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作者挂名为吴承恩的《西游记》,觉得意犹未尽,便把家里的一本尘封的《续西游记》给找了出来。
家里的这一本书是岳麓书社1994年版,虽然时间久远,但也没有人看过,我成了它的第一读者。
岳麓书社的图书,错别字较多,这本书也不例外,一开始就看到许多错字,对照其它版本,确凿无疑。但无错不成书,见怪不怪了。
读《续西游记》确实不是一件愉快的体验。
如果之前不知道《西游记》有什么妙处的话,读了《续西游记》,才会明白,《西游记》的长项是什么。
当然,《续西游记》全书54万字,体量不能不说宏大,作者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的确认。一个匿名的作者,写出如此体量的作品,有诗有文有意旨,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这是这本书的可敬的地方,毕竟人家把书写出来了,虽然受制于学识与认知,不可能达到《西游记》那种收放自如的程度与高度,但不图名、不图利写出一本书,多少能满足一下《西游记》读完之后的阅读盲点,也算是干了一件极大功德的善事了。
《续西游记》也没有什么名声,看不到有什么人愿意去讨论它,不过,仔细地搜索一下,发现在八十年代竟然有两家出版社出版了《续西游记》连环画。
一套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计十册。
另一套由晨光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虽然绘画接近于跑马书的水准,但能把《续西游记》读透、读懂并绘制出来,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
阅读《续西游记》,与《西游记》的感触是不一样的,这里面肯定有原因,这最终关联的是作者的文笔。
第一、《续西游记》的文笔不佳,这是它与《西游记》相比最大的差距。《西游记》的优势之处,恰恰是它把角色之间的废话写得妙趣横生。其实小说的长处,就是在“小处说说”。《西游记》里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其实却暗含着人物的智慧,隐藏着人物的心思,所以,小说里的对话,比较生动有趣。
而《续西游记》里的对话,枯燥无味,基本没有什么人物的性格刻画,没有特别的对人的内心的揭示。
《续西游记》里也注意学习《西游记》的成功之处,努力表达出里面的角色的个性与形象的丰富性,但多是鹦鹉学舌,重复克隆。写到猪八戒,稍微有趣的言谈,就是刻画猪八戒贪吃贪色,猪八戒一开口,就是想满足口腹之欲,这样的设定,虽然符合《西游记》里的人物规划,但是没有突破与创新,在《西游记》的人物框架里原地踏步,自然让人倒胃口。
第二、《续西游记》缺乏社会性的描写。《西游记》写到一路西行的路途中,遇到的域外国度,都有着现实的隐射性,这是《西游记》可贵的地方,能够看出作者将他的构思与想象放置在魔幻的世界中,也有着现实的指向性。
但《续西游记》将前作里的国别设置都扫除得干干净净,小说里孙悟空一行取经回来,一路上也遇到了妖怪,完全是一帮自然界的妖魔,还没有完全成为人形,妖怪也没有人性的情感,完全是在动物后面加一个妖字,就成了孙悟空他们的对立面。这样的人物设置,与《西游记》相比,未免太为粗鄙化与简单化了。
在《西游记》里占绝大半数的妖精,都有着仙界的后台,但在《续西游记》里,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妖怪,根本没有《西游记》里把社会黑暗面归之于天庭后台这样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游记》的作者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把现实中的妖魔鬼怪的幕后黑手,锁定在天庭之上,有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
《续西游记》在这方面几乎抛弃了如同《西游记》这般的社会认知,妖怪的档次太低,动机太简。所以,《续西游记》里的妖怪的活动空间局限于一隅,缺乏《西游记》里纵横捭阖的宏大的活动空间与背景纵深。《续西游记》给人的感觉,还是太小家子气,缺乏博大、闳阔的社会的巨大天幕布景。
第三、《续西游记》里透射出一种悖离《西游记》的愚腐哲学。《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在客观上承载了一种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世界观,领袖诗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正是对《西游记》的精神主旨的高度概括。
但是《续西游记》恰恰在主题上与《西游记》唱了反调。小说里写到孙悟空功成名就之后,他的凑手神器金箍棒,便被西天诸神给没收了,他的师弟们也是如此,面对设伏的敌人,他们只能拿挑经担的禅杖临时对付一下。如何应付强敌?《续西游记》提出的方案是让“经书”承担感化的力量,整个小说的主题也从《西游记》里倡扬武力除妖,转化成了感化降妖。
这与《续西游记》的故事设定有关。《续西游记》接榫的是《西游记》结尾的取经成功、功德圆满的终点,描写了唐僧一行,挑着经担,从西天回往故乡的故事。
这也是《续西游记》的一个比较聪明的叙事策略。
