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进路与案例剖析

爱农者看闻 2024-04-14 02:23:25

摘 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运用协同理论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三维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借助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和城口县岚天乡“磐石山舍”民宿项目两个案例,凝练总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结果表明:将政府的制度统筹能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村集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凝聚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集体”之间的协同合力,实现产权明晰、产业兴旺、主体培育和农民增收等目标,能够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据此,建议从全域统筹联合、多样资源整合和生态有效融合等3个方面推广这一发展范式。

作者:龚燕玲 高静 刘畅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彰显乡村价值的显性表达,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1]。党中央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涌现出“公社内核+快速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华西村和南街村的富村典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之上,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桎梏的机制创新,是夯实乡村产业发展根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的必然要求[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要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然而,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面临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缺乏统筹规划和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3],因此,探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学界围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界定。苑鹏等[4]指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以成员自愿合作与联合为原则,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联合或资本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5],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土地、经营与产权等3大维度[6,7],从产权体系、组织形式、发展能力和治理效益等方面进行概念厘定[8]。二是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村集体立足区位优势、产业状况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经营型[9]、保底入股型[10]、物业租赁型[11]、服务创收型[12]、党建指导型[13]、“抱团发展”、联营联建经营[14]等模式。三是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薄弱村的比例约为40.8%1,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且面临极大的系统性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市场对接不充分[15]、产业基础薄弱且结构单一、政府的扶持政策不甚完善[16]、村社内部农户与集体利益关联松散[17]等。据此,学界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支持[18],整合公共资源、创新发展模式[19],选好带头人等一系列建议。

已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的讨论较少,多数研究把集体当作制度实施或市场延展的载体,强调政府和市场的能动性,对集体的功能和定位思考不足,缺乏理论基础的规律梳理。基于此,本文根据协同理论构建政府、市场与村集体三维协同发展机制,通过重庆市万州区和城口县岚天乡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双案例,分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集体”协同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揭示其本质与一般规律,以期为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理论分析

协同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20]。该理论认为,组织集成并不是组织要素的简单数量相加或竞争,其强调合作双方或多方通过人的主动集成行为在同一时刻具有相同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同心协力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有意识的行为进行集成后协同运作产生的整体效用要大于各部分的效用[21]。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本质上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协调配合,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村集体等多维主体参与,各主体拥有的制度、市场、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相互融合,以及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博弈交织,能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政府规划引领。从赋权到赋能,是政府从管理型向经营型的拓展[2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滞后、建设层级较低等困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依然存在要素流通制约、对接障碍或行业准入门槛高、缺乏主导产业规划等问题。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在扶持引导的过程中培育农村基层领导组织,增强农村集体造血功能[23]。因此,政府从调控上做好产业规划整体布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要素融通、产业畅通、基础设施贯通的发展格局[24],从市场主体汲取人力、信息、技术等现代性生产要素,为企业和集体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同时,调控调节各主体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均衡,给予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性的支持,发挥制度统筹的优势。

二是企业助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城市范围内过剩的工商、产业和金融资本需寻求新的价值增值空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生态资源的立体开发,改变了以往土地资源平面式板块开发的现状,这为城市资本增值拓展了更多通道。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红利又为这种增值提供持续性和稳定性。乡村逐渐成为价值增长高地,企业不断向乡村空间渗透并迅速布局乡村,在拓展商业版图中带来乡村现代生产要素。通过人才供给、技术支持以及理念传递建构村集体与市场的链接,悄然培育了新业态、培育了新的有效市场。这种企业布局或农户创业态势形塑出中国农村的市场化模式,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农村蓬勃发展提供新思路,不断涌现淘宝村、网红村等[25]。在动员有形资源的基础上,乡村的优质生态、优秀农耕农俗、特色民族文化等均逐渐开发为现代生产要素,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物质保障[26]。

三是村集体动员资源。资源禀赋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源依赖更为突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吸引现代生产要素踊跃下乡。村级组织作为特别法人,拥有集体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也熟悉资源空间分布,因此村集体具有动员资源的合法性和高效性。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看,对接城市资本的工商企业在项目落地过程中需要空间载体和资源基础,在村庄治权的格局下,村集体被认为是村庄利益的代表。因此,企业要通过与村社协商合作,村集体因与村民之间利益连带和熟人纽带具备突出的谈判力和动员力[27],能以当家人的身份“经营村庄”,动员集体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上。村集体在企业的带动下,“借船出海”逐渐提升产业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完成特殊法人的身份转变。

