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谏(三十五)

以史为鉴玛 2024-08-01 23:38:57

纵观古今,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的结合为人们所钦羡,而蜚誉中外的宋氏家族三姐妹的婚配更是让人称奇。

大女儿宋蔼龄嫁给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二女儿宋庆龄嫁给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三女儿嫁给了蒋介石,如此威名显赫的联姻,古今少有。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仅有隋唐时代独孤信的三个女儿,一嫁北周明帝,一嫁隋文帝,一嫁唐太祖可堪比拟,而宋氏三姐妹对政局的影响,远远地超过了历史上独孤信的三位千金。

三姐妹虽是一母所生,但她们的少女时代的生活不尽相同。宋霭龄出生时,其父宋耀如刚刚放弃牧师职业转而从事工商业,为积累财富而奋斗。因此宋霭龄从小就在心里对金钱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情。

《亚洲内幕》的作者约翰·根舍说:“宋霭龄意志坚强,具有超凡的能量和强烈支配人的欲望,狡猾奸诈,野心勃勃,是中国一位很罕见的女性。”

宋蔼龄生于传教士之家,但是被她奉为生活中“圣经”的不是耶稣基督的《新约全书》,而是从她父亲宋耀如身上凸显出来的那种冒险家的进取性格和价值观念。

1889年7月的一天,上帝给青年牧师宋耀如和同是基督徒的年轻妻子倪桂珍送来了第一个小天使,虽然是个女婴,但是她那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胖胖的小手和小腿特别惹人怜爱,这给宋耀如带来了莫大的欣慰。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个人人和气相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宋耀如取“蔼然可亲”之意,给孩子取名为“蔼龄”,希望这个孩子能给他的家庭带来好运。诗经中说:“蔼蔼王多吉士”,大致是说一个人家如何人才济济,威仪不凡。

宋耀如原名韩教准,出生于海南文昌,小名阿虎。其父韩鸿翼原本是一位商人,但中年后因长期患病导致家境日渐贫穷。

1875年,年仅十二岁的宋耀如被其舅舅(婶婶宋氏的弟弟)收养改姓宋,并随养父来到美国波士顿。养父在美国经营着一家中国茶庄,生意兴隆。

养父为宋耀如聘请了英语教师,并亲自教他商业知识。然而,受两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宋耀如决定外出求学。

1878年,他偷偷离开养父的店铺,来到波士顿港,登上了“科尔法克斯”号的轮船。

幸运的是,船长查理·琼斯也是一位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他很喜欢这个小家伙,便留下他在船上做船员,还教给他一些宗教教义。

“科尔法克斯”号抵达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之后,琼斯船长把这个对他满怀感激之情的孩子带到当地一座监理会教堂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为感谢船长的收留,宋耀如改名查理琼斯·宋。

宋耀如进入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就读,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授予监理会见习牧师称号。

宋耀如回到中国,在上海从事传教工作,并兼任英文教师。他期望以实业救国,几年后,他辞去教会职务,进入实业界。

宋耀如经营书刊印刷、机械贸易和面粉、香烟、棉纺等工厂,成为上海滩有名的大亨之一。

宋耀如在上海认识孙中山后,凭借其社会地位,以宗教与实业作掩护,帮助孙中山推进民主革命。

他不仅从经济上大力支持,还担负部分秘书工作,其寓所成为孙中山在上海的秘密据点。

宋耀如在中国男权主义传统观念依然十分浓厚的年代,敢于蔑视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他为自己的女儿提供了与男子一样的学习机会,使她们能够接受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并刻意训练她们独立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宋耀如的这一举动,使他的三个女儿犹如云中仙鹤,最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及风云人物们瞩目、崇拜和追求的女性。

宋耀如居住的乡村别墅,给宋蔼龄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妙不可言的乐趣。

在这里,她可以爬树、赶鸟、捉虫、摘花等等,她不但拥有大自然那四季分明的美丽景色,而且可以听到鸟的歌唱、虫的鸣叫,感受人与大自然交融和浑然一体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喜悦。

