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讨论成年人的之间的爱。
如果有人提倡爱某种虚幻的事物,大概率这种就是骗子。
寻找并体验来自人之本性的兴致,获得广泛的兴趣,是幸福与快乐的秘诀。
为什么人们会缺少兴致呢?
缺少兴致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人没有感觉到爱;反之,被爱的感觉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给一个人增加兴致。
爱与被爱,源于人性的需求。
一个人为什么会感受不到爱,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其自己的不值得别人爱,从而没有人爱他;或者从儿时开始就没有得到爱,从而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或者他根本就是一个令人憎恨的家伙。在以上情况中,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得到爱,长大后往往会表现出某种不自信。
被爱是一种来自人性的需求,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爱,就有可能拼命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寻找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形形色色追求爱的人,甚至用牺牲自己来求得他人的爱。最终,这些人多数得不到爱,最后因为他人的无情而绝望——有时候难免发生悲剧,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自杀、报复社会,或者煽动战争煽动革命。当然了,煽动战争或煽动革命是极少数人才能够做到,多数人都是陷入怯懦的绝望之中。
爱不是交换,更不是索取。那些用付出甚至牺牲自己来换取或索取爱的人,多数人注定会失望。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常是自我为中心,在得不到爱的时候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这种不安全又会让他们或者逃避社会,麻木地安于现状;或者通过欺凌更弱小者来获得满足和刺激。
多数时候,安全感来自相互的爱,但是“得到的”爱能够带来安全感,而“给予的”爱则不会。比如一个在父母关爱下的孩子,会本能地相信在面对困难或不测时,一定会得到父母的保护;那些得不到父母疼爱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自卑和胆怯,失去快乐地探索世界的兴趣。
社会的混乱和复杂,快乐的事和糟心的事永远会交织在一起。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对于一个人真的很重要。
比如,一个快乐奔跑的孩子不小心撞到了桌子,很疼,这时候大人的态度就非常重要。有的人会急急忙忙地跑过来,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拍打桌子,“桌子太坏了,弄疼宝贝了,打死它!”甚至引导孩子对桌子进行报复,这是一种态度。另一种态度就是,查看孩子是否受伤并安抚孩子,告诉他“桌子自己不会动,奔跑很快乐,也要注意不能碰到桌子,不能因为桌子的存在而影响自己快乐的奔跑。”
上面的例子,大人对于孩子都是爱,恐怕最终对于孩子的影响相差巨大。
想给爱一个准确的定义,很难。它是一种源于人性的本能需求,在人与人之间,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尊重、牵挂、保护,彼此以对方的满足为满足、以对方的快乐为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当然了,一个人也可以爱某个具体事物,比如春花秋月、朝霞落日等等,那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给予我们快乐的心情。
对于非生命事物的爱,本质上不是爱,而是一种对给自己带来美好感觉、快乐情绪的事物的喜欢与欣赏。如果一个事物,比如某某主义、某个组织总是在持续地伤害你,却要求你去爱它,那才是真的荒唐。某些收割韭菜的骗子们的伎俩大抵如此。
真正来自人之本性的爱或许只能存在于成年男女之间。
在成年人之间,爱还有着深刻的生物学意义,比如婚姻。婚姻的基础就在于男女之间的性的吸引,没有性的婚姻,实际上是剥夺了一个人本能上最大的快乐。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类似于苏州、深圳向儿童残忍挥刀的罪犯,如果家里面有一个期待着和他缠绵性爱的伴侣,他们大概率不会如此决绝。
最好的爱是那种互惠的,两个人彼此愉快地接受对方,自然地为对方付出,并且因为这种互惠带来的快乐,从而感觉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得如此的有趣和美好。从互相关心的角度来说,爱不仅仅促进了彼此的幸福,更促进了共同的幸福,是真正快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我们也会常常见到那种单方面的爱,一个人单方面榨取对方的付出而从无回馈。这种榨取者无异于吸血鬼,他会用虚情假义来对待对方,然后无情地接收一个一个飞蛾投火者的付出,榨干他们,最后无情地离开。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人性缺陷,其他人对他而言仅仅只是他自己寻找刺激的工具。表面上他们永远不会承认这一点,反而为自己辩解说,他们是心甘情愿的——现代流行语的“渣男”、“渣女”。
真正相爱的人,相处的时候,需要放下自我,全身心地与对方融合。如果不能打破自我的牢笼,必然带来障碍。在这个方面,两性关系尤其明显,如果情人之间还要讲究什么所谓的“道德”和“不道德”,那么他们在性关系上完全没有可以称之为爱情的东西,也无法体会真正的性快乐。真正有价值的性关系应当是毫无保留的,应是双方的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新的灵魂与肉体。
性在家庭关系中尤为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一个人的家庭生活也会给予他很大的快乐。
下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一下家庭这个话题。
欢迎朋友们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