《续西游记》没有在《西游记》的框架里,加插故事,叠床架屋,而是在《西游记》完结之后的空档里,续写故事。但是,这样的设定,也违背了《西游记》的架构。因为《西游记》的结尾,交代了唐僧一行回去的时候,受到天神的保佑,一路畅通,顺利到达了出发地。现在《续西游记》改变了《西游记》的设定,详细地描写唐僧一行是挑着经担,一路东行,把原来一笔带过的回归路程,硬是抻长了百回本的漫漫长路。
而在这个回归的故事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武器装备统统被西天的菩萨们收去,不让他们一路用武力与暴力对付妖魔,而是发挥随身携带的佛经来对付那些妖怪。
但是,仅凭佛经是无力对付那些暴力手段夺经的各路妖魔鬼怪的,所以,在《续西游记》里又新添了两个角色,就是一僧一道,即名唤“到彼僧与灵虚子”一路护送,他们的法力肯定要比空手的唐僧师徒要高,尤其是他们用能够震慑妖魔的木鱼声及经书,就抗衡住了各怀异心的妖怪,这些妖怪往往被这一僧一道教化、感化、同化,并没有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打斗,而在认清了佛佑唐僧的不可抗拒的形势面前,选择了放手。
这构成了《续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而尤其难以容忍的是,孙悟空在《续西游记》里存在着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他有机心。
什么叫机心?说白了,就是他在《西游记》曾经占据他的全部身心的与妖魔不共戴天的执着信念,这被说成是机心。一旦孙悟空生出对付与除魔之心,妖怪就应运而生了。在《续西游记》里经常出现的一种说法,就是“机变生魔”,你心里生出机心,有了动机与目的,那么妖魔鬼怪就出现了,如果你没有欲望,没有期待,没有谋略,妖魔自会散去。
归根到底,最大的魔鬼,就是心内的机变之心。
所以,《续西游记》各种神佛,都是竭力阻止孙悟空一行不得生出机心,只要机心消除,妖魔自会消失。而实际上,这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所以,小说里就炮制了两个随行的护经的僧与道,他们的变化功力,显然要超过孙悟空师徒,所以这两个保护神就可以凭着他们更高一筹的变化神力,把各种拦阻的妖精逐一化解。
这样的除魔模式,成了《续西游记》里的千篇一律的破解路途险恶的通用程序,正是在这样的愚腐的理念之下,《续西游记》里的故事,几乎成了偏离现实的臆想,至少《西游记》里能够找到现实的对应性与实战的实在性。
如果抽离掉魔幻作品里的战斗的现实感,而完全依靠一种臆想来扫除障碍,那么,这样的故事,便如同空中楼阁,玄之又玄,彻底沦丧为镜花水月,虚拟一梦,这对于小说来说是致命的。
第四、《续西游记》里的交锋完全依靠“变身”手段,弄得情节轻如鸿毛。如果一部电影靠变脸,就可以完成任务,那么,这样的电影还有什么现实的制约?这个情节完全是放飞自由,天马行空了,靠这样的基本设置罗织情节,那么,整个构思便是自我复制,寡淡如水。
《续西游记》里正是这样。小说里的正方与反方,既然不能刀对刀、枪对枪的硬打,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变形”来欺骗对手了。
《续西游记》里的最常规的设置,就是护经的一僧一道还有从《西游记》里继承而来的孙悟空,遇到妖魔,就是摇身一变,化成妖怪一族,然后来到妖怪所在的地方,欺骗妖怪,取得经书,获得胜利。
而妖怪也如法炮制,也是变身成唐僧一行,进行欺骗与哄瞒。如此各自身份的变换,导致人物关系已经混乱不堪,真真假假难以分清。
整个小说一次次地通过这种“变身”“变形术”,来维持回归东土大唐的道路安全,导致整个小说如同儿戏,读起来,也是眼花缭乱,真作假来假亦真,乱花迷眼,寡然无趣。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招数,不断堆砌累积文字,凑成了长达百回的小说,但是这种“空对空”的设置,让小说了无趣味,空洞无物。
《续西游记》有一点长处,就是小说的叙事线倒行着《西游记》西进的路线,基本对应着《西游记》里所经历的地理时空,重点描写了取经团队回来之后,路途上所发生的变化,其中有的设置还是颇有想象力的。比如描写到火焰山熄火了之后,生长起茂密遮天、暗无天日的森林,丛生出各种妖怪,在原来的地面上活动。这样的构思,照应了《西游记》的情节,又作出合理的演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这样的设置,在抽离了《西游记》的文笔生动、构思接地气、情节曲折的长处之后,便已经抽空了小说施予读者的阅读快感。
读过一本《后西游记》。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童恩正的西游新记也不错
西游记的续书传世的挺多,续西游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不高,相对来说后西游记的艺术价值比续西游记要好得多。
错误都是人自招,他人有错也无错。
这本我就看过小人书,远不如后西游记吸引人[呲牙笑]
作者:我就是想山寨一下蹭个热度,正好用接续的手法来恰饭而已。没想那么多[得瑟]
小猴子跑到蟠桃园,蟠桃还没开花;小猪找老猪取九齿钉耙,耙子被借去开佛田了。我竟然也看过这本书
小时候先看的后西游记[笑着哭],前面有几页人物图像的,记得三国演义也有,后来看的都没了
俺到挺想看看[点赞]
西游记是古代人的作品,继续西游记后是建国后的作品。现在是现在世界的俄乌战争作品
其实小说的长处,就是在“小处说说”。很精僻哲理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