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美西方给苏联来了一个“大暴击”,而这个暴击,也是对中国的“助攻”。
在1949年12月16日的时候,毛泽东乘坐火车到达莫斯科,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来苏联的目的,从中苏友谊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给斯大林过“70岁”寿诞,从中苏两国的利益上来说,毛泽东这是为了确定新的“中苏条约”。
斯大林在明面上都表示“欢迎”,甚至在1949年7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就曾经表示:“新中国即将建立,苏联很高兴在任何时候与中国商谈1945年8月14日的条约以及其他问题”。所谓的“1945年8月14日条约”,正是苏联和国民政府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可真当毛泽东来到苏联并且开始和斯大林谈判时,斯大林却“反悔了”。因为毛泽东提出了“旅顺港”、“大连港”、“中长铁路”主权需要彻底回归中国,而面对这三项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斯大林显然想“赖账”,以至于毛泽东从1949年的12月,一直待到1950年的2月才动身回国。
特别是在1月时,毛泽东长时间的“不露面”,让美西方开始在国际上宣传着“苏联软禁了毛泽东”的传闻,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则在1月13号宣布:“台湾不属于美国的保护范围内”。
除此之外,英国也向周总理表示,英国可以认可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简而言之,就是斯大林在“反悔”的情况下,美西方纷纷出面拉拢中国,迫于这种现状,斯大林只能答应中国的要求,根据苏联的“会议记录”记载:“这是斯大林一生之中鲜有甚至是几乎没有的谈判让步”。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个条约让斯大林在肚子里“憋”了一大股气,所以就在中苏高层会面结束后,甚至是在举行中的时候,斯大林已经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私底下取得沟通,斯大林表示,朝鲜统一朝鲜半岛可以尝试一下,但斯大林有个条件,那就是暂时对中国“保密”。
得到斯大林这个消息,金日成顿时欣喜若狂,在金日成的眼里,只要苏联同意朝鲜攻打韩国,那么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将不会存在悬念,至于斯大林提醒金日成不要将这个计划告诉中国,金日成肯定是百般听从的,事实上,在朝鲜的眼中,他们自认为有了苏联的“援助”后,中国的帮助与否其实不重要了。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瞒着中国呢?金日成一开始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在金日成的眼里,苏联向中国保密此事,原因可能是因为“武器援助事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这份条约中确立了苏联对中国的经济贷款以及经济援助、武器援助、技术援助等等多项援助计划,而这些援助计划,乃是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核心关键。而中国的“一五计划”,核心则是“重工业”,重工业则决定了新中国解放军的军事实力是否能跨越一个量级。比如在朝鲜开战的前期,朝鲜得到苏联援助的一千多万美金,还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其实支援朝鲜的这部分,本身就是计划优先给予中国的。
在苏联的眼里,金日成的想法是没有错的,但苏联想了更多的一层就是:避免中国提前做反制措施。
金日成身处朝鲜半岛北部,从美苏博弈的角度来看,朝鲜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桥头堡,一旦朝鲜失守,紧接着受到伤害的就是中国领土,而中国领土一旦受损,将面临两个巨大危机,在这两个危机的前提下,中国是一定会提前做出反制措施的。第一个危机:资本主义联军兵临中朝边境,如此一来,苏联可以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的“共同防御约定”继续驻兵大连港以及旅顺港。第二个危机:即便是美国人都不怕苏联,直接在东北开战,那么主战场就再度出现在了中国,这是新中国根本无法可能忍受的。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所以苏联和金日成去谈朝鲜战争事项的时候,中国要不就是极力阻止,要不就是提前备战,如果是一般的小国领导人,或许是怯弱地极力阻止,但斯大林了解中国领导人过人的胆魄或许不会怯战,反而是顺应中国的古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旦中国解放军提前做好布置,那么以中国庞大的军队人数以及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或许在朝鲜战争开始不久后,中国就会立即介入朝鲜战场,只要中国介入了初期的朝鲜战场,即便是出兵五十万,都能牢牢封锁住朝鲜半岛的各个港口,保证西方联军无法安全登陆。
而事实上,朝鲜被美国“仁川登陆”阻击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军队人数太少,前前后后投入战争的仅有“十五万朝鲜人民军”,中国最初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两个兵团:第十三兵团以及第九兵团,加起来的人数都高达四十多万人。
美国仁川登陆看似轻松,但面对朝鲜一个团的防守力量时,美国是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的,假如守卫仁川港的不仅仅是一个团,而是中国的一个军呢?
