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的生涯中,刘少奇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比较深厚,而且毛主席也很看重刘少奇,曾一度将他视为了接班人来培养。不过,在后来他们的分歧变逐渐变多,双方的关系也有了变化。而借助这样细微的变化,有心之人也时常拿出来揣摩,所以到了特殊时期,就连毛主席不愿意也无法阻挡刘少奇辞职的局面。
那么,在毛主席和刘少奇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一向关系很好的他们为什么走起了下坡路?
1922年,毛主席和刘少奇相识,用一句“一见如故”来形容两人的相识并不为过。
一方面,毛主席的学识和思想都让刘少奇很钦佩,尤其是在对国家的治理方针上和刘少奇不谋而合。另外一方面,刘少奇的个人学习能力,和见识也备受毛主席欣赏。要知道,在很多次公开场合毛主席都曾这样夸赞过刘少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以及“年轻人就是要向刘少奇学习,善于学习才会有更多的进步。”
所以,两个人能有后来深厚的友谊,和他们所坚持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抛开了这一层关系来看,刘少奇对毛主席一路的追随更是让人泪目。1931年到1934年这个阶段,毛主席经历了人生中的低谷,当时最高的指挥权被其他人所夺走,毛主席也难以为后来的路实行计划,可是在这个时候刘少奇依旧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的身边,并且对毛主席大力支持,而后在重新获得最高指挥权的会议当中,也是刘少奇联合众人投出了关键的选票。可以说,对于刘少奇而言,毛主席并不仅仅只是他的朋友,也是他一生追随的对象。
可就在1956年,两者的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丝裂痕。一开始,是因为毛主席提出了《论十大关系》言论,在这其中一向很支持毛主席的刘少奇,发出了反对的意见。毛主席很奇怪,因为刘少奇和自己的观念一直都比较契合,为什么在这一次会有所反对?怕刘少奇对自己有所误解,也没有听懂他提出的意思,两人又进行了私下沟通,说明了这一次的误会。可是,在后面的多次事情当中,刘少奇的看法都变得和毛主席越来越不一样,例如说在“包产到户”的提议上,刘少奇的意见就没有获得毛主席的同意,恰逢有心之人又利用这一点,逐渐的拉开了更多的隔阂。
这就导致双方的关系出现了更大的裂痕,而毛主席也逐渐停下了培养刘少奇当接班人的心思。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也有些不太愉快。当时特殊时期,刘少奇表示要结束这段时期,不结束的话自己就辞职。毛主席面对着刘少奇这样的话语,沉默了片刻只留下一句好好学习保重身体便没有再说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刘少奇也知道两人离以前谈天说地的时候越来越远,回到家还对自己的妻子说:毛主席对他是有限度的,但是如果说群众发动起来,其实主席自己也控制不住。其实在那个时候刘少奇就明白,就算两人之间真的没有隔阂,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想要“清心寡欲”重新修复两人的关系也不太可能了。
刘少奇的认知没有错,在后来他确实成为了各种斗争的“牺牲品”,也全了他那句话,哪怕是毛主席自己也难以控制这样复杂的场面。但无论怎么说,在一开始甚至是到结束,抛开其他的因素而言,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之间的革命友谊依然是纯粹的,他们之间一起闯荡过的风雨,还是在历史中写下了浓厚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