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捏造契丹进犯的紧急军情,率领大军行至陈桥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在部将谋士的簇拥下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
在赵匡胤登基称帝后,他迅速平定反对的节度使,为了建立统一大业,赵匡胤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江南地区经济更加富庶,遭到战乱破坏相对较小;另一个是北方的契丹民族实力强劲,不宜直接面对。
随后,赵匡胤征求赵普等人的意见,两人不谋而合,共同确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
普曰:“以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无所逃。”帝笑曰:“吾意正如此。”遂定下江南之议。——《闻见录》卷一
在历经十年的战争之后,赵匡胤先后顺利消灭掉南平、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只剩下南唐、吴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是疆域面积最大的,同时也是经济最繁荣的,占据着江南肥沃的土地、发达的商品经济,远离中原战乱的破坏。
可惜的是,南唐连续出现软弱无为的君王,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南唐白白浪费自身优势,成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
南唐最后一位君王名叫李煜,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诗人,而非政治家。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李煜每年都向赵匡胤进贡大量的金银,甚至自觉取消南唐的国号,以此来祈求赵匡胤放过南唐。
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李煜的一厢情愿,在成就雄图伟业面前,赵匡胤在公元974年,派出大军直逼南唐都城。
李煜惊恐不安,内心依然抱有幻想,他派遣徐铉到宋朝都城东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试图屈尊求和。
徐铉,在当时的名声很大,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
当徐铉来到宋廷朝堂,他不卑不亢地问赵匡胤,南唐李煜对您这么恭敬,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孝顺,为什么还要讨伐南唐呢?您这次的出兵是出师无名,是不义之师,必然不会取得胜利。
升殿,端笏缓颊而言曰:“江南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王陶《谈渊》
赵匡胤紧接上徐铉的话,回答说:“既然是父子,为什么在两处吃饭呢?”
言下之意非常明显,李煜既然将赵匡胤视为父亲,就应该与父亲起居生活在一起,也表明赵匡胤此次消灭南唐的决心。
徐铉听后无言以对,只能启程返回金陵,向李煜禀告出使宋朝的结果。
1个月后,宋朝军队步步紧逼,擅长诗词的李煜感到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他再次派遣徐铉前往东京,这次是恳求的态度,请求赵匡胤不要再攻打金陵。
虽然前后两次来到宋朝都城的时间仅仅相隔一个月,但是徐铉的语气却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前一次是质问赵匡胤,指出宋军师出无名,这一次是恳求赵匡胤,希望能够罢兵戈、熄战火。
再次见到赵匡胤之后,徐铉不愧为江南名士,洋洋洒洒讲了数千言,期间还赞扬李煜在江南的统治有圣人风范,李煜本人也多才多艺。徐铉想要通过夸赞李煜的个人才干和统治能力,想要借此讽刺赵匡胤没有文化修养。
赵匡胤明白徐铉的心思,但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请徐铉念一念李煜的佳作。徐铉在宋廷满朝文武大臣面前,熟练地背诵了李煜所作的“秋月之篇”,颇有些洋洋得意。
听完李煜的作品,赵匡胤突然仰天大笑,对徐铉说:“这是寒士说的话,我从不这样说。”
徐铉不以为意,认为赵匡胤是在吹牛。
赵匡胤向徐铉讲述自己的一件往事,当年,赵匡胤还是无名之辈,从关中回家的途中,夜晚在华山山脚下的田间休息,看到天上的月亮,写出这样的诗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徐铉听后心中震撼不已,宫殿上文武官员悬着的心也都放下了。从赵匡胤写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和抱负,与李煜的小桥流水相比,高下立判。
自知败下阵来的徐铉,语气变得非常恳切,请求赵匡胤能够延缓战争,避免江南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徐铉与赵匡胤在对话辩论中,语调越来越高,赵匡胤怒火难忍,他手按腰间佩剑,直言不讳地对徐铉说:“你不用再多说什么,江南百姓也没有罪过,天下既然是一家,卧榻之侧,岂能容忍别人在这里鼾睡!”
赵匡胤的话直击徐铉内心,他知道消灭南唐是必然的,心中感到惶恐,只得退下。
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皇恐而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
这便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历史典故。
公元975年10月,宋军连战连捷,顺利攻克江宁,李煜出城投降,标志着南唐灭亡。
在宋军灭南唐的过程中,按照史料记载,赵匡胤与徐铉两次会面、三次交锋,赵匡胤均以绝对优势胜出。
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典故中,也从多方面展现出赵匡胤的非常胸襟视野和决断力,委曲求全难以维护自身利益,自身强悍才能守卫家园,这是历史典故带给我们的思考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