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来华的欧盟外长,涉台问题不找中方,却跟西方7国外长深谈

千萍说国际 2023-04-18 01:15:04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最近因为感染新冠,推迟了原定的访华行程。不过,他近日却以远程在线的方式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西方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G7是西方国家的小圈子,但是中国又一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隐形主角”。博雷利在发言中深入谈到,本次G7会议有两个焦点,即“西方须对中国大陆采取一致态度,以及对台湾的担忧”。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博雷利还将中国描述为“合作、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并称欧洲在这三者之间趋于哪种倾向,取决于中国的行为,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表现”。他进一步阐明,“台海发生的任何事情,对欧洲都意义重大”。

这是博雷利在推迟访华后,第二次公开谈到涉及中国、涉及台海的问题。之前他已经把原本准备在中国演讲时所用的演讲稿发到了欧盟的官网上。博雷利在文中表示,他参政生涯的三次访华,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欧洲并不害怕中国的崛起,他相信双方有多边空间,可以为共同利益而努力。

同时,博雷利又话锋一转,强调“欧盟明白中国视台湾为关键议题,欧盟‘一个中国’政策不变,但必须缓解紧张局势,避免言词刺激或挑衅,不接受武力改变台海现状。”他也承认,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世界的问题。中欧的挑战在于让双边关系发挥作用、妥善管理分歧。这符合中国和欧盟的利益。

G7外长会议在日本开幕

博雷利因突发状况推迟访华,却不忘找西方7国大谈台海问题,这一点足够让我们提高警惕。首先,中国一再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他任何国家或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但博雷利却一再将台海问题拿出来说事,并且还称“这应该成为西方七国外长会的讨论重点”,已经有干涉我方内政之嫌。

其次,博雷利的这些言论,还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后所做的涉台表态有关。马克龙清楚表示,在台湾问题上,欧洲不能紧跟美国,而应实现战略自主,不应成为美国附庸。这番话反映出欧洲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潜在分歧,在欧盟内部和整个西方阵营引起轩然大波,直到现在还未平息。所以博雷利以实际上的“欧盟外长”身份,出来谈欧盟的涉台立场,有给马克龙言论“灭火”的意味。

再次,博雷利提出“西方必须对中国大陆采取一致态度,以及对台湾的担忧”这句话。他的意思,实际上与美国的对台政策更接近,就是西方国家必须协调统一立场,而不是各自拥有自己的立场。美国就一直想让欧洲和美国的其他盟友都能在台海问题上紧跟自己,整个阵营以“一个声音”说话,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对中国大陆施压。而博雷利的态度与马克龙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马克龙恰恰反对欧洲在对华、涉台问题上当美国的“跟班”。

更值得警惕的是,向中国发出这种声音的,不止博雷利一个人。目前他的观点已经得到了G7国家外长的认同。跟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日的国务院官员表示,本次外长会议预计将讨论,G7国家如何继续对中国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此外,台湾也将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

马克龙亮明态度后,欧洲另一大国德国的立场,也尤其受到关注。在出席G7外长会前,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先行出访中国与韩国。外媒透露,贝尔伯克访华,也有为马克龙“纠偏”的意图。有猜测认为,博雷利推迟访华,是想根据贝尔伯克的访华效果来制定对话策略。

中德外长14日在北京会谈

贝尔伯克14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外长秦刚时,再次提出所谓“台海军事态势升高的危险性”,声称欧洲不接受武力改变台海现状。她表示,德国和欧盟在经济上很脆弱,因此不能对台海局势漠不关心。贝尔伯克明显是缓和马克龙的言论。对此,秦刚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如果欧洲希望台海局势稳定,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台独、反对外来干涉。他又说,德方制定涉华战略文件时,应从两国的切身利益出发。

既然贝尔伯克提到了经济,就该知道,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失去中国市场,之后的大窟窿就再也补不上。贝尔伯克明知德国和欧盟在经济上脆弱,就更不该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应该停止在对华关系上搞政治操弄。

美国官员也指出,最近的七国集团声明包括呼吁与中国进行坦诚和建设性的接触,同时认识到“所有七国集团成员各自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深厚的经济关系”。博雷利也认为,有必要与中国接触,并保持沟通顺畅。

实际上,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在欧洲人口中喊了很多年,但一直不成气候,这既有欧洲各国的战略考量带来的貌合神离,也有美国的战略压力导致的投鼠忌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顺势搅局收割欧洲。欧盟失去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不得不承担战争、制裁、难民和能源短缺的负担……欧洲国家都感受到了疼痛。

美国为欧盟做了什么?美国以高于本土市场四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将美国的资本和制造商吸收到自己的土地上;出台歧视欧盟生产商和出口的《通胀削减法》。法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疼痛感显然更强。因此,马克龙近来不断加大“欧洲战略自主”的呼声,但却曲高和寡。这也意味着,欧美关系未来将变得更加微妙。

马克龙去年在欧盟峰会上讲话,抱怨美国《通胀削减法》

不过,马克龙的务实观点在欧盟领导人中并不孤立,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表示,欧洲领导人对马克龙推动的“战略自主权”越来越有好感。法国财长勒梅尔也认为,欧洲决不能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而被推来推去。他说:“法国是美国的盟友并不意味着,法国应该反对中国”。

这些欧洲领导人的言论之所以变得理性,首先是因为他们尊重事实。例如,西班牙经济部长承认,无论是乌克兰问题还是其他外交问题,中国都扮演着稳定器的重要角色。

欧盟内部有对华强硬派,也有对华理性派,同时还有亲美派,我们在与欧盟打交道时必须区别对待,尽可能团结其中的对华理性派,同时还要争取机会与所谓的对华强硬派进行对话沟通。

现在,欧洲在中国问题上理性声音不断涌现。对欧洲来说,这意味着在做决策时,必须在重要盟友美国和重要伙伴中国之间取得平衡。欧盟现在又处在对抗和发展道路的交界处,它将如何选择,值得期待。

0 阅读:28
千萍说国际

千萍说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