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三国之中如果说忠勇最多的当属蜀汉,在刘关张的领导下,蜀汉将领都是忠勇之辈,这一点是曹魏无法比拟的。虽然说蜀汉的将二代都是能力平平之辈,但是他们都不失气节,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颇高,不失祖辈荣光。当邓艾偷渡阴平的烽火燃至成都城下,蜀汉政权最后的守护者,竟是一群名门之后。他们本可像曹魏世族般改换门庭,却选择用生命为父辈的忠义写下续章。
1.被误解千年的忠臣——刘备义子刘封
刘封其实不是刘皇叔刘备的亲生儿子,能够受到刘备如此重用,甚至当作接班人培养实在是不易,也证明了刘封的个人能力不容小觑。当然刘封争议最大的还是没有出兵救关羽,有些人认为他做的对,毕竟关羽进攻襄樊时,正是大胜,此时出兵肯定是锦上添花,对关羽没有半点好处,说不定还要受到责罚。关羽兵败时,刘封再次没有出兵,因为他知道等到他出兵,路程遥远,关羽该败还是败了, 因此还是没有出兵。他并非不救,而是无法在失去益州援军的情况下,让蜀汉主力再遭重创。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因为关羽的死,追究他的过错,将他处死。要知道当时孟达投降曹魏后曾让他也投降,刘封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保证了自己的忠义之身。本想刘备最多是责骂敲打一顿,殊不知刘备命其自尽,以此谢罪。
刘封也许到死也是忠于刘备的,他高呼:"悔不听孟子度(孟达)之言!"这句遗言并非怨怼,而是对义父刘备最后的忠诚——他至死都在维护刘备杀他的正当性。
2.父辈光环下的两代遗恨——关羽之子关平
关平是关羽长子,两位将门虎子的人生轨迹是最令人愤懑不平的,关羽率军北伐时,关平随军征讨,跟随关羽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进驻南郡,关羽、关平父子因大后方失守只得败走麦城,东吴军队设下埋伏将其擒获,最终杀死在临沮。关羽、关平父子为蜀汉奉献所有,满门忠烈。
关平随父镇守荆州十六载,在襄樊战场与关羽同生共死,最终临沮血战突围时,这位银甲小将仍高擎"汉寿亭侯"大旗,关平临危不弃父,始终与父亲站在一起,既彰显了父子情深,又展现了家国情怀。
3.父辈光环下的尘埃——赵云之子赵广
赵广是赵次子,作为常胜将军赵云的后代,赵广表现的中规中矩,没有其父的英勇。时司马昭派五路大军伐蜀时,赵广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姜维败绩还守剑阁,赵云次子赵广奉命驻守沓中前线,他面对的不仅是魏将邓艾的精锐,更是守卫"常胜将军"的名誉。当姜维主力被迫退守剑阁,这位名将之子带着七百残兵死守隘口,刀锋卷刃之际仍高擎赵字纛旗,最终在沓中战死。
4.蜀汉最后一抹刀光——傅肜之子傅佥
傅佥是蜀汉将领傅肜之子,傅肜在刘备夷陵之战中为掩护刘备撤退壮烈殉国,傅佥继承父亲忠勇的家风,继续为蜀汉效力,蜀汉为表彰他们家做出的贡献任命傅佥为左中郎,又升任为关中都督。
时司马昭发动伐蜀大战,傅佥负责防守阳安关,与他一同守城的还有蒋舒,蒋舒由于受到朝廷的处罚,怀恨在心,面对曹魏大军压境,蒋舒找到了报仇的机会,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倒戈。傅佥此刻腹背受敌,阳安关迅速失守,傅佥横剑而立,身后是倒下的魏军尸体,面前是潮水般的敌军。这位蜀汉牙门将的铠甲早已破碎,却始终未退半步,实在是忠勇。
作为夷陵英烈傅肜之子,傅氏父子前仆后继的忠烈,在三国乱世中照亮了蜀汉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整个季汉的天空。
5.霍峻之子霍弋
霍弋是蜀汉将领霍峻之子,官至南中都督。在邓艾偷渡阴平,一路攻破成都后,刘禅上表投降。霍弋听说成都沦陷,十分伤心,身穿丧服,痛哭告祭三日,其部下纷纷劝其投降曹魏,霍弋却说不知刘禅境遇如何,不能轻易投降,如果刘禅被善待,再投降不迟,霍弋在得知司马氏善待刘禅后,方才率领南中六郡投降。霍弋实在是一心一意为了蜀汉,一心一意为了刘禅,忠勇可嘉。
作为蜀汉二代将领的霍弋,凭借祖辈的荣光同样走出了一条忠义之路。其父霍峻以数百孤军死守葭萌关的壮举,早已铸入季汉军魂。当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传来,驻守南中的霍弋甲胄未解,昼夜待命。成都城破后,这位南中都督仍持节不降,直至刘禅手书方解甲归晋。
6.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官至卫将军、平尚书事。作为诸葛亮的后代,这位被成都百姓称作"小武侯"的将领,却始终活不成父亲的模样。即使做的再出色,也难以超越其父诸葛亮。司马昭发动伐蜀大战后,邓艾偷渡阴平,誓要一举攻入成都,诸葛瞻督率军队前往抵抗,由于诸葛瞻用兵由于不决,邓艾率军长驱直入,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在此爆发了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此战中,诸葛瞻拒绝邓艾的招降,诸葛瞻带着残兵冲向邓艾大军,蜀军大败,诸葛瞻战死。绵竹关前诸葛瞻倒下时,世人终于看清:诸葛亮之子,终究不是诸葛亮。
