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十四第31条

潘凤评健康 2023-06-29 02:29:00

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金鉴》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巢源·气分候》云: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楼氏《医学纲目》云: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

渊雷案:

此条与下条,证候悉同,而方药绝异。惟下条不冠“气分”二字,于是《金鉴》以为本方主气分,气分心下不坚,非水饮所作。下条枳术汤,主心下坚,水饮所作,而不名气分,故其删接如此。

今案《巢源》既云气分由于水饮搏气,而《肘后·卒心痛门》载枳术汤云“心下坚痛,大如碗,边如旋柈(即盘字),名为气分。水饮所结”。《外台》第七卷心痛癥块门引张文仲,亦同。则知心下坚痛,如碗、如盘,为气分正证。而气分之病,正因水饮所作也。虽然正证悉同,而方药绝异,临床施治,将如何决择?

晋人有知其法者,为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补注于前矣(《脉经》亦载此文,故知为晋人所补)。今摘其证候,为手足逆冷,腹满肠鸣相逐。或身冷,或骨疼,或恶寒,或痹不仁,故有气分正证,又有此等兼证者,本方所主也。无此等兼证者,枳术汤所主也。盖逆冷、骨疼、恶寒者,所谓少阴证,而麻附细辛汤所主也。

本方者,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附细辛汤之合方也。学者观方后诸家之用法,则本方之主治益明。

又伤寒太阳篇云: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原文去桂,误,详《伤寒论今释》)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彼亦为水饮,但因小便不利故加苓、术。其桂枝去芍药之治心下满微痛,犹本方之治心下坚痛矣。况麻、附、细辛俱能逐水,岂得谓非水饮所作乎?

由是言之,《金鉴》接本方于前条,是也。删本条心下坚以下十六字,非也。尤氏删水饮所作四字,亦非也。

又案:

此下二条,证则心下坚痛,药则枳实白术,是亦胃病,当属痰饮,不当属水气。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方极》云: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治桂枝去芍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方证相合者。

《方机》云:治恶寒,或身体不仁,或手足逆冷,而心下坚者,兼用紫圆、南吕,及有痰饮之变者。

又云:四肢惰痛,恶寒甚者。

又云:世俗所谓劳咳骨蒸,恶热恶寒,心中郁郁,或心下痞坚者,兼用南吕。无痞坚者,兼用解毒散,俱以紫圆时时攻之。

《类聚方广义》云:“气分”二字,不似仲景口气,今据旁例试之。上冲头痛,发热喘咳,身体疼痛,恶寒甚者,主之。

又云:老人于秋冬之交,每有痰饮咳嗽,胸背胁腹挛痛而恶寒者,宜此方,兼用南吕丸。

工藤球卿云:凡大气一转,为治万病之精义,而于血症为尤要。昔年一妇人患劳咳,咳血气急,肌热烙手,大肉尽削,脉甚细数。余以为死证,而一医以为可治,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竟得痊愈。余大敬服,以此发明大气一转之理,得治乳岩、舌疽及诸翻花疮等数十人。翻花疮用黄辛附汤,盖因阴阳相隔,气无所统制,血肉失其交,以渐顽固遂致出血。据《金匮》“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拟用此汤也。一妇人患乳岩结核(即结节,非谓结核菌),处处糜烂,渐有翻花之兆,时时出血,至戊午初春,疼痛益甚,结核增长,卧床不能起。正月二十八,日与黄辛附汤。四五日,疼痛退,结核减,起床视事如平日。凡阴阳不相得而为劳咳、咳血吐血、颜色枯槁,若不可为,与此汤每得起死回生(《方函口诀》引)。

《金鉴》云: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者,盖温养营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也。

尤氏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5 阅读:206
评论列表

潘凤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