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各地方言难懂,用手语交流吗?

纪元轴心文化 2024-02-14 05:42:26

以下是三国时期某场景:

刘备:啊... 林北鸡虾系啊...木有路啦!

张飞:大兄,里先造,紧跪桥,哇来冻桥逃。

张飞:啊...

早在西汉时候,就有个四川语言专家杨雄,他花了27年写了本大名鼎鼎的工具书,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记录下了那时候的方言。书中就提到,在汉初期的时候,就有十几种方言,要知道这还是秦朝统一文字之后。

想象一下,古时候各个大国碰个头讨论点事情,是不是跟开联合国会议一样,得配有翻译才行。

这些古人怎么交流的呢?用手语吗?

当然不是,因为方言太多,大家都头疼,所以就诞生了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就像是现在的普通话。古人管这种语言叫“通语”,意思就是“谁都听得懂的话”。

不过有意思的是,每个时代的通语都有个不同的名字。

比如在先秦时期,大家叫的是“雅言”,听起来就很有范,雅言这个东西,最早是夏朝的人开始用的,那时候夏、商、周三代都以河洛为都城,所以以河洛古语为基础,形成了雅言,慢慢成为了周王室与各个诸侯国交流的通用语言。

在古时候阶级是很固化的,那时候学习和解读知识都被贵族垄断了,平民百姓想进学校上学可是资格都没有。

周朝的时候,有两种学校,一种叫“乡学”,有点像现在的乡办学校,老师通常是当地的受人尊敬的老人,他们负责教授孩子们知识。另一种叫“国学”,这个就高端了,通常由天子或诸侯亲自主办,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类型。这两种学校都是不能随便上的,只有诸侯士卿这些贵族家的孩子,或者是地方上的尖子生才有资格上学。

周天子为了方便治理国家,让各地诸侯更好地理解官方的政令,特别规定了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内容,其中就包括必须掌握的官方语言雅言,以及会写官方文字大篆。

所以虽然方言众多,语言不通,但是各国读书人、高层阶级还是能够顺畅交流的。

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受教育的权利人人平等,他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开了古今第一所私人学校,因为孔子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文化得以传播,雅言得以更大程度的普及。

讲到“通语雅言”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剧情发展。从先秦到隋唐,中国的通语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移动而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干了件造福千秋的大事,那就是统一了文字,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像是一个大杂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文字。始皇帝登基后,直接废除了各地方言文字,并采用小篆作为全国的官方文字。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政治和军事的统治,还促进了文化思想的交流。

汉朝上位后也继续沿用了这套系统,最初,通语雅言是基于河南洛阳和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不过随着国都文化中心向东移动,从河洛一带转移到了洛阳长安地区,就形成了“洛阳读书音”。这个洛阳读书音,是历史上用了很长时间的“普通话”,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宋元时期称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话并沿用至清末。1909年的时候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在这个时候通话已经改称为国语了。大陆地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改称普通话。

到了宋元时期,通语变成了“正音”或“雅音”,这时候的基础方言是现在的河南北部到北京一带,就像是北京话突然成了全国流行的新潮流一样。

明朝的时候,通语又有了新的变化,改叫做官话并沿用至清末,这次通语是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到明后期迁都后,通语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方言为基础继续演变。

一直到1909年的时候,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在这个时候通话已经改称为国语了。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正式改称呼叫普通话。

总的来说,中国的方言和通语就像是一部横跨千年的大剧,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流行语言。通语就像时代的风向标,随着国都、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而变化,这不仅是一段语言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变迁的史诗。

大家知道哪些听天书一样的方言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解谜!

0 阅读:0

纪元轴心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