面对父亲战死,年轻的诸葛诞自知蜀汉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与其苟活而生,不如以死殉国,诸葛诞毅然决然的冲入敌军,奋战而死。诸葛亮的光辉过于闪耀,以至于让人们认为他的后辈平庸,其实不然,诸葛家族没有无用之人,实则是满门忠烈。
7.黄权之子黄崇
黄崇是车骑将军黄权之子,官至尚书郎。司马昭发动伐蜀大战后,邓艾偷渡阴平,黄崇跟随诸葛瞻抵御邓艾,由于诸葛瞻对用兵毫无策略,他力谏诸葛瞻抢占险要,却只换来一声叹息,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邓艾得以长驱直入。黄崇只得跟随诸葛瞻退守绵竹,随即爆发了绵竹之战。此战中,蜀军大败,众多将领殒命,黄崇也没有例外,同样在这场战争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位尚书郎面对邓艾大军时的从容,让人十分动容,他挥剑高呼"愿为社稷死",身中七箭仍冲锋不止。
8.李恢之子李球
李球是建宁太守李恢之侄,官至羽林右部督。担任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期间,把自己塑造成蜀汉南疆的铁血卫士。李球作为李恢的侄子,颇受影响。司马昭发动伐蜀大战后,邓艾偷渡阴平,李球跟随诸葛瞻抵御邓艾。在绵竹之战中,蜀军大败,李球撕下战袍裹紧腹间箭伤,将妻儿推入地道:"告诉大将军(姜维),李氏满门忠骨,不污降旗。"城外邓艾大军压境,这位本该护送粮草的文官之子,却带着千余残兵死守最后关隘。最终李球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9.蔣琬之子蒋斌
蒋斌是大将军蒋琬之子,官至绥武将军、汉城护军,封安阳亭侯。蒋斌作为大将军之后,是蜀汉名将后代中为数不多的投降之人。司马昭发动伐蜀大战后,钟会率军进攻汉城,此时汉城由蒋斌驻守。钟会写信给蒋斌叙旧,说要祭扫其父蒋琬的墓,看到有人还能想起父亲,蒋斌十分感动,钟会与蒋斌两人逐渐气味相投,相聊甚欢。
邓艾率先攻入蜀汉,降伏刘禅后,刘禅下诏全线投降,蒋斌归降钟会,两位知己朋友便在一起共谋天下大事。蒋斌跟随钟会起事,本想成就一番事业,谁知钟会部下反叛,蒋斌被乱兵所杀。
10.蜀汉将门之子的忠义咏叹——张飞之孙张苞
张苞是张飞长子,作为张飞之子,他背负着"万人敌"的家族荣光,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本该为蜀汉江山继续发光发热之时,却大意轻敌让自己快速的陨落。在跟随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张苞攻杀魏将郭淮、孙礼。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张苞看到他们两人爬上了山,知道他们必定是跑不掉了,骑马快速赶来,但是没有看好地形,没想到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张苞跌到了头,最终不治而亡。
张苞的忠义不在奇谋妙策,而在薪火相传的坚守。当蜀汉人才凋零,张苞誓要扛起蜀汉前进的大旗,每战必执丈八蛇矛冲锋在前。这种近乎悲壮的忠诚,恰似其父长坂桥头的怒吼。
张苞的儿子张遵,官至尚书。司马昭发动伐蜀大战后,邓艾偷渡阴平,张遵跟随诸葛瞻抵御邓艾。在绵竹之战中,蜀军大败,张遵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张家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为蜀汉奉献全部。
11.父辈阴影下的士人抉择——张松之子张表
张表是益州别驾张松之子,官至尚书、后将军。在益州献图事件中背负"背主"之名的张松,其子张表的人生轨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士人风骨。当朝堂热议其父功过时,他坚持"子不论父过"的礼法,却在政务中践行着更纯粹的忠义准则。
张表任庲降都督期间,面对南中豪族赠予的象牙、犀角,以"刺史当持汉节,不持珍宝"严辞拒绝。在第四任庲降都督马忠去世后,张表前去接任,成为第五任庲降都督,负责镇守南中。张表在南中政绩一般,但是做官的名声不错。
12.李严之子李丰
李丰是托孤大臣李严之子,官至朱提太守。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时因为运粮不济被罢官,李丰受到牵扯,被收缴军权。李丰的大好前途就此葬送,三年后李丰便抑郁而亡。
蜀汉官二代的天花板当属刘封与关平,考虑到刘封非刘备亲生,第一就是关平。
以上便是蜀汉名将的后代,自古巴蜀出忠义之士,虽然蜀汉的二代将领没有父辈的战绩,但是他们都非常忠义,不失气节,不算是猛将,也算是良将,为蜀汉江山奉献所有。这些在父辈光环下成长的年轻人,用超越年龄的勇气诠释了何为"汉贼不两立"。也许他们都曾想起年少时父辈的背影——那些永远无法企及,却又挥之不去的巍峨高山。"蜀之亡也,非战之罪,乃忠魂尽矣。"
这些生长在乱世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着超越时代的忠义观。他们或许不懂庙堂权谋,却深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朴素真理。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