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中听的话,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的志愿军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强大。
因为这其中还有很多志愿军哨兵被美军抓去的故事,只不过我们当代人被自媒体的影响太大,总会觉得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中美军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可事实却非如此,毕竟美军是当时的军事强国。
我军会的战术,他们也都会。
况且,抗美援朝的战争都持续了两年多,而敌我双方在朝鲜的土地上展开了不知道多少次战役。
所以在战争年代中有志愿军被美军抓去其实也不足为奇,我们不能一味地被自媒体所蒙蔽,我们要知道战争的残酷性。
01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妄想将战火蔓延到新中国,于是毛主席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根据抗美援朝的老兵说道:“在当时的战争中,志愿军们和美军通常都是在夜晚交战的。”
而伏击战是夜晚中美军最常用的手段,既然出现了伏击战,那自然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战术,那就是—反伏击!
可这两者的关系却非常微妙。
直白一点来讲,伏击战就是先发制人,通过有利地形然后确定伏击的地点,部署相对应的兵力,静静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内,最终以最小的损失造成敌军最大的伤亡。
相应的,反伏击战就是对伏击战的一种反制,从战略方面来说,伏击战是先发制人,虽说这种战术会给予敌人沉痛的打击。
但同样的,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就好比你在某个地区伏击敌人,但如果敌人一旦发现你设伏的地点和兵力,那么伏击战就会变的毫无意义,甚至有可能遭到敌人的全部歼灭,这就是反伏击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伏击还是反伏击,都是从作战思路上讲起,真实情况还是要按照战场上的变化所变化。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只要稍有不注意就会命丧于此。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扩展开来才能出其不意的给敌人致命打击,其中志愿军60军的军长张祖谅,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就指挥将士们打出了一场最为漂亮的伏击战。
此战,我志愿军战士以极小的伤亡收获了一场大胜,也是非常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抗美援朝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志愿军60军接到上级的命令,死死咬住美军向南撤退的大部队。
于是,接到命令的张祖谅并没有第一时间展开兵力部署,而是对着一张战略地图看了又看,在观看了数遍之后的张祖谅,忽然发现我军所处的阵地周围都是山地。
而怎么样才能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战果,这样的问题始终围绕着张祖谅转来转去。
就在这时,张祖谅的参谋长这时说道:“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山地来一次伏击战。”
听到这话的张祖谅直接愣住了,说道:“对啊,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怪不得刚才看着地图总觉得少点什么,但又说不上来,这下好了,经过你这么一点,我明白了!”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张祖谅的心里诞生。
此时的张祖谅在部队中抽调出来4000名战士潜伏在周围的山地之上,目的就是为了打伏击。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山地不仅占据着有利地形,而且还错综复杂,各个山脉环绕着,就算是敌军能够发现我军再此埋伏,他们也毫无办法。
为了能够让美军中计,张祖谅还派出了一小股势力,不断骚扰撤退的美军,忍无可忍的敌军开始对其展开疯狂报复。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4000名志愿军战士早就已经埋伏在山地上整装待发,只等敌人主动往圈套里面钻。
说起来4000人的武装力量其实并不算太强大,但要命的并不是多少人,而是志愿军已经占领了先机和有利地形。
这些志愿军们分散在周围的山地上,尽管美军组织了三万队伍进行反击,但这队伍面对四面八方发起的突袭,一时间都慌了神,战斗出现了压倒性的趋势。
所以,尽管敌人有多么好的装备和战术,只要钻进了志愿军的埋伏圈,那等待他们的也就只有死亡,就好像是拳头打在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最终,我军以伤亡无人的代价将敌人打的四散而逃,这场伏击战不但是抗美援朝以来最为漂亮一场伏击,而且还是非常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所以伏击战无论是从战争思想还是作战方案上来讲,都具有出其不意的作用。
但同样的,有先发制人就会有后发制人,而反伏击恰恰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不过,反伏击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毕竟要提前掌握敌人的设伏地点,而这恰恰也是最难完成的。
如果提前知道敌人设伏的情况下,志愿军只有迎战,才能形成反伏击战斗。那么如何才能知道敌人提前设伏的情况下打出一场漂亮的反伏击呢?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抗美援朝中的老秃山争夺战。
021952年5月,志愿军343团在老秃山奉命在西延上准备伏击美军,可就在这时,9连连长却发现对面的主峰峰顶上已经有美军设伏,9连的连长赶紧将消息报告给营长。
营长得知消息后果断让九连的战士从南边绕道美军的背后突袭美军,没过一会,九连的连长带着一名俘虏来到营长面前。
营长看着面前的俘虏沉思了一会道:“不应该啊,如果说敌人设伏的话,肯定不会只有这么一点人。”
于是,营长命令9连的人再次前往对面主峰查看,并做好战斗准备。
就这样,9连的战士再一次悄然来到峰顶球,可战士们并没有发现敌军的身影,这时,手下的一个士兵说道:“会不会是敌人已经撤退了”
听到这话,连长说道:“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敌军很有可能利用我军获胜的心理,从而继续对我们展开伏击..”
可连长话还没说完,就听到山顶周围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于是连长赶紧命令士兵们隐蔽。
果然,不出营长所料,只见一队敌军已经来到山顶,准备再一次对志愿军们展开伏击,但没想到,他们的动作可都被在旁的志愿军战士们看的清清楚楚。
于是,9连连长当机立断趁着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下令对其展开进攻。
而正在部署阵地的美军看到面前的志愿军,显然是吓了一大跳,很多人都没来得及反抗就已经被志愿军战士们拿下。
此战过后,志愿军将美军再次设伏的小分队全军覆没,并且还俘虏了10名美军,将威胁彻底消灭在摇篮里。
由此可见,反伏击战考验的不仅仅战术上的配合,更多的而是心理上的博弈。
虽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我军和美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相互对弈了无数次,而且还有很多英勇的将士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伏击战是我军比较擅长的战役,但美军也会使用这种战役来伏击我们,毕竟人家也是一个支正规的军队,而军队中所使用到了战术手段,美军当然也会使用。
所以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美军伏击志愿军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像看见怪兽一样,大惊小怪。
伏击战虽然是规模不大的小战斗,但是它却牵连着战场上的走向,这是两军之间的斗智斗勇,决定着战场上的情报获取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而我们的英雄前辈就是靠着这一场场小战斗,最终成就了一个大胜利。
031950年底,我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志愿军们在全线的各个战场上展开了大规模的伏击战役。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官兵埋伏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雪中整整六天,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啃着冻成冰块的土豆。
而志愿军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美军打的节节败退,在战役结束后,一位连长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位烈士写下的遗书:“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美军经过种种战役,最终也明白他们根本无法打败那些志愿军的战士。
1953年,7月27日,美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议》,而这也宣告着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事情经过多年以后,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这样说道:“这个世界上,如果再有谁还敢和中国开战,那他就是一条蠢猪!”
因为他在朝鲜的战场上看到志愿军战士们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无数的革命先烈都像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最后,再次致敬可爱又可敬的志愿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