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中国地图,台湾像一把钥匙,插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锁孔里。
而南海,则像一个巨大的半月形庭院,守护着中国南大门。
这两处看似普通的海域,却牵动着国运。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就是从海上长驱直入,打开了中国大门。
那时的中国,像是一座内院豪华但外墙破损的宅邸,任人出入。
这段耻辱史,让中国深刻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中国“四步走”台海问题的核心在于:
第一,统一是历史使命,关系到中国根本利益;
台湾之于中国,是子父。
军事战略层面,它的位置太过关键:
台湾,处于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
控制着,中国东南沿海的出海通道。
站在台湾岛上,南可控制南海航道,北可监视东海局势,是名副其实的“太平洋锁匙”。
再说南海,这里自古就是中国海上丝路。
明朝时,郑和的大船队七下西洋,都从这里起航。
今天,这里每年运送的货物价值超过5万亿美元,是一条海上黄金大道。
近15年来,中国很聪明:
不打仗,但也不示弱。
稳扎稳打,一步步提升实力,扩大在这两方面的话语权。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避免正面冲突的同时,成功改变了这两个区域的战略态势。
美媒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对抗,解放军已经摸索出一条对付美国的策略。
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以柔克刚,巧妙化解。
第一步:确立法理主权。
开局前先把“地契”拿出来。
通过历史文献、国际法等多种方式,建立法理基础。
这一步看似平淡,却为后续行动提供了正当依据。
第二步:强化海上执法。
这步很巧妙,不用军舰,而是派出海警船和渔船。
先用“小卒”探路,看似普普通通的民事活动,却能逐渐改变局势。
这些“擦边球”的行动,让对手难以找到合适的反制。
第三步:军事管控。
当基础局势已定,解放军才正式登场。
通过划定禁航区、禁飞区,将前期获得的优势固化下来。
这时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控制,对手想要反制的成本会大幅上升。
第四步:常态化管理。
这是最后的“封顶”。
通过例行巡逻、日常执法等方式,将控制变成“新常态”。
这个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避开了传统的军事对抗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渐进式、多层次的方案。
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战略目的。
现代国际争端解决的新趋势:
纯粹的军事实力,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法理、民事活动、执法行动等“软实力”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好的收官,要让对手觉得无法可施,却又挑不出毛病。
南海问题,就是“四步走”的实践从“纸面主权”到实际控制。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片海域顿时成了“香饽饽“。
周边国家纷纷“伸筷子”。
那时候,中国手里攥着一张祖传地契,却没能力去经营。
转折发生在新世纪之初。
中国海军,堪称“弯道超车”。
从俄罗斯引进“现代级”驱逐舰,既是技术引进,也是经验学习。
又自主研制052型驱逐舰。
特别有趣的是海上执法力量的组建方式。
中国采用了一种“废旧物利用”策略:
把海军的老旧装备,改装成海警船,既省钱又实用。
这些“退居二线”的军舰。
虽然不够先进,但用来执行日常巡逻、护渔等任务却绰绰有余。
“渔、警、军”三位一体的精妙布局。
中国的海警力量,就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而数量庞大的渔船则像是散布在海面上的“千里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民护军,以警护民”策略。
渔船和海警船,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灰色地带”。
对手进攻民用船,只要承担巨大的外交代价。
而这些民用船只背后,又有海警和海军的支持,形成了一个巧妙的“铁三角”。
南海干净后,进行第三步。
2010年后的南海建设,更是高明。
古人说“筑城者王”,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就是现代版“筑城”。
通过填海造岛,一座座“海上堡垒“拔地而起。
岛礁上的设施,则是一颗颗“铆钉”,牢牢地固定住中国在南海的存在。
一旦落定,就很难被撼动。
既不过分刺激对手,又坚定推进。
这整个过程没有打一场仗,却实现了战略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关键在于循序渐进:
先是渔船日常生产,然后是海警正常执法,最后才是军事设施建设,每一步都那么自然。
就像太极拳,看似柔软,实则刚劲十足。
让人想起孙子所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最后,第四步。
近年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中国的海警船队,装备越来越现代化。
美国虽然一直试图“插一脚”,却发现自己的影响力在悄悄流失。
菲律宾,有时会在美国的怂恿下闹一闹。
却发现中国反应越来越快、越来越有章法。
美国判断没错,但反应慢了一拍黄岩岛是南海上的一颗明珠,虽然小,但地位特殊。
周围海域,来往的货轮络绎不绝。
这个位置,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
曾被菲律宾困了15年。
2012年,中国海警和解放军联手出击,打开黄岩岛回归大门。
有趣的是,夺回黄岩岛后,中国并没有急。
然而,最近美国及其盟友在南海晃来晃去,让人不得不警惕。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开始考虑给黄岩岛“改造升级”了。
黄岩岛就是东边的大门。
一旦这里建起军事基地,就是在门口安装安防,让整个南海更安全。
美国这才恍然大悟,输了才发现中国早已布好了局。
当他们还沉浸在昔日荣光中时。
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改变了游戏规则。
二战后,美国在这片海域独领风骚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几乎就是美国海军的“内湖”。
彼时的中国,还在专注于近海防御,远洋力量相对薄弱。
但中国开始下一盘“大棋”:
永兴岛成了主基地,面积最大,设施最全;
美济岛和永暑岛分据东西;
渚碧岛则在南边构筑防线。
这些岛礁通过军事改造,形成了一个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
黄岩岛的地位很特殊,位于这个防御圈的东部边缘。
虽然这里还没有建军事设施,但已经在“保护”之下。
完全可以从周边岛礁起飞战机,为黄岩岛提供空中掩护。
美国战略判断没错,但反应确实慢了一拍。
等他们意识到局势变化时,中国已经在南海,构建起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存在。
美国的“航行自由”“航行自由”这个词。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情况却很微妙。
人人都有权通行,但这不代表,可以随意军事演习或者挑衅。
中国在台海和南海的战略布局,就是在自家门前设置了交通规则。
让我们看看历史数据:
每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海上贸易,要经过这两个海域,相当于一条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数千年来,这里一直是商船往来的黄金水道。
有意思的是,中国从未阻止过正常的商业航行。
无论是哪国的商船,只要遵守基本规则,都能自由通过。
那为什么美国,会反复强调“航行自由”呢?
这要从冷战说起。
当年美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全球主要海域都能自由行动。
但随着中国崛起,这种局面开始改变。
特别是在台海和南海这两个战略要地。
中国不是要控制整个海域,而是要确保在自己家门口的海域里,军事力量不受制于人。
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别想在中国门口炫耀武力。
从历史经验看,任何崛起的大国,都会寻求在周边建立安全屏障。
美国的门罗主义,不就是如此吗?
当年美国就明确表示,不允许欧洲国家干预美洲事务。
普通商船依然可以自由通行,贸易活动照常进行,真正受限的只是军事行动的自由。
这种区别对待恰恰表明。
中国的政策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一味地限制“航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