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大小小分封了很多的诸侯国,不过这些诸侯国也是有等级的,它们都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来分封的,像我们熟知的晋国、齐国都是侯爵国,楚国只是个子爵国,至于公爵国,也有,不过很少,只有八个,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朝君王乃至上古神话的后裔建立的封国,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八个公爵国以及他们各自存在了多少年。
1、宋国周武王灭商后,为稳定商朝旧贵族势力,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延续商朝宗庙祭祀,故宋国为商王室后裔,属子姓诸侯国。微子启因贤德闻名,曾劝谏纣王未果,后归顺周朝,成为周代唯一保留商朝礼制的诸侯。

宋国
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多次重大事件:春秋时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试图争霸,于泓水之战(前638)坚持“不击半渡”的仁义原则而败于楚军,成为后世争议的典型案例;战国中期宋康王(亦称宋王偃,前328-前286在位)推行改革,一度“东败齐、南侵楚、西胜魏”,国力强盛,但因其暴虐引发内外矛盾。最终,齐国联合楚、魏于前286年攻灭宋国,三分其地。宋国自前1040年受封至前286年灭亡,共存世约755年,其文化对墨家、庄子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蓟国周武王灭商后,为笼络上古先王后裔以巩固统治,封黄帝后裔(一说帝尧后裔)于蓟(今北京西南),赐予公爵,属姬姓诸侯。蓟国作为黄帝宗庙的延续,承担着维系中原与北方族群联系的作用。

蓟国
蓟国地处华北平原北缘,毗邻燕国,但因史料匮乏,其具体史迹记载较少。据《礼记》等文献,蓟国作为象征性封国,主要维持祭祀职能,政治军事实力较弱。春秋时期,随着燕国崛起扩张,蓟国逐渐被吞并。现存记载显示,燕国在迁都蓟城(原蓟国都城)前已兼并其地,具体灭国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存在约380年(前1046年受封至前664年前后消亡)。蓟国虽未留下显著历史事件,但其都城“蓟”成为燕国新都,为后世北京城奠定最早雏形,具有重要地理文化意义。
3、焦国周武王灭商后,为彰显对上古圣王后裔的尊崇,封神农氏后裔于焦(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属姜姓诸侯,负责延续炎帝祭祀。焦国作为“三恪”之一(与虞、夏、商后裔封国并列),体现了周朝礼制中对前代文明的继承。
焦国地处崤函要道,邻近虢国,但因国小势微,史书记载简略。西周时期,焦国作为象征性封国,主要承担宗庙祭祀职能,政治影响力有限。至春秋初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加剧,焦国因地处晋、秦争霸要冲,成为周边强国争夺目标。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焦国最终于公元前775年前后被同区域的虢国所灭,其地并入虢国疆域。而虢国又在公元前655年遭晋国“假道伐虢”所灭,焦国故地遂归晋国掌控。

焦国纪念碑
焦国自周初约公元前1046年受封至前775年灭亡,存世约270余年。虽无显著历史事件记载,但其地缘位置为后世崤山-函谷关军事防线奠定基础,其“焦”之名更演变为秦汉时期的弘农郡陕县,成为中原交通枢纽的历史记忆载体。
4、祝国周初为笼络上古圣王后裔,封黄帝后裔祝融氏一支于祝(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一带),属祁姓诸侯,负责延续祝融祭祀。祝国作为炎黄文化象征,承担着维系中原与东夷族群联系的职能。
祝国地处齐鲁交界,邻近鲁国,但因国小力弱,史书记载极少。西周时期,祝国主要维持宗庙祭祀,政治影响力有限。春秋初期,随着周王室衰微,齐国崛起东扩,祝国因地处齐国西进要冲,逐渐被吞并。据《左传》记载,祝国于公元前768年被齐国所灭,其地归入齐国版图。齐国吞并祝国后,进一步巩固了对山东中部的控制,为齐桓公争霸奠定基础。

祝国自周初约公元前1046年受封至前768年灭亡,存世约278年。虽无显著历史事件记载,但其名“祝阿”作为地名延续至汉代,成为济南地区的重要城邑。祝国虽湮没于春秋兼并浪潮,但其祁姓后裔部分融入齐国,成为齐文化多元构成的缩影,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小国命运与区域整合的历史轨迹。
5、陈国周武王灭商后,为笼络上古圣王后裔,封舜帝后裔妫满(谥胡公)于陈(今河南淮阳),属妫姓诸侯,负责延续舜帝祭祀。陈国作为“三恪”之一(与虞、夏、商后裔封国并列),是周代礼制中“兴灭国、继绝世”的典范。

