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是帅才中的全能选手,文武双全,军事与政治各占半壁江山。
他的指挥才能不容小觑。
他曾在南方游击战坚持三年,后主导华东解放战争,成为四大野战军司令之一。
他身边的左膀右臂,首推粟裕。
华东野战军在他的谋略下,横扫战场,重创敌军,一场场胜仗奠定了华东战局。
而毛主席说:陈毅在华东有两位得力干将,一位是粟裕,那么另一位是谁?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多年之后,陈毅和粟裕终于迎来机会。

陈毅出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粟裕则是第二支队副司令,旋即代理司令。
一年后,项英向毛主席请示,将两支队伍合编为“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后,又改称“苏北指挥部”。
从此,两人真正成为并肩作战的搭档,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也在同一片战场上拼杀。
两人分工明确,各展所长。
陈毅长于政治,擅长统战斡旋,稳住后方;粟裕专注作战,精研战术,锤炼精兵。
两人的配合密不可分,由此流传出“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抗战胜利后,局势骤变。1945年10月,陈毅重返华东前线,执掌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等多重职务,负责山东战场;粟裕则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坐镇南线。
两人南北呼应,迎战来犯的国民党军,战火再起,局势险峻。
然而,这对战场上的黄金搭档,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

苏中七战七捷后,国民党将领薛岳调集重兵,分南北两路,剑指淮安、淮阴,企图控制苏北重镇。
毛主席指示陈毅:“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北线由陈毅负责,南线交由粟裕。
但陈毅认为敌军主力会进攻沭阳,担心归山东的后路被截断,遂决定向宿迁以东调整部署。
粟裕则多次电报力谏,认为薛岳的目标是淮安、淮阴,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
战场瞬息万变,决策的偏差往往决定成败。
最终,薛岳的进攻方向,正如粟裕所料——沭阳只是佯攻,真正的目标是两淮。当山东野战军主力北移,薛岳立即命令整编74师等三个精锐军迅速南下,直扑淮安、淮阴。

两淮迅速失守,华中战场陷入被动。
战役失利,陈毅痛心不已。短短时间内,他连续三次向上级、同级、下级诚恳检讨,毫不回避自身的决策失误。
他在给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的电报中坦承:“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东野战军的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一字一句,皆是自责。
不仅如此,陈毅主动建议:“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这是他首次在正式场合向毛主席推崇粟裕的军事才能。
不仅向上级认错,陈毅也向部队官兵承担责任。
他特意给麾下第8师写信,直言战役失败的决策责任在自己,毫不推卸:“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在战争史上,败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失误、回避责任。而陈毅的态度,展现了一位真正的统帅该有的胸襟与担当。
在战斗中磨合两淮失守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相继向淮海地区集结,战场局势再次陷入胶着。
粟裕等人迅速致电毛主席与陈毅,建议两支野战军集中行动,以增强战斗力。
陈毅对此深表赞同,并进一步提出合并指挥机构,统一调度。

毛主席当即批准,随即提议:“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
毛主席对未来作战部署也做出重大调整,他强调:“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但同时,特别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1946年12月,粟裕独自前往山东野战军司令部,首次以“华东野战军”的名义下达作战命令,统一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与华中野战军一部,宿北战役由此打响。
战斗激烈而迅速,粟裕制定的战术精准奏效,大胜而归。
山东野战军久违的胜利极大振奋士气,战场态势开始向有利方向倾斜。
胜利的号角还未停歇,粟裕与陈毅迅速展开下一步攻势。

两军合流,一鼓作气,席卷鲁南,鏖战莱芜,连续重创国民党精锐部队,华东战局彻底逆转。
至此,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经历多场恶战,陈毅对粟裕的战役指挥已然心悦诚服,不仅直言:“我们一如既往,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我给你出出题目。”
更是每战胜之后,必兴奋地赋诗一首,以示庆贺。
两人个性迥异,兴趣大相径庭,却在战场上形成了难得的互补。
打仗离不开地图,而粟裕偏偏最爱研究地图。

