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是仁心仁术

鸿朗说健康 2024-11-06 14:36:38

中医是仁心仁术,表现在高尚的医德。我国的中医伦理学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因此人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救人性命是医者本分,但正因医术与最宝贵的生命相连,所以从古至今都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抱有高度的仁爱精神。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以治病救人为目的,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历代著名医学家,都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比如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

《本草纲目·序》中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解释为:医者,首先要有仁爱之心,对患者要有关怀之情。医者用仁爱之术来体现他的仁爱之德,又用他的仁爱之德救助患者,则可将仁爱之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修养成仁爱之术,是德与术的相通。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有仁爱之德,只有仁爱之德,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其实,这些说的就是要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才能行医治病。而古人要求的高尚的伦理道德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学医者需通儒书;学儒者要明医理,则要读中医经典,方能得其要妙。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为仁术,必具仁心。“仁”是儒家核心教义之一,《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的核心。“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聪明理答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南齐《褚民遗书》)《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明朝王绍隆《医灯续焰》卷二十《医范》 引陆宣公之言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序》中言:“岂止一方书而已乎?方之出,乃吾仁心之发见者也。” “医乃仁术”是中医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其治未病,治小病的思想。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注意养生保健,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治小病,就是疾病初起,就立即干预。比如刚刚伤风感冒,打喷嚏流鼻涕,用点生姜、红枣、葱白之类煮水喝,发汗解表,一次就把风寒感冒治好了。就不会任其风寒之邪入里,变成气管炎、肺炎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治未病可以少生病或者不生病,治小病可以阻断疾病继续向重病发展。

治未病和治小病,花钱少,痛苦少,效果好,省力、省时、省事、省钱。

西医看病是小病喊你不去管,拖成大病再去治。比如女人查出一个子宫肌瘤0.3厘米,中医马上让你吃桂枝茯苓丸之类,去掉子宫肌瘤的生存因素,把子宫肌瘤化掉,就不会继续长大,或者再生。

西医查出子宫肌瘤0.3厘米,就会给你说:这么小的子宫肌瘤,无所谓,没关系,只需一年半载定期做B超检查即可。等到子宫肌瘤大到引起崩漏,出血不止,或者腹痛难忍的时候,医生就会给你手术。把子宫肌瘤切掉的同时,还把子宫一起给你切了。至于子宫切掉以后出现的各种后遗症,患者自己承担。比如阴道壁膨出、大小便失禁、长期小腹坠痛、脏腑下垂、骨质疏松、脊柱变形移位、肠子从阴道掉出来等等。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其善用人体自带的内药库——经络和穴位来治病。

经络和穴位是人体自带的内药库,无论是用点穴笔点穴,还是针灸,可以治病救人,疗效确切。西方国家到现在都不相信人体有经络和穴位。因为他们是解剖学,是在尸体上解剖,经络只在活人身上才存在。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药物不是唯一治病的途径。

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刮痧、梅花针、刺络放血、热熨等等方法来养生保健、治疗疾病。

对于情志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导致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等,中医可以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来治疗,甚至不必吃药也可以治愈。这就是心病还须心药医。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治病时,顾护人的正气,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尽量不破坏人体的平衡,不会轻易割掉人体的器官。从恢复其功能入手,达到阴阳平衡而使疾病痊愈。

西医是解剖学,在西医眼里,人体就是一个个零配件组合而成的。西医治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零件,不见其人。哪个零件出问题就一切了之,不问致病原因,也不管这个零件切掉对人体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

比如糖尿病足,大拇趾烂了切大拇趾,然后烂到那里切到那里,直到切死为止。

西医治病,是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

比如治疗癌症,西医先是外科手术,一切了之。接着就是化疗放疗,癌细胞和好细胞通通杀死。弄得患者元气大伤。

中医仁心仁术,在于中药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小。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华夏五千年,一代又一代医学家和人民,通过以身试药,千百年实践验证的结果。西药都是化学品合成的,药效来自小白鼠等动物实验。小白鼠和人体肯定是有区别和差异的。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路人皆知的。所以西药用不了几年,就会淘汰一批,原因是毒副作用太大了。