在实践探索中发现,三维协同模式通过规定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不同主体在新制度框架内的权利边界,既有助于阻断各种强势力量侵蚀农民利益,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通过长效的产业发展来实现,以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便捷外部要素流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性,从而促进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农户增收。换言之,产权清晰重塑乡村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和多主体利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能够吸引更多的新型主体参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集体收入增加又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总之,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维协同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并实现产权清晰、产业兴旺、主体培育、农民增收等4个目标。具体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一)案例一: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

以重庆市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万州区产业发展内容全面,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素材,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成效,对其他农村地区具有可推可学的价值;第二,万州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产业规划到产业落地,政府、企业和村集体的有机协作,可盘活村集体沉睡资源,注入现代生产、经营要素,从产业的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其协作发展方式和发展经验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鲜活样本,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推广价值。

1. 基本情况介绍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辖52个乡镇街道508个涉农村(社区),共有集体经济组织10 774个,是典型的农业大区。2017年底,贫困村、无经营性收入的“空壳村”占总数的82.28%,集体经济经营缺乏内生增长动力。2018年9月,市、区两级政府以产业为抓手,与德康集团签订生猪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规划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25亿元,规划养殖100万头生猪,建设3 800头祖代种场、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生猪屠宰加工厂等,以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此生态循环型养殖项目奠定了万州区农村产业发展基石,解决了村集体“有热情干事,无能力谋事”的困局。

2. 三维协同的逻辑分析

一是“有为政府”统筹规划生猪产业。在产业规划上,万州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将万州历史悠久的柑橘产业与乡村富民的生猪养殖产业有机结合,规划“种养联动”的生态产业体系。项目落地中,万州区鼓励村社利用撂荒耕地和流转用地为养殖场选址,按照小于等于60万元的标准给予担保贷款,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与融资的难题。同时,给予每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0~80万元资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鼓励村社将扶持资金入股到生猪养殖大户,从中获得8%~12%的固定收益。通过案例梳理发现,万州区政府在产业规划、部门统筹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政府制度统筹优势,通过建构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的框架,使集体经济组织在宏观的产业框架中有效融入市场。

二是“有效市场”下沉村集体提供技术支撑。德康集团按照市场运作模式成立重庆万州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项目落地实施,为村集体养殖户提供包括母猪与饲料供应、全程化的技术支持、商品猪回购、保险购买等服务。引进广西奇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养殖模式,设计“猪粪收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立体农业循环链,粪便综合利用率超过75%,协同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养殖过程中,德康集团收取押金提供母猪,采用先供后扣的方式提供饲料、兽药、疫苗等物资,购买养殖保险;再由德康集团统一回收商品猪,村集体养殖户获得稳定的收益,避免承担市场、技术等风险。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生猪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村集体市场化发展理念,巩固了现代产业发展基础。

三是“有能集体”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村集体最熟悉村社资源的分布和村社人员的构成,主要从资源动员方面积极融入协同发展。用地方面,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万州各村选择闲置的平地进行规划设计,对生猪圈舍进行标准化修建,一般以坐南朝北的修建方向为主。资金筹措方面,财政部为每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放一次性补助40万元,剩余部分由农场主自筹或者通过农业担保公司凭养殖合同获得贴息贷款。管理能人选拔方面,选取本村能吃苦、有丰富养殖经验和病理知识的技术能人,获得经营权的农户通过成立家庭农场与德康集团直接签订合同。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表明:第一,万州区政府发挥制度统筹能力,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企业和集体合作搭设合作平台,完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工程,给予村集体政策支持和出台相关保障制度,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二,市场中的德康企业主体响应国家战略,加强与村集体的紧密合作。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新业态布局,一方面落实政府的部署规划,将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性要素与乡村本土化要素的融合,建构村社与市场的链接,获得经济性收益。第三,村社集体发挥资源动员能力,系统化开发乡村资源,盘活沉睡的资产资源。同时,在生猪产业发展上融入现代性要素,建立现代产业发展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居生态环境、增强乡村凝聚力,最终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体三维主体协同发展逻辑如图2所示。

图2 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三维主体协同发展

3. 三维协同的成效评价

经济效益方面,对于养殖户而言,德康集团签订的“保本+激励”合同,如成活率在95%以上,一个生猪养殖单元扣除所有成本后,能够获得20~30万元的利润。对于村集体而言,产业发展资金每年有固定分红收入5万元。贫困农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村集体的养殖项目,享受8%的固定分红,按每户5万元的信贷额度计算,每户稳定增收4 000元,巩固脱贫成效显著。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全面建成后,带动农民就业达5 000余人。生态效益方面,万州区生猪项目通过墙体嵌入式饮水器、机械清粪干湿分离、换栏火焰消毒等措施,实现粪污“零排放”。除此以外,德康集团拓展了产业链,通过与政府、村集体的合作,获得更大规模的市场化收益。万州区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生态循环体系,为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树立科学样板。

