼教,行法术。儒、道、法,集于一身。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