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可生2个儿子,也不要1个女儿!”90后妈妈给出的理由,虽然扎心但很现实

箴视之见 2025-02-07 18:30:04

“生女儿是福气,生儿子是勇气”。

这句老一辈的调侃,在90后妈妈小夏的朋友圈里被狠狠划掉。

深夜收到闺蜜小夏的留言:

“你知道吗?我二胎B超又是男孩,全家都说我命苦,可我心里反而松了一口气。”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骂她“重男轻女”,有人嘲讽“活该受累”,她却私信我:

“不是不爱女儿,是不敢爱。”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无数母亲的隐痛:

当生育选择被贴上“对错”标签时,那些沉默的理由,或许比批判更值得倾听。

01 自我心理压力

说实话,这真的不是偏见,而是一种恐惧。

“别狡辩了,就是重男轻女”,这一刻我明白了那句话的意义: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没错,这正是小夏给出的理由。

“我不敢让女儿经历我吃过的苦。”

小夏是独生女,从小听父母念叨:“你要比男孩更拼命,才能被看得起。”

读书时不敢松懈,工作后不敢怀孕,30岁被催婚时,父亲却说:“你要是男孩,我绝不催你。”

“我太懂一个女孩要活成‘别人家的孩子’,需要咽下多少委屈。”

说出那句“宁可生儿子”时,眼里没有轻视,唯有疲惫:

“我不想让女儿活成第二个我——既要证明自己不比男孩差,又要被‘女孩该有的样子’绑架。”

的确,现实就是如此,从心理学视角去看,性别标签会无形中压缩个体的选择权。

对女儿的心疼,本质是对“性别不平等”的恐惧:

怕她因“女孩学不好理科”被劝退兴趣;

怕她因“职场妈妈不称职”被迫放弃事业;

怕她因“温柔懂事”的期待,一辈子学不会说“不”……

可落脚父母,俩人别无办法,只能在内心祈祷,希望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02 外界目光期待

“生儿子只需要对抗世界,生女儿却要对抗整个世界对她的定义。”

我记得,一位读者曾留言:

“儿子摔倒了,别人夸他勇敢;女儿摔倒了,所有人都在看我——‘你怎么当妈的?’”

更扎心的是,当她说“想培养女儿当工程师”时,亲戚笑她:“女孩搞技术多累,不如学个师范。”

“我不想用一辈子去撕那些标签,更怕撕不干净时,女儿会怪我。”

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超过75%的父母认为,“女孩需付出双倍努力才能获得同等认可”。

选择生儿子,未必是认同性别优势,而是拒绝让下一代重复“自证清白”的困局。

男孩可以理直气壮地“普通”,女孩的优秀却总被看作“例外”;

男孩的失败是“经验”,女孩的失败是“果然”,这就是现实。

03 选择没有对错

种种外界因素影响下,催生出了一个新的选择,一切正如小夏自身所言:

我选了一条更轻松的路,但不否认另一条路的风景。

“我知道儿子未来也会面临压力,但至少他们的痛苦不会从‘你是个男孩’开始。”

这让我想起作家波伏娃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当社会仍用“公主裙”和“钢铁侠”区分孩子的未来时,有些母亲的选择,不过是想少对抗一层偏见,多守护一份自由。

因为,“所有母亲的选择,都是写给未来的情书。”

一位二胎妈妈的话让我泪目:“我教会儿子尊重女性,就像在为我从未拥有的女儿铺路。”

生育选择从无标准答案,有人用生女儿打破偏见,有人用养儿子重塑规则。

有人以“不敢”为起点,终将走向“我敢”的觉醒,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争论“该生儿或生女”。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0 阅读:7
箴视之见

箴视之见

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