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尤其在职场上,你装成什么样子,就会逐渐成为什么样子。就像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做什么样的事。”
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因为做好事才变成好人,而不是因为成了好人,才开始做好事。”
虽然不是表演专业,但也清楚,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中,才能“演”的生动。有些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可有些人却是装出来的样子,可装着装着,自己都把自己骗了,更何况是别人呢?
“演戏”还是有一个关键,是“演”出观众期待的样子。谁是观众呢?说白了,你在每个人面前,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是“演绎”出的是否符合观众的“胃口”而已。
01.“装”给谁看,起到的作用即便在单位,每个人也会扮演的角色不同,在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在平级之间是竞争对手。
既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装”就要考虑到不同观众(领导、同事、下属)更喜欢看到的样子。
在领导面前“装”,会提高领导的关注度,进而被赏识、重用提携;在同事面前“装”,可以提高相互协作的效率,甚至可以成为利益共同体;在下属面前“装”,能使下属更愿意追随,提升积极性。
既然是“装”,就要有相应的行为,做的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了,自然也能收获到相应的效果。心里怎么想的不重要,关键是呈现出来的行为,这叫做“装”的像。
02.“装”什么样子,作用才更有效无论观众是谁,都要“装”出一下样子,因为“动机型认知”,会促使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①即便不忙,也要装着忙碌
不忙也要“装”出很忙的样子,没事也要找点事做,虽然是在“装”哪怕是再翻看一遍资料,再把工作做的细致一点,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其他的收获。
况且领导不愿意看到下属闲着,不一定怕下属“摸鱼”,但“人闲是非多”,你一旦闲下来,领导就会给你找点事了;
同事看到你闲了,没准找你帮忙,如果力所能及的事情,帮也就帮了,可如果帮不上忙,很可能会误认为你有所保留,也有可能质疑你的能力;
下属看到你闲,而他们很忙的时候,心里觉得不平衡,“凭什么你赚的比我多,做的比我少?”所以,即便是不忙的时候,也要“装”出忙的样子,这样有利无害。
②心里很慌,也要装着自信
人性“慕强”才是常态,如果你自己都没信心,并且表现出来了,大家肯定对你更没有信心。别说一切以事实为准绳,实事求是之类的话。
如果说只是作为旁观者,说什么都可以,但只要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与强者同行,无论是否真的是强者,但只要“装”的足够自信,就一定会有人同行。
试想一下,公司分组完成项目,你会选择一个看上去很自信的人分在一起,还是愿意跟一个没自信的分在一起?
职场不是学校,这道不会,无论怎样都做不出来。职场上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或许结果与预期值不符,但种瓜得豆,或者种豆得瓜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只要做就有机会,否则错失良机的几率会大大提升。
③没有亮点,也要包装“产品”
混迹职场久了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工作都属于日常工作,不精心包装,还真没有什么亮点、出彩的地方。
别以为默默无闻,领导就能看到你的成绩?别逗了,领导的时间、精力比你的宝贵,如果包装不出亮点、出彩的地方,还真难引起他的关注。
或许有些人运气好,默默无闻恰巧被领导注意到,但那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情况下,领导不可能关注到每个人。所以,需要把自己当产品一样精心包装。
就像许多产品一样,如果一个包装很LOW,一个包装精美,你更愿意选择哪个?尤其是在功能与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答案不言而喻。
03.“装”的时间久了,也会越来越像既然是“装”总有相应的行为作为支撑,否则凭一张嘴,只能起到宣传的作用,而没有实质内容。
“装”听上去假模假式的,但“装”的像了却并不那么容易,毕竟大家都是聪明人,只有相应的行为作为支撑,才能让人相信。
既然有了行为了支撑,那假的还算是假的吗?就像做慈善,需要掏出来真金白银,那慈善的事实已经形成还能算是假吗?
想做好人,就要做好事,事情已经做了,那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形成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产生的效果向好,“装”不也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方式吗?
可能开始是“装”样子,但“装着装着”也就像那么回事了。正如开头提到,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就要做怎么样的事情。”
与其说是“装”只要做到了,而且能坚持“装”下去,自然就会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在脸上,想摘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同理,“装”出样子只要正向发展,装着装着,也就成真了。
写在最后混迹职场,其实大家都是演员,拼来拼去不过是“演技”而已,可“演”也好,“装”也罢,要想符合观众的胃口,总是要做点事情的,做(装)得多了,做(装)得久了,自然也就成为了事实,结果向好,谁会关注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