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只属于自己,我们在人群中的地位——即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则取决于社交的能力。
社交的能力也不全指舌绽莲花、买好东西送人。
社交能力=外向发散力+内向支撑力。
过分看重温柔之力量的人,通常内向支撑相比外向发散明显不足。
不如先壮大内向的力量,再谈其他。
.
.
第一,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只与自己发生联系。虽然 “感动”那个词充斥于文学作品,换得无数人无数纯洁的眼泪。
但在现实的世界,我们没那么多纯洁的泪水。
在现实的世界,我们的心常被琐碎填满。
如学习、吃饭、睡觉、娱乐...或者愤怒、痛苦、欲望不能达成,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留给无关自己的人和事。
我们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留给感动——那个对于他人行动和语言之细腻的探查力。
所以,尽管你温柔细致善良大方,但真正能到达同事心底、化学反应成名为“感动”的,只有极少数的瞬间。
大概就像蜻蜓点水的程度。
那一点感动,不足以让同事心动到视你为最好的好友今后的知己。
.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人的本能。
可能这一点对人间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尚嫌生涩。毕竟还没有跳过生存的熔炉,
没有深刻体会过生存的艰难,
也没有机会见识过人性在生存面前的丑陋与无奈。
但无论如何,要知道人的本能就是利己,就是容易忽略别人的付出、同时强化自己的贡献。
那是生存的本能,所有人天生而来的本能,同事有,领导有,你自己也有。
所以从本能的角度,我们的付出、温柔、善良、能力...不要说感动同事,进而被温柔以待、全心接受,其实就连轻微重视的程度都达不到。
只关心自己的琐碎,同事们就已然用尽了力气。
.
.
第二,内向支撑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常对外界过分解读。有个娃很聪明,脑袋转得很快。
可大人们从不肯定他的优点,大人们常干的是贬低他攻击他。
说他傻说他笨,说他走到哪都是狗都嫌,更不要说人了。
娃虽然有聪明的脑袋,可娃实在太小,人生的经历还不能让他有能力正确+客观+全面地消化那些。
比如从正确的角度,大人也是有局限的生物,有些大人的局限还异常强烈;
比如从客观的角度,大人对小孩的贬低,大多是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掌握沟通的办法;
比如从全面的角度,大人一贯性的负面输出,更多是因为大人的心,本身并不强大;
...
可娃统统不知道。
娃只是全盘接受贬低+攻击,认定自己就是个大人嘴里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狗都嫌。
娃在人群中就越来越不知所措。
大人一遍遍说自己狗都嫌嘛,自己怎么可能还是个好东西?
自己狗都嫌嘛,同学和老师怎么可能看得起自己?
.
可就此完全自我放弃?
娃觉得自己做不到。
娃其实还是个正常的人,再如何被贬低,娃也还有正常的情绪需要,也想做个被喜欢和尊重的人。
.
所以娃想和人靠近。
他在人群中大声谈笑,把零花钱省出来给同学买礼物,把心爱之物随手送给每个夸赞它们的人。
总之他用力讨好每一个人,用尽每一寸温柔的力气,企图在每一个同学和老师的心里留下温柔、善良、聪明、懂事的印象。
翻译一下,就是“我非狗都嫌,我可以证明的!真的!”
.
可娃并不能把狗“不”嫌的证明贯彻下去。
在灵魂的最深处,“狗都嫌”早就如刻进了石头般坚硬又深刻。
所以他在面对同学和老师时——准确说是“狗都嫌”的灵魂面对他人时,自我意识不自觉就占了最上风。
同学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老师的一个点评,都会成为“狗都嫌”的再次证明。
所以他常轻易向人绽开笑脸,又轻易被挑起愤怒、痛苦和悲伤。
他只觉这个世界对自己恶意满满,同学和老师个个看不起他,个个都在嘲笑他、背后把他说得一文不值。
他总觉得周围人都想收拾自己,而自己也的确时刻受到伤害。
自卫的本能就被调动了起来,在表情上、语言上、情绪和肢体动作上,都不自觉带出了攻击的味道...虽然他自己并未能觉察那一点。
.
“狗不嫌”努力就一再宣告失败。
毕竟,他总是误解别人也总是误解自己,他对世间的基本规则总是误解重重。
他总想善意换善意,用温柔换取同样的温柔...但他的心从未对自己温柔过,心一直举着尖刀站在那里、稍有动作不对灵魂便被刺伤。
且因为对“付出—回报”有着不正确的理解和期待,让他总是被老师和同学的冷漠刺伤...虽然那所谓的冷漠只是正常的人间态度,
只不过他太渴望证明自己,所以过分解读了。
.
内向支撑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常对外界过分解读。
常把他人正常的情绪表现视为对自己的嘲讽、甚而是举起的刀,
也常把正常的失败,视作是自己不行、太差、不配活着的证明。
其实,那不是自己不配活着——而是一再自贬的灵魂,向潜意识屡屡射出了毒汁子。
灵魂一再认为自己不行,那自己再行也不行。
.
.
最后,先壮大内向的支撑力,再谈其他。内向的支持力包括自信,更包括对人间+自己的认识。
对人间的认识指社会规则、基本的社会架构(如单位的)、人情、情绪对他人的影响、作为人的共性(如自私),等等。
对自己的认识,则指在客观角度下,自己这个人的外在、性格(行事偏向)、家庭环境、优点、常见的自我误解(如总觉得自己不行、不配得到好的待遇、被所有人看不起),等等。
拿出一张纸,想到什么写什么,能写出什么就写什么。
可写当下的随想,也可搜集外部材料。
总之集中于当下的最矛盾、最尖锐、最想知道,做一些头脑风暴的演习。
不必急于得出答案。
这是个需要时间和积累的工程,只要坚持住习惯,待时间和积累到位,就是豁然开朗的自己。
那个时候,绝不会再把温柔谦让付出讨好于人,视作搞好关系的唯一手段;更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态度刺伤,
到那个程度,不要说轻易不会被孤立...就算是真因为各种不可控原因被孤立了,也能泰然自若,基本不受影响。
.
.
总之,对周围人献出了温柔的爱,最终仍旧是排挤孤立的结果,更大的原因,可能出在对灵魂的态度上。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行、不配、不是好货,外表——即语言、行动和待人接物上,就不由自主带出怯懦、讨好、不自信的味道。
那样的表现,在人群中本身就极容易成为被孤立的因由。
温柔和善良本是美好的品质——但若对面是个尚不成熟的灵魂,温柔善良就是讨好动作。
从动物本能的角度,人们普遍对讨好者提不起尊重的念头。
.
且,我们应当早早明白的一点是,与人的沟通交流,首先讲究的是技巧...而非温柔一片的心。如同我们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理解别人,任何他人也决不可能完全走进我们的心里。
任何他人,在任何时候,首先关注也唯一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
如情绪的被愉悦、尊严的被重视、利益的被满足,等等。
懂得并贯彻了这个“感受定律”的人,通常在人群中最受欢迎。
也许他们并不温柔善良,也不大方甚至是吝啬,但也丝毫不影响在人群中的地位。
.
所以,如果温柔善良、大方待人的目的,是获得人群认同、地位稳固,不如适当转换下视线。
把关注点放在社交的技巧上面,或者很快,就有惊喜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