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10日,重庆较场口广场聚集了众多呼吁和平的民众和知名人士,包括郭沫若、李公朴和陶行知。他们共同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呼吁和平,反对内战。然而,蒋介石暗中命令手下特务郑蕴侠前往会场捣乱,给这些和平人士一个“教训”。
当天,广场人声鼎沸,郑蕴侠带领一群特务闯入现场,手持警棍和刀具,试图制造混乱。他大声质问会场内为什么没有悬挂孙中山遗像和党旗国旗,随即命令手下对与会者进行殴打。李公朴作为主持人,第一个受到攻击,而陶行知和郭沫若也未能幸免于难。这场混乱的冲突最终导致“较场口血案”震惊全国,甚至连周恩来都发出怒斥,称郑蕴侠为“黄埔军校的败类”。
郑蕴侠,原名何安平,1907年出生于重庆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同盟会的骨干成员,自小便灌输给他革命思想。在父亲的安排下,郑蕴侠进入了上海法学院学习法律,但战乱中的国家现实让他感到学法律无用,于是他决定弃笔从戎,投身于军旅生涯。
1925年,郑蕴侠进入黄埔军校,参与了北伐战争,凭借出色的表现被调任军法处。由于他的法律背景和才干,深得陈立夫和陈果夫两兄弟的赏识,被拉入了新成立的中统局。尽管表面上他是军法处的军官,实际上,他已成为蒋介石手下一名效忠的特务。
抗日战争时期,郑蕴侠展现出他的爱国热忱,在台儿庄战役中奋勇杀敌,身负重伤也未曾退缩。战后他获得少将军衔,并一度成为国民党内部的英雄。然而,随着抗战胜利,郑蕴侠的忠诚逐渐转向了个人的野心。他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参与了对共产党的打压和迫害,成为众人眼中的“爪牙”。
1949年,随着解放军的节节胜利,蒋介石逃往台湾,郑蕴侠也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他将家人送上飞机,自己则负责销毁国民党的机密文件。待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匆忙逃往成都,准备从这里乘机逃往台湾。然而,他的司机李增荣早已投靠了共产党,暗中伺机除掉他。郑蕴侠凭借多年特务经验,在途中察觉不对,迅速逃离。此后,他开始了长达8年的逃亡生涯。
在逃亡途中,郑蕴侠化名“刘正刚”,辗转于多个城市,最终来到贵州濯水镇。他在这里遇到了曾相识的廖忠玉,却得知对方已经远嫁。他一面装作落魄亲戚,一面在镇上以小商贩的身份生活。由于他的热心助人和勤劳肯干,他很快在镇上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女子邵春兰成婚,安定下来。
为了彻底隐藏身份,郑蕴侠在镇上低调生活,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甚至在镇上进修会计时装作愚钝。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次偶然的谈话中,他无意间说出了成语“**不翼而飞**”,这引起了同事的警觉。在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如此自然地使用成语的人必有过人之处。
警方接到报告后,立刻展开调查,发现“刘正刚”的身份可疑。通过深入调查和审讯,终于确认他就是潜逃多年的国民党特务郑蕴侠。重庆公安处接到通报后,迅速行动,将郑蕴侠缉拿归案。面对铁证,郑蕴侠无力辩驳,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1958年,郑蕴侠被判死刑。然而,根据中共中央的最新指示,他被免于死刑,得以留在监狱中改造。面对人生的巨大转折,郑蕴侠感叹命运的不可预料,对新的生活充满忏悔之情。出狱后,他决定重新做人,投身于教育事业。在贵州务川县,他成为一名教师,教导学生们语文和地理。102岁那年,郑蕴侠安详离世,结束了这段充满戏剧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