在夏天的夜晚,宋蔼龄和父亲一起,仰望无垠的星空遐想不已;在冬天的夜晚,宋蔼龄则和全家人围着火炉,听父亲讲述一个个神奇而又动听的故事。

据《宋美龄传》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考证,宋耀如是上海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宋耀如不但自己喜欢骑自行车,而且喜欢带着宋蔼龄一起出游。宋蔼龄十岁生日时,宋耀如送给大女儿的生日礼物就是一辆自行车。

宋夫人认为女孩子除了读书,还要学会刺绣、烹调等女红活计。

但是对于天性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向往传奇冒险生活的大女儿来说,简直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宋蔼龄面对这种枯燥乏味、沉闷无聊的刺绣活计,脑海里总是一片空白。

也许是女教师的上海口音比较特别,每当女教师说到“女红活计”四个字时,在宋蔼龄听来与“女叫花子”的读音差不多。

因此,她常常听到就偷偷的笑,女教师宣传那些“女红”活计的诀窍与道理,变成好像是在让她学会一种“叫花子”的本领。

在宋耀如看来,这些大可不必,他很婉转地提醒宋夫人,既然孩子不喜欢学刺绣,那么就让她们去自由自在地发展吧。由此,宋夫人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倪桂珍,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大家族,她的父亲,倪韫山,是上海伦敦会天安堂中的一名牧师,同时也是一位法学专家。

而母亲徐氏,出身于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的家族,她的家族在上海徐家汇长期居住,是"沪西望族"”,也是一位见识颇广的女性,为她培养三个女儿,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宋蔼龄五岁的时候就进入上海的马克谛耶学校上学,为了测试宋蔼龄是否有入学的能力,海伦校长只向她提了一个问题。

海伦用英语问蔼龄是否真的想上学?天真的宋蔼龄毫不迟疑地也用英语作了肯定的回答:是的,我想上学的愿望胜过一切。

接下来的时间里,全家围绕蔼龄的上学而开始了忙碌的准备。似乎她不是去马克谛耶学校上学,而是像战士要到遥远的边陲出征一样。在家里,她被当作英雄一样看待,孩子的那种虚荣心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宋家对宋蔼龄的上学问题展开了激烈地争论。宋耀如的母亲强烈反对,让这么小的孩子单独住到一定是非常严厉的教会学校去,简直是太残忍。

宋夫人取赞成态度,但措辞没有宋母那样激烈,但是,宋耀如始终固执己见,他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孩子得到的将会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因为入学年龄太小,个子自然不高,小腿小胳膊很短,上课时双腿还够不到地面,由于长时间的两腿悬空而发麻,下课时有时会走不了路;吃饭因为够不到桌子上的菜,常常会饿肚皮。

特别是五岁的宋蔼龄离开了父母以后产生的那种孤独,使她恐惧和紧张。每到夜晚,大孩子都去做晚礼拜,宿舍里只有她一个人,寂寞、冷清尤其强烈。

这时,小小的蔼龄特别想念爸爸宋耀如讲的那些幽默的玩笑,更想念全家围着火炉听爸爸回忆自己那些历险故事的情景。这使宋蔼龄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

庆龄和美龄后来也相继步姐姐的后尘,进入马克谛耶学校学习。

三人之间各相差五岁,等到美龄进校的时候,宋蔼龄已成为学校里最“资深”的学生,并俨然是庆龄和美龄的保护人与监护人,

宋霭龄在马克谛耶学校整整生活了十个年头。在这里,她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虽然她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欢乐,但是她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独立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滋生了强烈的冒险意识和进取心,养成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不退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忍性格。

这个十五岁的孩子的自立,也进一步鼓舞了宋耀如,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宋耀如要通过蔼龄的实践来完成自己一个更为宏大的家族教育计划。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呢?

0 阅读:2

以史为鉴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