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中的不少人为给自己留后路,试图选择与法国王室达成某种默契时,罗伯斯庇尔在审讯国王时发言11次,强烈要求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当中最著名演讲是“路易必须死,因为共和国必须生”。
满清末年,无数华侨捐款捐物,乃至捐命,也要推翻满清,他们心中抱着坚定的爱国信念,满清必须死,因为中华必须生。
蓝色法兰西,红色黄花岗。
1910~1911,这一年内中国革命党人救国举事高达20余次,其中不凡起义军在仅有20颗子弹的情况下,向死而生。
这是对现实,对满清的极度绝望,变更迫在眉睫。其中最惨烈、悲壮和最震撼人心的当属广州黄花岗,这一役同盟会精英俱出,然而死伤惨烈,且全是精英。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悲书: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这些起义者是同盟会来自各省的精英骨干,不乏海外留学生、记者、商界经理、新军军人、武术家等多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心怀家国,在最具韶华的时间,选择怒血绽放。
若放到日后,这些受过精英教育,具备铁血勇气,心怀家国的他们,很可能会是一军之帅,一省之长,定国安邦的栋梁之材,然而,就这样在一战中殒落,只为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更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黄花岗的革命党人是在已经知道起义事泄,清廷已有准备的情况下,坚持举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慷慨赴死。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是“我以我血见轩辕”,勿自由吾宁死的悲壮和一往无前,一曲金戈萧杀,弹尽世间苍茫,北风将起,大雪将至。
孙中山怒吼:“用几百人打几万人,烈士们明知后果,但是还是要去做,这是以身殉国,来唤醒四万万人们。”
革命必须继续,无论何种代价;革命必须成功,否则对不起死去的先烈,孙中山奋然写下“天下为公”。
广州黄花岗的烈士为何在如花之年勇于赴死,所为为何?公元前202年,当五百门客听闻田横身亡,全部拔剑自刎;当屈原眼见大厦将倾,抱石自沉汨罗江;当陆秀夫眼看兵败,背负幼帝跳海自杀,南宋十万军民悍然追随,投海相随……
这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读书人傲气;这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然之气;这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之气。
这种气节,这样的氛围举国弥漫,让嫁入望族,衣食无缺的一介女流秋瑾写下:“中国已无净土,牺牲尽我责任。”她的战友刺杀五大臣的吴樾则留下:“手提三尺剑,割尽满人头!”慷慨赴死。
这些都是对满清丧权辱国的极度悲愤,对现实哀莫大于心死的决烈。
1895年孙中山第一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开始,同盟会共举事十余起,均失败告终,但无数华人捐钱捐命、屡败屡战、至死不悔。
黄花岗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一次集中爆发。革命党人痛定思痛,认为之前的失败原因是力量分散,所以毕其功于一役,计划在广州发动一次最大规模的起义。
赵声为起义军总司令,黄兴为副总司令,起义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800人,组成“选锋”,也就是敢死队,以十路进攻广州。在旗界和租界设置了9处放火点,起义时由同盟会女会员放火,以便扰乱清军军心。
计划是起义军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部入湖南,赵声率部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先平江南,最后会师南京,合兵一处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这一战由于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和心血,所以革命党精英云集而来,战无退路,凛然赴死。
东南亚华侨纷纷解囊,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倾尽所有,几乎破产,甚至留学国外的满清大臣子嗣,也是纷纷捐赠革自己父辈的命,可见反清已是民心所向。
孙中山募集到16万大洋,这是历次起义筹备中,资金最充裕的一次。
经过精心策划,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定在1911年4月13日。
但就在起义日子渐渐临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温生才单枪匹马刺杀广州将军孚琦。
温生才,41岁,广东梅县人,曾经在清军服役,后加入同盟会会员。温生才年纪偏大,却血性十足,眼见革命屡战屡败,心急如焚,恨不得亲自上阵。
但他不属于同盟会的骨干成员,加上年龄因素,基本被排除在冲锋陷阵之列。
关于黄花岗起义,温生才自然也被排除在外,属于根本不知晓的边缘人物,他见组织久不召唤就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温生才决定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他自制了炸弹,找来手枪。
