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第三部——楼兰姑娘的身世之谜
楼兰姑娘的身世之谜
在楼兰古城的库姆河东岸,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织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位年轻姑娘的奇妙容颜一下子展露出来。古楼兰姑娘下颏尖圆,双眼大大,长长眼睫毛,历历可数,脸庞露出浅浅的微笑。高高的鼻梁与浓密的黄褐色自然卷曲的长发很相配。尖尖的毡帽中,黑褐色的毡帽沿边饰有耀眼的红色绒线,帽顶左右还缀有几支彩色斑斓的翎羽,颈部围有一条绒绒的皮裘,身上紧裹一件毛线毯。
考古人员曾以古墓地出土的木材、毛布、羊皮等为材料,先后请教国内多家权威研究机构。
在总共做了10组碳14测定后,认为古墓的人葬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
这位沉睡了3800年的楼兰姑娘来自何方?从她高隆的鼻梁、黄褐的卷发、尖顶的毡帽来看,与今日的塔吉克族十分相似,难道她们与塔吉克民族确有某种亲缘关系?
楼兰的古墓葬中,在包裹尸体的毛毯上,凡相当颈下的部位,都置放有一个小囊,囊内收藏有一些细碎的胡麻细枝。
这种葬俗,据瑞典学者贝格曼研究,与印度跋希人相似。跋希人在宗教祭礼中用一种植物来产生所谓“浩玛”或“所玛”以使灵魂能安然升天。古罗布泊人所用的胡麻碎枝,大约也是起这种功用的。跋希人是古伊兰人的一支,而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伊兰人的一支。这种习俗的一致,也可能是他们民族渊源的一种印证。当然,邻近地区间因文化思想的交流而表现出在某些习俗上的一致,也是可能的。
考古学者也曾经对楼兰城郊墓葬中发掘出土的6个颅骨进行过人种学测定,其中5个属欧洲人种,1个属蒙古人种。5个欧洲人种头骨中4个形态比较一致,与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类型接近,另1个则介乎地中海和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之间,但在许多特征上仍可能是地中海人种的变异。属蒙古人种的头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亚类型。由此,也许可以推测,古罗布泊人的种族组成,以欧洲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占相当优势。这一特点,与帕米尔塞克类型居民相似,说明他们之间存在密切的种族系统学关系。而个别蒙古人头骨的存在,又说明古罗布泊人的人类学成分不是单纯的欧洲人种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