(二)案例二:城口县岚天乡“磐石山舍”民宿项目

以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磐石山舍”民宿项目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城口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赋能集体经济组织,使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从“有权”“有能”实现“有为”,探索出乡域整体发展的新路径,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第二,城口县岚天乡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在创新绿色协调的转型中,政府、企业、村集体三维主体协同发力,探索山区后发地区超越式发展的新路径,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1. 基本情况介绍

城口县地处重庆东北部,是目前国家乡村振兴160个重点帮扶县之一。全县共有村和社区204个,且于2020年全面消除村集体“空壳村”。城口县岚天乡生态资源绝佳,森林面积1.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9%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20 000个,是夏季纳凉避暑的天然氧吧。2018年岚天乡引入返乡创业主体,返乡创业企业家张辉开始投资修建“磐石山舍”轻奢民宿项目。岚天乡用财政支农资金作为催化剂,整合农民和集体资源,以区域内土地和资产增值为目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资本和产业、农民的有效结合。

2. 三维协同的逻辑分析

一是“有为政府”创立三级体系,统筹多项资源。城口县政府以县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把乡作为基本空间和发展治理单元,构建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县域层面,县域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平台受托190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将4 000万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变成创业投资项目,撬动优质市场主体参与介入。乡镇层面,在岚天乡率先成立乡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2021年7月,由岚天乡4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17个小组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乡一级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乡联合总社按照山水田林湖草沙系统保护和绿色开发原则,统筹资源资产,公开招商,引入优质资本。同时,乡联合总社成立岚天乡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要承担交易、见证、评估等服务。村级层面,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产托管给县级经济促进中心,获得保底收入。

二是“有效市场”实现土地资源资本化。乡联合总社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与市场经营主体使用权、经营权的交易,为社会金融资本的介入打下基础。通过将资源资产金融化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吸引更多的市场经营主体。2018年,岚溪村返乡创业者投资修建“磐石山舍”轻奢民宿项目,项目定位面向西安、重庆、成都高端客户,周边生态环境好、设计体验感强投资潜力大。8户农户将宅基地使用权退回到村小组联合经济合作社,联合总社在乡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利用宅基地招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土地资源资本化,解决了资产无法抵押、再融资等问题。将不可流动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对外招商的资本,并通过作价入股,实现金融属性,最大限度将“资源变资本”。

三是“有能集体”多维度壮大集体经济。岚溪村委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恢复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资产增值。资源整合方面,村集体收储闲置农房宅基地,把整合后宅基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到村小组经济社或乡联合总社。产业发展方面,岚天乡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是生态资源,“磐石山舍”项目结合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组织实施“三变”+民宿改造工程,构建“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合股联营机制,逐户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确定民房改造设计方案,统一组织改造施工和运营民宿,发展农文旅服务。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增加土地和资产的价值,不断引入优质人才资源,为农村青年人才提供创业就业空间,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表明:第一,政府高位统筹,发挥引导作用。政府通过构建三级治理体系,赋能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实现集体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乡域联合整体发展。用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破除制约农业经营主体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第二,市场有效配置,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激活农村存量资产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重组、合理配置。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与市场经营主体使用权、经营权的交易,实现土地资源金融化。第三,集体整合资源,激活内生动力。村集体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按照“资源-资产-产业”的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价值增值。村集体具有社会动员力,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人才本地化。通过产业发展,增设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调动农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体三维协同发展逻辑如图3所示。

图3 城口县岚天乡“磐石山舍”民宿项目三维协同发展

3. 三维协同的成效评价

城口县建立乡域集体经济共同体,完成资源收储、资产交易、集体资产的价值显化,内外结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济效益方面,“磐石山舍”项目按照分红比例,岚天乡经济联合总社获取3%的保底收入,当经营额超20万元时,提取营业额的10%作为分红,村集体获取6%的保底收入。该项目于2022年“五一”开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营收超50万元。社会效益方面,能人返乡创业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本地居民增加3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生态效益方面,岚天乡盘活山水林地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培育产业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价值增值。

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有”逻辑讨论(一)“有为政府”构建市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框架

“有为政府”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特征调整决策目标,同时自身也主动改革调整职能,是推动资源配置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政府”必不可缺[28],在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仍存在要素流通瓶颈、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如何协同村集体与企业更好地长效合作,需要地方政府树立经营性思维,规划好产业发展的宏观格局,发挥自身制度统筹优势[24]。通过联合村社全域推进、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引入龙头企业统一行动,破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博弈等难题。既解决微观层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产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层级低和市场对接难的发展困境,又建立市场下向延伸与村集体上向链接市场的有效机制,增强村庄凝聚力与村民认同感。同时,政府还应承担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的合作筑牢根基。案例中,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是万州区政府在产业规划、工程实施以及制度支持上提供帮助,以统筹市场资源、建立市场发展导向的经济思维发展壮大万州区农村集体经济。“磐石山舍”项目中,政府统筹构建三级治理体系,建立乡域经济联合体,重构乡域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实现全域生态资源整体开发。同时,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推动集体资产金融化、数字化,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有效市场”赋予集体经济组织资源配置能力