温生才真正想杀的其实是屡屡挫败同盟会起义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但此人深居简出,即便出行也是重兵把守。
1911年4月8日,孚琦乘坐轿子出行,敲锣打鼓,行人回避之际。温生才突然冲出人群,向轿子投去三枚炸弹,随即对着轿子连开四枪,孚琦当场毙命。
温生才当场被捕,如此大案两广总督张岐鸣亲自提审,问他为何暗杀大清官员。
“不是暗杀,是明杀。”温生才回答,“满清无道,丧权辱国,德不配位,自当有能力者代之。”
张岐鸣认为这是革命党人的行动,对温生才严刑拷打。温生才硬气,酷刑下一字不吐,毫不畏惧,最终在孚琦遇袭处被斩首、肢解,挖心。
满清以此向革命党人表示以血还血。
临刑前,温生才说:“今天我代同胞复仇,各同胞务必发奋做人!”随后温生才对着四周围观群众仰天长笑,高呼“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温生才此举震撼了无数人,此次暗杀,没有和同盟会的任何人打过招呼,这样的义举虽然令人肃然起敬,但负面作用造成起义前的广州全城戒严,清军满城搜捕革命党人。
这让原计划要运入城内的枪支弹药,因为戒严而无法入城;已经聚集到广州城的革命党人,在清兵排查全城的情况下不得不分批出城。
打还是不打,起义总指挥黄兴尚在犹豫之际,4月25日,起义前一天,作为本次起义,担任内应的主要力量——广州新军和第二标官兵,突然被收缴军械,并被勒令立刻办理退伍,不必再入军营服役。
清军的这些举动不仅是釜底抽薪,更是向革命者释放出一个明显信号,广州起义已经泄密,你们甭想套路了。
广州起义的延期已经成为了必然,撤退命令下达,但有一部分冒死留下来的革命党精英对黄兴的改期坚决反对。
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些精英要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项羽破釜沉舟,淝水之战,哪一个不是以少胜多。
革命党人说:“我们千里迢迢到此,只为一战或求一死”,“革命只有成与败,没有改期一说”,“不成功便成仁”……
对局势的强烈不满,让这些革命者孤注一掷,大规模起义不成,那就搞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暗杀,来一场斩首行动。
黄花岗起义确实投入了太多资金,寄托了海内外太多人的期望,如果引而不发对革命士气将是沉重打击;如果就这样偃旗息鼓,同盟会无法向筹款的海外华人交代,很难再获得海外筹款。
这就像戴威的ofo一样,拿了投资人的钱不用到刀刃上,乱扩张的同时安于享乐,豪车豪宅奢侈品买着玩,ofo穷途末路时,你让他再去融资有人会给吗?
因而黄兴电告孙中山,我将留守广州,与众壮士一同赴死。随即黄兴宣布起义照常举事,亲自担任敢死队队长。
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25分,广州起义开始,120名敢死队员肩缚白巾,脚穿黑面树胶鞋,腰缠炸药,手执枪械。
风萧萧兮易水寒,满座衣冠似雪。革命党人喝下壮行酒,在黄兴带领下突袭两广总督府。
清军确实低估了革命者的决心,起义军聚集到两广总督府外,同时对正门和后门发起进攻,用菜篮子装的炸弹对着护卫一通投掷,前后夹击,混乱中一举攻入。
然而由于缺乏内应,起义军不清楚里面的情况,不知道两广总督张鸣岐的房间,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手机,很多人连张鸣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起义军只能挨着房间攻击,乱打一起。张鸣岐也是老江湖,立刻换上便装,从花园处翻墙而出,迅速逃离总督府。
水师提督李准获悉后,立刻调集大量部队封锁此处街区,四处围过来,组织大规模的反扑。
敌众我寡之下,两股起义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沟通,会合时竟然误认为对方是清兵,激战一时,不仅造成伤亡,还贻误了撤退的时机。
起义军虽然军事训练不足,但人人有必死之心,与清军相持不落下风,但弹药有限,且清军后援部队还在不断加入。
最终,激战从下午战斗到晚上,四个小时后起义军弹尽粮绝,加上寡不敌众,无奈分头突围,起义失败。
黄兴、赵声等部的起义军在撤退时,广州市民家家亮灯为他们照亮道路,通风报信,告诉清军方位。而当清军经过时,家家熄灯,巷子中还堆有杂物。
最终这部分起义军逃出城后,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逃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少惨遭敌人杀害。
黄花岗起义的指挥部小东营5号内,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两广总督署衙门前的一对石狮,上面弹坑密集。
诛心大清黄花岗起义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徽因的堂叔,一门皆豪杰。临行前写下侠骨柔情《与妻书》,浩气凛然的《禀父书》。
交战中,林觉民腰部中弹倒地不起,受伤被俘。
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一同会审林觉民。见其面如冠玉,相貌清秀,实乃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有大好前途却毅然赴死,内心深受冲击。
林觉民非广东人,不会说粤语,一开始的会审是鸡和鸭讲,叽哩咣啷,林觉民干脆选择用英语回答问题。
流利的英文,慷慨地话语:“当今世界列强,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才得以强盛的?中国岂能不思革命?”