他不只是看,而是沉浸其中,目光扫过,脑海里便开始排兵布阵,演练杀敌之策。地图看得多了,地形、路线、兵力布置,皆已烂熟于心。
陈毅却完全不同。他不爱看地图,也不愿深究战术细节,司令部的人都心知肚明:仗怎么打,交给粟裕,他不操这份心。
他自有其长处——精通政治、统战、后勤、思想建设,机关会议一开,参谋们便自觉搬着小凳子去听。他坐定,滔滔不绝,从形势分析到战后总结,一气呵成,层层剖析,听者无不折服。
为了让粟裕专心研究作战,陈毅特意下令:“粟总在地图前构思歼敌方案时,任何人不准打扰。”
战役一旦打响,他更是主动离开指挥室,理由极为简单:“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
如此彻底的信任,让粟裕得以全神贯注,制定每一场精准致命的战役方案。

战场之外,陈毅也不忘粟裕的身体。每逢大战前夕,粟裕“闭门谢客”,埋头于地图之中,神经紧绷,不眠不休。
陈毅看在眼里,偶尔“强拉”粟裕对弈下棋,逼他换换脑子,甚至干脆拉着他外出打猎,让他暂时放下战局,舒缓心神。
这不仅是战友之间的信任,更是相知相惜的默契。
陈毅懂粟裕,知道如何让他充分发挥,也知道何时该帮他缓解压力。两人并肩作战,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将胜利牢牢握在手中。
另一位得力干将如果说粟裕是华东野战军的头号战将,那谭震林就是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陈毅的两大得力干将,一个是粟裕,另一个便是谭震林。

在华东野战军,谭震林身兼副政委、山东兵团政委、兵团前委书记等要职,可谓兵团领导班子的中流砥柱。
他不仅负责政治工作,还在关键时刻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他的威望源自长期扎根一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也来自他宽厚的性格与卓越的组织能力。
他与兵团各位首长关系融洽,既能统筹全局,又能扶持关键人物。
他对许世友格外尊重——这位兵团司令员、我军赫赫有名的悍将,向来在军事问题上有极强的决断力,谭震林始终给予坚定的支持。
许世友因病休养后,副司令员王建安接管军事指挥,谭震林同样全力支持,确保兵团运转稳定,不因主将变动而出现动荡。
兵团的其他核心人物,如参谋长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后勤部长李厚坤,皆是资深红军干部,各有各的个性和脾气。
但在谭震林的协调下,大家关系融洽,配合默契。

平日里,大家时常围坐在他的屋里,聊天、议事,气氛随和而坦诚;战时,又能同处一室,在指挥所内共商作战方略,没有任何隔阂。
他的存在,不仅维系了兵团的内部团结,也为整个华东战局的稳定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也让陈毅省了不少心。
1947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谭震林肩负重任,指挥山东兵团在内线作战,与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紧密配合,策应刘邓大军南进中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持续反扑,他运筹帷幄,主动出击。
自1947年至1948年6月,山东兵团先后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连续攻克战略要地,解放山东绝大部分城乡,最终孤立济南,彻底粉碎敌军对山东的进攻企图。
1948年7月,谭震林指挥济南战役,华东野战军火力全开,直捣国民党重兵把守的济南城,给予敌人又一次毁灭性打击。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让山东战场形势彻底改观,也为后续的战略决战铺平了道路。
同年冬天,战火烧向淮海平原。
谭震林与陈、粟、刘、邓等一道,领导指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山东兵团在他的调度下,先后执行了多个关键任务——策应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围歼黄百韬兵团,配合围剿黄维兵团,并最终参与围困与歼灭杜聿明集团。
步步为营,精准打击,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直至全线崩溃。
1949年春,解放战争已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后阶段。
4月,谭震林再度担任重要指挥任务,率领华东野战军中集团第七、第九兵团,从芜湖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枪炮轰鸣间,天险已破,为解放军大军南下扫清障碍,直接助推渡江战役的最终胜利。
参考资料:粟裕与陈毅的风云际会 张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