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职业经理人:万科改组与青铜余晖

悠悠地产观 2025-02-05 19:14:33

当深铁集团董事长辛杰作为万科董事局主席的名单公布时,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坚固的“职业经理人堡垒”终于被攻破。这场迟来的管理层地震,撕开了中国房企转型期最隐秘的伤口——在房地产青铜时代,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否已成为落日余晖?

最新消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万科新一批管理层实权派换员全面展开。拟任者都是国资背景,以深铁为主。

理想主义者的最后阵地

2001年郁亮从创一代手里接过总经理(总裁)一职,万科职业经理人制度完成首次权力交接。这个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中国现代企业治理活化石”的制度,在资本与权力的夹缝中存活了23年。郁亮团队掌舵期间,万科总资产从2001年的64.83亿元增长至2024年9月底的1.36万亿。他们用二十年时间证明,职业经理人可以比老板更懂经营。

“三道红线”政策出台的2020年,万科净负债率仅18.1%,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稳健到近乎偏执的财务自律,在地产黄金时代曾经背负骂名,认为过于束手束脚,错过了做大规模的时机;在白银时代却被视为远见卓识,以至于2021年当第一批房企爆雷时,很多人想为万科的18.1%净负债率鼓掌。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后的“地产黄埔军校”,黄金时代无数新创房企以2-3倍的年薪从这家企业挖角,但好像它从来没有为此恼怒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科的职业经理人,也是行业的职业经理人。

今天,当我们尝试说出万科是“理想主义的最后阵地”时,必定会招来一片“虚伪”的骂声。但是,遥望当年,《万科周刊》意气风发,万科以“健康丰盛”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谁能否认它是一家倡导人文情怀的公司。当然,这个词现在已经沦为羞辱的代名词了。

然而,在地产界最早喊出“活下去”的公司,过去一年终要为生存而战的时候,人们除了面面相觑的唏嘘,其他就只剩下苍白而虚弱的背影了。

职业经理人,终究是时代的过客。

青铜时代的生存法则

深铁集团入驻六年后,万科的国企化进程终于迈出决定性一步。这并非简单的管理架构变化,而是中国房企生存逻辑的质变。

2024年万科净利润亏损450亿元,TOP10迎来“保中华”、纯民营房企只有一家的格局,没有人觉得惊讶。当“交房”这个最正常不过的业务动作也要冠之以“保”的时候,寒意早已掠过所有地产人的神经末梢。

职业经理人引以为傲的市场化能力正在贬值。郁亮早就承认低估了这次房地产调整的深度和时长。事后诸葛总是容易的。2023年万科仍然斥资830亿元拿地,现在看来就是“低估”调整杀伤力的体现。

在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连续下滑的寒冬里,资源整合能力远比产品创新能力重要。国资背景才是穿越周期的“免死金牌”。深铁带来的不只是深圳地铁上盖项目,而是国资体系的信用背书。这次万科管理层更换,统一由官方媒体发布消息,就是“青铜时代生存法则”的最好注释。

无论你理解还是困惑,残酷的伤疤已经揭开:当行业需要输血续命时,职业经理人的听诊器救不了ICU里的病人。

汝知否,职业经理人自己,可能也病了。

告别市场乌托邦

万科管理层改组的真正隐喻,是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在特定行业的退场。

1998年房改培育的职业经理人群体,本质上是中国城市化狂飙的产物。所谓的城市化,就是房地产长期作为支柱产业的粮库。当这个进程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如果说,王石当年放弃股权是一种主动选择,郁亮们的退场却是无奈的告别。

但这很难说是失败者的谢幕。在房地产金融化愈演愈烈的2015-2020年,万科始终将负债率控制在40%以下,客观来说,这种克制避免了更大的系统性风险。职业经理人制度或许无法适应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游戏规则,但它为中国房企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在资本狂欢中保持清醒的基因。

辛杰执掌下的万科,没有人知道将会构建怎样的模式。但有一点是要清楚地传递给所有投资人和买房者的:以深圳整个国资为背书,如果不够,再加上广东国资,万科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2月5日万科债券的走势,可资为证。

但那个穿着跑步服谈公司治理、用自行车丈量土地价值的万科终将远去。当最后一批职业经理人走下舞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个管理模式,更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最后的乌托邦。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再也读不到理想主义者与资本博弈的故事,也不会再有君万之争、宝万之争,而是流程按照规矩行走,平安无事。

财报里,冰冷的数字在诉说着:职业经理人长袖善舞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立春的夕阳正用尽力气洒下它温暖的余晖。

1 阅读:492
悠悠地产观

悠悠地产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