随即林觉民引经据点,一一列举中外古今事例,满庭震动。
张鸣歧不由为之折服,起了爱才之心:“林觉民,你无需写悔过书这些,本官有意对你法外施恩,送你出国游学……”
林觉民断然拒绝:“不必了,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面对劝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气节让张鸣岐、李准为之心折,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林觉民由于身负重伤,身体不适,数次咳嗽,李准甚至为他亲自递上痰盂。
越是往下审讯,张鸣歧越是惋惜:“你这是何必,蝼蚁尚且偷生。”
林觉民回答:“同胞们都在做梦,我在叫醒他们!”
张鸣歧怒道:“我可以马上杀了你,如果你这么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能到什么作用啊!”
“我以死振奋人心”,林觉民凛然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张鸣歧一声叹道:“惜哉,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水师提督李准在温生才行刺事件后,已是震惊不已,再见黄花岗起义和林觉民的引刀成一快,心中已偏向革命,觉得满清必亡,这是大势所趋。
于是李准想保下林觉民,以为国留人才为由,劝张鸣岐刀下留人。
但张鸣岐反而认为,林觉民这种人,不能为己所用,那就斩草除根,留下来只会让革命党为虎添翼,于是下令处死。
几天后林觉民被押赴刑场,神态从容,慷慨就义。
黄花岗起义中战死当场的方声洞,25岁,原本携带妻儿在日本留学,为了参加起义,毅然中断学业,专程从日本归国。
回国前,方声洞带着妻儿去拍全家福,拍摄时,摄影师让方声洞看镜头,可他却执意要看着在妻子王颖膝上挥舞右手的幼子。
临行前一夜,方声洞一再对妻子说对不起。在方声洞战死的消息传到日本,还在等待丈夫归来的王颖泪如雨下,终于明白,为什么丈夫总和自己说“对不起”,为什么在拍照时,那么执着地看向儿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
欲得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这种痛苦就叫做革命,这种革命叫做舍生取义。
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伤亡极其惨重,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咨议局前的空地上,暴尸闹事,以儆效尤,惨不忍睹。
革命党人潘达微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以公开的《平民日报》记者身份,抵押祖屋,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葬于东郊红花岗。
潘达微将战友残骸收殓入棺,自上午11时至下午4时,历时五个小时,这群“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热血男儿,终得一抔安息的黄土。
苌弘化碧,黄花傲霜。潘达微改红花岗为黄花岗,黄花菊花,迎风傲霜。
实际上当时牺牲的人数远大于此,能考证确认的烈士达86位,能找到遗骸的72人。
这些烈士中,31位是华侨,孙中山革命初期,南洋华侨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基于对中山先生的信任和敬重,心系民族的救国存亡,捐款捐命。
其实很多华侨并非富有,他们变卖家财后,追随孙中山,舍身取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活着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这个世界正是靠这样的人才能改变和推进。
黄花岗起义之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爆发,最终完成了之前所有起义者的夙愿。
前仆后继,星火燎原,英雄不朽。
春天留下的种子会发芽,到了秋天会结果。林觉民在人心留下的种子,诛了大清的心。武昌起义爆发后水师提督李准在广东率先起义响应,直接推动了广东全省的和平光复。
两广总督张鸣岐,冥顽不灵,不仅贪生怕死,还毫无气节,携款逃往日本,随后复出拥立袁世凯称帝被封一等伯爵,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投靠了日本人,1945年9月15日病逝。
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十万元在黄花岗建烈士陵园,首次举行了72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写下祭文,为陵园题字“浩气长存”。
黄兴写下“碧血黄花”,苌弘化碧,秋菊傲霜。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墓园亲自种植了四棵松树,青松常在,浩气长存,沧海桑田,还有多少人记得黄花岗起义中的这些热血男儿。
他们风华正茂,生活原本有很多种选择,却选择了向死而生,挺起民族的脊梁。
黄花岗前的四棵松树,如今尚存一棵,不屈的告诉世人,雪曾经落下过,血曾经染红过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