陈国位置
陈国地处中原腹地,西周时期相对稳定。春秋时期因夹在晋、楚争霸之间屡遭侵扰:前613年陈灵公荒淫引发夏徵舒之乱(前599年),导致楚国介入;前534年楚灭陈为县,后虽复国但已衰微。其宗室公子完(田敬仲)奔齐后,逐渐形成田氏势力,为战国田氏代齐埋下伏笔。最终,楚惠王于前478年再度灭陈,其地并入楚国。陈国自约前1046年受封至前478年灭亡,存世约568年。
陈国虽未成霸业,但作为舜帝后裔封国,其妫姓衍生出陈、田、王等大姓,孔子先祖亦出自陈国公族。陈国故地淮阳至今保留太昊陵与胡公祠,成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符号。
6、虢国虢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王室近支宗亲,其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分封东西二虢。西虢初封于雍地(今陕西宝鸡),东虢位于制邑(今河南荥阳),承担护卫镐京、镇守关隘的军事职能。虢国国君多任周朝卿士,如虢石父曾为周幽王执掌朝政,深度参与王室事务。

虢国在春秋时期多次介入诸侯争霸:西虢随周平王东迁后迁至三门峡地区(今上阳城),曾助周桓王伐郑(前707年);东虢则于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西虢延续至晋献公时代,因晋国推行扩张战略,通过“假道伐虢”之计(前658-前655年),借道虞国攻破虢都下阳与上阳,最终灭虢,并顺势回师灭虞,留下“唇亡齿寒”的著名典故。
虢国自前1046年受封至前655年灭亡,存世约391年。其军事重镇地位与青铜文化(如虢季墓出土的“天下第一剑”玉柄铁剑)彰显了周代宗室诸侯的权责。虢国灭亡后,其贵族后裔以国为氏,形成虢姓分支,而“虢”地战略价值持续影响春秋晋楚争霸格局,成为大国博弈的历史注脚。
7、虞国周武王灭商后,为强化对夏朝故地的控制,封周太王次子仲雍(泰伯之弟)的后裔于虞(今山西平陆),属公爵诸侯,与同宗的吴国(仲雍兄长泰伯所建)并称“南北虞”,承担镇守晋南要冲的职责。

虞国位置
虞国地处中条山与黄河之间,毗邻虢国,战略地位显著。春秋时期,虞国因贪利卷入晋国扩张:前658年,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贿赂虞公,借道伐虢;三年后(前655年),晋军灭虢后回师,趁虞国不备攻破其都,虞公被俘,虞国灭亡。这一事件被《左传》记载为“假道伐虢”,并衍生“唇亡齿寒”典故,成为春秋地缘政治的经典案例。
虞国自周初约前1046年受封至前655年灭亡,存世约391年。其灭亡凸显了小国在强国争霸中的脆弱性,而虞国贵族后裔以国为氏,形成虞姓重要源流。虞国虽湮没于历史,但其故地“虞阪”作为晋豫通道的关键节点,持续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其兴衰更成为后世政治谋略的永恒镜鉴。
8、杞国周武王灭商后,为彰显对上古圣王的尊崇,封夏禹后裔东楼公于杞(初封今河南杞县,后迁山东新泰),赐公爵,属姒姓诸侯,负责延续夏朝宗庙祭祀,成为“三恪”中代表夏朝的后裔封国。
杞国作为夏文化传承者,西周时期相对安定。春秋时期因夹在齐、楚、宋等大国之间屡遭侵扰:前646年淮夷攻杞,被迫迁都缘陵;前544年再迁至淳于(今山东安丘),依附齐国。虽参与诸侯会盟(如前651年葵丘之盟),但始终未能摆脱附庸地位。其保留的“夏礼”曾引起孔子关注,《论语》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杞国
最终,楚国于公元前445年出兵灭杞,其地并入楚境。杞国自约前1046年受封至前445年灭亡,存世约600年,是周代延续时间最长的前代圣王后裔国。杞国贵族后裔以国为氏形成杞姓,而“杞人忧天”的典故虽属战国寓言,却折射出小国在乱世中的生存焦虑,成为华夏文明嬗变的特殊见证。
小结:
周朝分封的八个公爵国均为前朝圣王或周室宗亲后裔所建:1.宋国(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子姓),存755年(前1040-前286);2.蓟国(黄帝/帝尧后裔,姬姓),存380年(前1046-前664);3.焦国(神农氏后裔,姜姓),存270年(前1046-前775);4.祝国(黄帝后裔祝融氏,祁姓),存278年(前1046-前768);5.陈国(舜帝后裔妫满,妫姓),存568年(前1046-前478);6.虢国(周文王弟虢仲/叔,姬姓),存391年(前1046-前655);7.虞国(周太王次子仲雍后裔,姬姓),存391年(前1046-前655);8.杞国(夏禹后裔东楼公,姒姓),存600年(前1046-前445)。这些封国承担延续前代祭祀与镇守要地的职能,存在时长在270至755年之间,杞国历时最久,蓟国都城发展为北京雏形,宋、陈等国对华夏文化影响深远。
猛兽大哥
外姓大国封公,同姓大国为侯,,后来周公给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