“有效市场”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将资源配置的核心动力转型为市场机制,实现效率最大化和资源最合理配置[29]。改革开放40余年,从农业经济向多元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无论其多么精明能干,也不可能明察一个乡村经济发展的细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在向下渗透中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实现农村各类要素的资源化增值。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要紧密融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追逐经济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做到协同。逐利的资本以企业组织为载体迅速布局乡村,将现代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带给乡村,催生了智能农业、生态康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进而实现乡村“要素-资源-产业”的发展通路。“有效市场”资源配置过程激发村集体的行动能力,带给村民先进技术,村集体学会如何进行合同管理、项目监测、民主决策等,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案例中,生猪生态养殖项目是德康集团与村集体合作项目,企业对生猪养殖户进行全面技术指导,包括场地选址、厂房设计、农场主的技术培训以及提供养殖技术等,培育了经营者市场导向的竞争意识、契约意识。“磐石山舍”项目中,集体经济组织利用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土地资源金融化,并通过招商引资融入现代生产要素,发展农文旅服务业,激活农村存量资产和生态资源。

(三)“有能集体”汲取外生力量转化为内生动能

村集体作为特别法人,具有制度载体与经营主体的双重性质[30],自身属性决定村集体要把市场和政府力量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能力,形成内生动能。所谓“有能集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外向考察,基于市场导向的法人组织,具备合格的市场准入资格、良好的经济发展能力;二是内向聚焦,村集体是村社集体生活的中心和村庄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有责任提供村庄公共服务。“有能集体”在承接“有为政府”赋能的基础上,增强参与“有效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的能力,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转化为内生发展动能。万州区生猪生态养殖案例中,村集体动员村庄的土地、人力和资金资源,将要素规模化整合为产业化的资源,盘活国家多年以来投入“三农”领域的沉淀性资源资产的价值,建立现代的、富民的生态化养殖产业。同时,村社改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现代乡村治理机制,村集体的产业发展能力与村社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发挥“有能集体”的职能。“磐石山舍”项目中,村集体对上承接乡联合总社、城口农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投资,完成改革发展和治理任务;对外服务好下乡、返乡资本,发展城乡融合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对内服务好村民和小组,增加农民收入,多维度提升集体的现代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有能集体”的相关职能。

基于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坚持市场导向,基于利益互动,将有为政府的制度统筹能力、有效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有能集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凝聚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合力。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集体”“三有”协同机制,实现产权制度明晰、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民持久增收等目标,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具体协同发展机制的互动逻辑如图4所示。

图4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有”协同发展机制的互动逻辑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协同理论,建构“政府-企业-村集体”三维主体的合作框架,通过引入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和城口县岚天乡“磐石山舍”民宿双案例检验逻辑框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政府高位统筹,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门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统筹规划和给予大力支持,为企业和村集体构建合作平台。第二,工商资本下乡,盘活集体资源。国家在“三农”领域的持续投入促使农村变成价值高地,工商资本开始向农业农村领域转移,企业所拥有的人才、技术等现代性生产要素逐渐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完善了农村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第三,村社因地制宜,增强内生动力。各个村社根据基础条件、历史沿革和发展环境,梳理土地资源、人力资本、农耕民俗文化等,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有效转变,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活内生动力。因此,将政府的制度统筹能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村集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凝聚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集体”之间的协同合力,能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推可学的范式。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全域统筹联合,提高主体间合作效率。产业方面,基于本地资源禀赋优势规划产业,为全域集体经济发展构建产业蓝图;主体方面,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产业发展主体规划,为引入龙头企业奠定基础;制度方面,统筹金融、国土、电力等部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多样资源整合,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在集体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联通村社之间的空间、资源边界,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建立“政府+市场+村集体”的有机联合体。将政府赋能优势、市场竞争优势、村集体治理优势有机融合,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发展活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三是生态有效融合,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按照“生态化产业、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将生态要素有效融入现代产业链。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企业在实践中进行绿色开发、绿色生产,发展乡村新业态。村集体通过市场要素本地化、乡土要素市场化,打通生态要素向生态产业的转化通道,提升生态资源价值。

作者:龚燕玲 高静 刘畅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龚燕玲,女,博士生,主要从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GL023、21AZD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GL078)

来源:《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

参考文献:略

0 阅读:0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