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这天,极少数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现象——“立竿无影”。
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才有,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夏至这天,北回归线“立竿无影”。
位于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江门、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看到两次立竿无影。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察一下“立竿见影”如何变成“立竿无影”。
简单地说就是,太阳照在头顶上,立着的竿子没有影子。

理,是这么个理。然而,要让太阳正好照在头顶,谈何容易。
只有“夏至”这一天,能做到。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0~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科普一下:太阳照射,只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往返。)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是不是挺神奇的,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这种奇妙的情况,与地球公转和自转有联系。好吧,科普一下: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不仅围绕着太阳旋转,而且自身也在不停地自转。这两个运动对地球上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但近似于圆形。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的现象。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存在夹角,约为 23.4 度。由于这个夹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变化。
地球公转使地球表面接受到不同强度的太阳辐射,从而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为夏至点。
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极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这天,据说我国南北地区都要吃面。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冬至饺子夏至面”,别忘啦啊。
据了解,也有这样说法“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在过去,有一个“夏至节”,晓得嘛?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日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时节,文人墨客往往借景抒情。明代刘基有《夏日杂兴(四首)》: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内涵丰富。


个人更喜欢,《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宋代陈与义):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关于“夏至”的好诗还很多,您喜欢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