中医仁心仁术,在于医者父母心。

中医把病人视作自己的亲人,对病人的病痛感同身受,一门心思把人治愈。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风险。历代著名医学家都有不怕担责,见死必救的故事。比如扁鹊柳条接骨,救活王克反被诬。王克路遇劫匪,肚子被戳了四个洞,肠子漏出来,肋骨断了两根,晕死雪地。扁鹊用柳条接骨,塞回肠子补好洞,救活王克被诬陷。后来打开伤口给县太爷看接骨的柳条,才得以证明他是医生不是劫匪。

西医治病首先是撇清责任,手术必须签字,否则不做手术。他们只管手术,不良后果患者自负,包括手术后遗症,甚至死在手术台上,都和西医生没有关系。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中病即止,吃药不必尽剂。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毒性在于其四气五味之偏性。中医治病的原理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损之。只要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停药。继续吃药又会打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新的疾病。这个就是中病即止。

中医认为任何药物,对于健康人和不对证者来说都是毒药。所以不主张滥用药物。哪怕一副药,才吃半副,病已经好了,剩下的半副就应该扔掉不吃。这就是吃药不必尽剂。

西医西药恰恰相反,像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一吃就是终身服药。我一个亲戚乙肝DNA和肝功能连续正常十几年了,无数次想停药,医生就是不同意。要求每天必须要吃抗乙肝病毒的药,吃一辈子,到死为止。要是擅自停药,就有可能导致急性肝坏死(说明书就是这样写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人,要是擅自停药,就有可能立即死人。

西医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的目的是赚钱。治未病,治小病,不符合资本家的利益。西医治病大都只是控制疾病,治病不断根,原因也在于如此。一下把你病治好了,资本家还怎么赚钱呢?

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慢性病,你一旦吃上西药,就是一辈子。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给资本家送钱。但是就算你一辈子吃西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病,最后还不是死于本病或者其并发症。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中医比西医更省钱。

感冒初起,中医几元钱搞定,西医上百元不一定治得好。一个新冠肺炎,中医中药几百、几千元治愈,西药西药治疗一个新冠肺炎病人,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美国治病医疗费用贵得令人无法承受。

外媒报道,民调机构盖洛普2019年调查显示,美国33%的民众表示,无论是患轻症还是重症,都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被迫延迟治疗。

对于世界各地在美国的留学生来说,让大家哭出声音来的,不是秃头,也不是生活费太高,而是在医院待一小会儿就让人眼前一黑的天价医疗账单.....

留学生在美国生病,大都不敢叫救护车,因为贵得离谱,承受不起。中医是仁心仁术还表现在:

遇见瘟疫流行,同样是没有见过的疾病,中医治病救人,费用低廉,疗效卓著。西医束手无策,没有特效药,还费用高昂。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中医中药治愈率是百分之九十多。西医到目前还没有任何特效药。美国号称全世界医疗条件最好,医学最发达,可是他们死的人也最多。

医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医学道德标准对医疗行为所作的道德评价。医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直接反应。古代民间医家更看重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不断钻研医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获得社会认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行为,筑构了更为丰满的社会医学伦理道德。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说的是: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古代医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遵循着儒家的价值观念,表现出 “见利思义”的高尚人格。《吴鞠通行医记》中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北宋医王庞安时对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餤粥、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明代聂尚恒《活幼心法》:“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在古代儒士看来,学而优则仕兼济天下能够造福百姓,除此之外最好的济世之途就是行医,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人生理想。朱丹溪云:“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古代儒生与医生都有“惠民济世”的思想,认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则可将爱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幸福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古代医家的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治病、救人、济世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如《灵枢·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后世的中医学者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吴瑭《温病条辨》:“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素问·疏五过论》中“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 同时对应的医学伦理要求医者“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医生的职业决定了医生应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素质,理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严格的职业操守,以服务人类和公众利益为目的学医。

明代裴一中《言医》:“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 《大医精诚》要求医生面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应“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要充分尊重病人,态度诚挚耐心,以期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灵枢·师传》篇说:“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经过历代崇高素养医者的传承与发展,铸就了中国优良的医学道德传统: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注重自律,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中华医学是仁心仁术,是以人为本,一切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只有中华医学,才是中国人健康的保护神。传承中医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传承中医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受益者!

0 阅读:0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