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绿营普通的兵丁,一个月到手的俸饷是多少?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2-23 14:05:36

基于读者通过私信提出的针对清代普通士兵军饷问题的询问,秉持着回应诉求的准则,御史经审慎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旨在向各位系统阐述有关八旗与绿营兵丁军饷的专业知识,以飨读者。

【先来说八旗兵丁的军饷】

清朝自入关伊始,面对全新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形势,为稳固统治根基,在推行圈占土地、计丁授田等重要土地政策之际,同步有序构建并持续完善八旗官兵的俸饷体系。这一举措,旨在契合入关后所面临的全新局势,为维护八旗军事力量的稳定与效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八旗兵丁的俸饷体系涵盖多个构成要素,具体包括月饷、岁米、马乾草料以及兵丁名粮。鉴于该俸饷体系所涉内容繁杂,御史遂选取月饷与岁米作为典型示例,展开深入阐述。

从广义视角而言,八旗兵丁依兵种差异,具体可细分为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匠役以及步甲这六类。其中,前锋、护军与领催在等级序列中处于较高层级;马甲与匠役的等级相对次之;而步甲的等级则处于最低位置。

此外,禁旅八旗与驻防八旗存在显著差异,在俸饷待遇方面二者截然不同,因而理应予以差异化考量。

顺治元年,清朝伊始确立八旗兵丁的俸饷制度。在此之后,历经多个时期的调整与变革,至康熙二十五年,该俸饷制度已基本趋于完备并形成定制。其具体的月俸标准如下:前锋、护军以及领催,每人月俸为四两;马甲与匠役,月俸皆为三两;而步甲的月俸则为一两五钱。

依据《户部则例》,各地驻防八旗兵丁的月饷遵循特定规制,且各省驻防八旗兵丁所执行的饷银标准并非划一。

盛京地区,各类兵丁与匠役俸饷标准各异。前锋可得三两,马甲俸饷区间为一两五钱至二两,步甲则为一两,匠役的俸饷范围在一两至三两。

在直隶地区,军队饷银标准呈现一定差异:前锋所得饷银范围大致为三至四两;马甲的饷银数额在二至三两区间;步甲的饷银约为一至二两;匠役所获饷银亦处于一至二两的范畴。

在江南地区,军队饷银标准呈现出清晰的层级划分。前锋与领催,所获饷银皆为三两。马甲的饷银数额则为二两。步甲与匠役所领取的饷银相等,均为一两。此饷银体系依据不同军职进行设定,体现了当时军事后勤保障制度在饷银分配方面的特点。

驻防八旗兵丁的月饷定额,总体而言低于京畿地区的八旗。仅在个别区域,其月饷额度与京旗大致相当。而且,驻防八旗的月饷标准缺乏统一规制,即便在同一省份内的驻防八旗,其月饷数额亦存在显著差异。此现象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分防区域的不同特点以及事务的繁杂程度等因素。

岁米定额与月饷类似,亦呈现出显著差异,具体体现于京畿八旗与驻防八旗之间。据《钦定户部则例》明确载录,禁旅八旗中的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及匠役,每年岁支米量为二十二石二斗;而步甲与步军领催,岁支米量则为十石六斗。

驻防八旗岁米的额定数量,在各地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态势。具体而言,

在直隶地区,各类兵丁及匠役所获廪食数量存在差异。其中,前锋与领催的廪食标准为二十二石至三十石;马甲的廪食范围在十一石至三十石之间;步甲廪食固定为十五石;匠役的廪食则处于十一石至二十四石区间。

在江南地区,军事人员的粮饷标准呈现出明确的差异化。前锋、领催以及马甲,每人皆配给30石粮食;步甲,每人获6石;匠役则为每人9石。此信息为既定史实,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军事后勤保障体系。

从相关数据不难察觉,相较于月饷,驻防八旗兵丁所获岁米数额总体上高于禁旅八旗。此乃朝廷基于驻防八旗兵丁月饷相对微薄之状况,经审慎考量后实施的一种补充性举措,旨在平衡两者之间的待遇差异,以维持八旗军队整体的稳定与效能。

从整体层面分析,禁旅八旗与驻防八旗兵丁所获实际俸饷水平大致相当,即便存在些许差异,亦在可忽略范畴。经详细核算,前锋、护军及领催这三个层级,其所得俸禄约等同于七品知县。此情形,乃是清代军费开支庞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来说绿营兵丁的俸饷】

在清朝军事体系中,各省绿营依据兵种类别,主要划分为马兵、战兵与守兵三类(虽亦存在其他划分方式)。与之相应,这三类兵种在饷银及粮食配给方面呈现出规律性差异,其月饷数额与岁米供给量皆依次递减。

顺治元年所厘定的饷米标准如下:各镇马兵每月饷银为1.5两,战兵与守兵则均为1两,同时每月配给米4斗。然而,此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至顺治四年,朝廷重新颁行规定,明确马兵月饷调整为2两,战兵与守兵月饷维持1两不变,而每月所配给的米则增至5斗。

清顺治五年,官方对绿营兵丁的月米配给进行调整,将其削减至三斗。自此次调整之后,绿营兵丁的月饷与岁米数额便维持恒定,未再有任何变动,从而正式确立为一项固定制度。

然而,鉴于部分地区存在特殊情形,绿营兵丁的月饷在这些区域会高于统一规定的标准。以浙江、福建两省为例,其边远营、汛的马兵、战兵及守兵的月饷皆超出常规水平。具体而言,浙江地区马兵月饷为三两,战兵月饷达二两五钱,守兵月饷则为一两五钱。

在军粮供给体系中,月米的发放情况亦呈现出地域差异。于江南部分区域,戍守兵士所获月米定量仅为二点五斗;而在陕西与甘肃的特定营汛,甚至并无月米发放。

绿营兵丁之月饷,相较其生活所需,呈现出显著的收支失衡态势。彼时,国家财政状况窘迫,即便这般微薄月饷,朝廷亦时常拖欠,难以依期发放。直至康熙朝以降,绿营兵丁之俸饷方获保障。

乾隆一朝,彼时国势昌盛,府库充盈,从常理推断,当为绿营兵丁提高俸饷。然而,因和平时期与战时军费支出浩繁,且清廷墨守旧制,致使绿营兵丁俸饷一直未能得以提升。

清代,物价呈持续攀升态势。至乾隆朝末期,相较于康熙年间,物价已增长至三四倍之多。在此情形下,绿营兵丁所获额定俸饷,实难支撑其日常生活开销。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亦愈发严峻。

从均值层面考量,绿营兵丁于月饷与岁米方面所得,约为八旗兵丁之半数。此情形显著彰显出清代统治者在军事力量布局上,对八旗予以侧重,而对绿营有所轻忽。这一策略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营的军事作战能力产生了影响。

由此可见,所谓八旗具备强悍战斗力这一表象,其根源实则深植于俸饷制度。可以明确推断,若绿营兵丁的俸饷能够与八旗兵丁所享标准持平,那么绿营军队的战斗力势必会实现显著提升。

自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曾国藩所筹建的湘军集团渐次取代八旗、绿营,一跃成为国家军事力量之核心。需明确的是,湘军及其后续衍生的淮军,之所以具备较强的战斗力,关键因素在于其制定了较高的俸饷标准。

0 阅读:3
夏夜流萤迟归

夏夜流萤迟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