那么考虑到成本问题,西方联军要不就扔原子弹,要不就放弃朝鲜半岛。
而美国敢扔原子弹吗?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其实客观来讲,麦克阿瑟是无时不刻推崇扔下原子弹的“疯狂人物”,但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逊纷纷反对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旦真的再度抛出原子弹,苏联决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斯大林的脑海中推演,中国早期介入,朝鲜会赢得没有难度,中国甚至有可能“驻军”朝鲜半岛,如此一来,苏联的计划就要落空了。
按理说,越快打赢朝鲜战争不是好事吗?而苏联唯恐落空的计划又是什么?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朝鲜半岛上的“港口资源”了。
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实行统一朝鲜半岛计划的时间,其实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基本确定以及彻底签订的时间是高度吻合的,而从两件事情中寻找唯一一个苏联认为有意义的“事物”,那必然就是“不冻港”。
旅顺港与大连港根据中苏新条约,在1953年之前就要撤回苏联,到时候的苏联就会失去两个强有力的东亚出海口,苏联自然不甘心,为了国家发展,也必须要有新的港口的来代替,而朝鲜此时的本身就有的“兴南港”(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国人逃跑的那个港口)、“清津港”、“元山港”,这些都是很好的不冻港。
事实上苏联以前也可以去向朝鲜要这些港口,因为朝鲜和新中国不同,新中国的建立靠自己,朝鲜的建立靠的是苏联的扶持,连金日成都是“空降”回来当领导人的,所以面对苏联的要求,朝鲜不需要很多利益,都能答应。
东北亚形势图
那么苏联为什么没选在朝鲜开辟新的港口基地呢?一切的根本原因,其实都在于交通。
在1950年以前,苏联根本就没有通往朝鲜的铁路,而在工业时代,没有铁路就意味着没有交通,反而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俄国修建的“中长铁路”让苏联很方便就直达中国的东北地区,所以苏联依赖中国的旅顺港以及大连港,乃是区位和交通条件注定的。
苏联也是在这两个中国东北的港口“保不住”的情况下,才开始修建“苏朝铁路大桥”,既向朝鲜运送大量的物资,也为日后朝鲜在不冻港进行货物中转打下基础。所以对于苏联而言,朝鲜的“不冻港”,是苏联和中国的“竞争所在”。
事实上,中国即便帮助朝鲜打赢了美军,甚至是驻军在朝鲜,也未必会和苏联争夺港口的使用权,首先是当时的阶段没有必要,其次是中国并非是喜欢侵犯他国主权的国家。
但苏联在最初的时候,并不“信任”新中国。之所以不信任,与苏联并不希望中国“统一”的局面有关。
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经向我党提出过,希望能够以长江为界,与国民党“划江而治”,苏联的这个想法与美国是不谋而合的。不管中国最终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美苏最不想看到的首先是中国的崛起,因为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管是哪个阵营,美苏总认为中国崛起之后,就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可斯大林没想到的是,我党的领导人如此运筹帷幄,以及我党的军队如此浩浩荡荡,将国民党在短时间内击败,这就导致斯大林等人的“分裂中国”的想法落空,在他看来,一个完整的中国是危险的。
苏联“对华援助”也是为了拉拢中国,但实际上没有经过朝鲜这一场战争让我国的态度表现出来的话,那么苏联在后来的援助未必会那么尽力。这也是为什么要执行“一边倒”的历史根本原因。
一边倒本质就是为了以实际行动告诉苏联,中国是坚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而加入朝鲜战争就是“投名状”,所以以1950年的10月(志愿军入朝战斗的时间)为界线,苏联对中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再解释为什么苏联在一开始要瞒着中国,但在后来又要告诉金日成:“只有中国同志同意了,朝鲜才能开启战争”。
实际上,通知中国这件事,已经到了五月份了,也就是朝鲜打响战争的“一个月”前,苏联笃定中国来不及准备了,但斯大林又觉得,仅靠朝鲜自己打,很有可能打不赢,还是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挡住很有大几率介入的美军。
客观来讲,对中国而言,这就是一个“坑”。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中国要为斯大林的“判断失误”买单的问题。
其实斯大林的计划转变是很突然的。在1950年的5月之前,苏联很有可能根本没想着让中国参与这一场战争,只不过苏联通过观察美国在亚太的格局变动,发现美国似乎并不准备放弃朝鲜利益,也就是说,艾奇逊在1月13号的讲话食言了。
但即便是美国食言了,斯大林该“判断失误”,那仍然是判断失误,因为美国政客的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毛泽东早就发现了,斯大林却后知后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战争的整体趋势,都反映了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失策”。
到了1953年“中美朝韩”四国停战的时候,朝鲜以及苏联整体的利益还不如开战前,也就是衰退了,所以从结果上来看,苏联最起码在朝鲜半岛上的谋划失去了原本想要的意义。
朝鲜没能统一半岛,苏联也拿不下不冻港,这是苏联做的一切工作之后的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