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不能说,动情旁观者......记忆在纠葛,无须开口俘获一个我......”
这是李玉刚老师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唱响的《和项王歌》,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传唱了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
《霸王别姬》讲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与爱妾生离死别、兵败刘邦的故事。
公元前209年,项羽协助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因巨鹿之战而名声四起,不久便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的麾下有一员大将,名叫虞子期,他的妹妹叫虞姬,是项羽的爱人。
根据历史记载,虞姬是一个才色兼备的女子,不仅容貌秀丽,她的舞姿也是楚楚动人。虞姬特别善于舞剑,挥舞得轻盈如水,快速如风。
虞姬一生伴随项羽左右,跟随他南征北战,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候项羽的归来。
当项羽凯旋归营时,虞姬翩翩起舞,用欢歌娱曲给他送上祝贺;在项羽遭遇不顺时,她便以一副飒爽英姿跟着项羽,给丈夫有力的支持与鼓励。
不过,历史上对于于虞姬的记载不多。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把“霸王别姬”的故事删掉了,但是熊逸老师在解读《资治通鉴》之《秦汉风云》时,又为我们补上了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说起《资治通鉴》这本书,熊逸老师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此书。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项大工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以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秦亡汉兴的恢宏历史。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后,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
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在四面楚歌当中率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后被汉兵追上,最后项羽只剩下28人。
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项羽悲从中来,创作了一首诗,史称《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短短的28个字,道尽了项羽被汉军重重包围时的无可奈何与怨愤。
熊逸老师在解读《资治通鉴》之《秦汉风云》一书中说:
项羽反复吟唱着这四句诗,虞姬在一旁跟着唱。项羽潸然泪下,身边的军人也被这种悲情感染,哭倒一片。
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没有拔剑自刎的激情场面。
但是陆贾的《秦汉春秋》留下了虞姬拔剑自刎的场面,据说在项羽慷慨悲歌时,虞姬也创作了一首诗,史称《和该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兵败垓下,虞姬也发出了生无可恋的叹息。
不少历史学者认为,这首《和该下歌》不可能出自虞姬之手,更多的是后人在传抄《秦汉春秋》的过程中改写的。
因此,历史上也无法考究“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但作为读者,我宁可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就像熊逸老师在解读《资治通鉴》之《秦汉风云》一书中说:
人们越发喜欢这个故事,乐于赞美虞姬所代表的女性形象——美丽、多才、贴心、忠贞,简直就是男性知识分子所能想象到的完美女伴。
自古以来,中国不缺君王和爱妃的故事,比如商纣王与苏妲己,周幽王与褒姒,唐明皇与杨贵妃等等,但是人们在谈论这些故事时,几乎都会想到一个词语——女色亡国。
但是谈到霸王别姬时,人们更多的是持一种同情的态度。他们认为霸王别姬是一个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
虞姬跟随霸王南征北战,她为项羽忧心,为将士忧心。
历史学家王立群教授认为女色亡国不适合用在虞姬身上,因为霸王别姬恰恰体现的是虞姬对项羽的真感情。
自古君王爱江山,也爱美人。我想项羽也不例外。
因为爱江山,所以项羽愿意为了“西楚霸王”的伟业而南征北战;因为爱美人,所以才有了后世传诵的霸王别姬。
如果时光可以倒回2000多年前,我们多希望那把宝剑从未拔出!让历史留下更多关于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
其实,关于霸王别姬的故事,我们更愿意传送的是楚王在最后时刻的那份豪迈。
但虞姬呢?她抛下了多少,她有多少能说不能说的,最后只留下了5个字——贱妾何聊生。
最后,项羽带着将士逃到乌江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