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众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其中就包括东欧小国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前驻华大使穆内卡在接受专访时直言:“阿尔巴尼亚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争取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一站。”
说起阿尔巴尼亚,弹丸之地,国土面积不足三万平方公里,其中绝大多数是山地,与中国既不接壤,经济方面依赖程度也不高,该国更是在2009年成为了北约的第28个成员国。
当下意识形态的冲突日益明显,阿方为何高举亲华旗帜,为中国站台?
实际上,半个世纪以来,中阿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两国确实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关系再亲密也难免有对抗,比如八十年代的“窃听器风波”,一度被视为中阿两国分道扬镳的象征。
中阿两国的蜜月期二战末期,苏联的钢铁雄师挥师西进,不仅帮助东欧国家摆脱了法西斯的统治,也为他们带去了社会主义制度,阿尔巴尼亚就是其中之一。
虽说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也承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但他们并不想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彻底成为苏联的附庸,而是想联合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成立“巴尔干联邦”。
只不过巴尔干半岛民族众多,阿方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响应,各国领导人更倾向于倒向更强大的苏联。
所以,自打阿尔巴尼亚独立那天起,这个国家就与苏联存在矛盾,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项目也推进的比较缓慢。
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外交方针与对中国比较相似,属于是既扶持又防备,于是中阿两国不得不抱团取暖。
1949年11月,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正式建交,并在1954年互派大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团体,两国之间交往十分密切。
苏联本想把南斯拉夫培养成巴尔干半岛的话事人,但四十年代末,南斯拉夫实行灵活的所有制制度,这与苏联以公有制为主的体系形成了冲突,因此南苏关系走向了恶化。
为了寻找在巴尔干半岛的替代品,苏联开始寻求和阿尔巴尼亚改善关系,但阿尔巴尼亚自知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本质,所以对苏联一直有所防备。
阿尔巴尼亚与中国互派大使之后,两国之间的援助项目便频繁展开,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高达76笔,总金额达到了100亿人民币。
据前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回忆:“从1954年开始,中国给阿尔巴尼亚援建的化肥厂年产量高达20万吨,阿方境内平均每公顷能够使用400公斤优质化肥,这一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给予物资援助之外,中国还先后向阿方派遣了六千多名技术专家,毫无保留的将取得的技术成果传授给阿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诋毁中国,在场的各国代表无不屈从于赫鲁晓夫的淫威,有些参会代表甚至附和赫鲁晓夫,对中国加以指责。
唯一在大会上仗义执言的便是阿尔巴尼亚领导——卡博,他不仅表达了对苏联干涉他国内政的不满,还明确表示退出华约。当时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孤立无援,阿方的态度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卡博的发言招致了赫鲁晓夫的报复,这次会议之后,赫鲁晓夫宣布断绝与阿尔巴尼亚的外交关系,并撤销了所有援助。
苏阿断交之后,周总理多次访问阿尔巴尼亚,每次赴阿,周总理都会目睹十万人以上的欢迎大会。
1962年,中国从加拿大购买一批小麦,途中,中国收到了阿尔巴尼亚粮食援助的请求,于是三艘满载小麦的货轮直接被派往了阿尔巴尼亚。
由此可见,中阿两国的蜜月期其实是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靠利益驱使的国家关系更是如此。
中阿关系走向末路其实中阿关系友好发展,有一人功不可没,此人便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此人是除了列宁、斯大林之外,上过新中国邮票的外国领导人。
之前阿尔巴尼亚的所有“亲华反苏”的政策都是由霍查牵头执行的。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如霍查这种政治强人,他的强硬手腕往往会用错了地方。
霍查对中国产生偏见是在1964年,当时赫鲁晓夫刚刚下台,中国认为这是缓和中苏关系的一个契机,于是派代表前往了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7周年纪念大会。
对于和苏联的关系,霍查和毛主席产生了巨大分歧。霍查认为,苏联是个虎狼之国,中阿两国都应该远离苏联;但毛主席认为,中苏两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和老二,如果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搞对抗,会让西方资本主义有可乘之机。
当然,最终的结果正如大家所料,对于苏联的“十月革命胜利47周年纪念大会”,中阿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霍查认为“中国把阿尔巴尼亚卖了”,从此开始,中阿两国的关系开始变质,霍查也开始把中国当成是“提款机”。
对于中方援助的物资,阿方并不珍惜,有些设备只用了两年便被当做废铁卖给邻国。甚至阿尔巴尼亚代表访问中国的机票,霍查都要找中国报销。
霍查更是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老大哥(中国)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需要中国的帮助,就像弟弟需要哥哥帮助一样。”阿尔巴尼亚民众则认为,东西用完了,反正中国会再给,因此也没必要珍惜。
60年代末,我国对阿方的援助也有所下调,霍查对此十分不满,多次借助媒体“阴阳”中国。
1971年,中阿关系彻底不能调和,这一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破冰。
霍查十分恼怒,在日记里写道:“美帝国主义还在残害越南人民,中国和基辛格在北京秘密会谈,这是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
霍查还写信给毛主席:“这么大的事,中方为何不和阿方商量一下。”
毛主席则笑称:“如果商量了,这件事就办不成了。”
次年冬天,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访问中国,张口就向中国索要500辆主战坦克。当时勃列日涅夫在北境陈兵百万,中国自己的主战坦克都不够用,怎么可能答应巴卢库的这一请求。
巴卢库还未回国,霍查便通过媒体谴责中国。
1977年,毛主席已经去世一周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访问中国,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霍查醋意大发,将中国、苏联、南斯拉夫贬低一通,并称“目前世界上只有阿尔巴尼亚是马列主义国家”。
1978年,中国已经提出了改革开放,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也彻底分道扬镳,霍查发表了《帝国主义和革命》一书,在书中大肆抹黑中国,称“中国是比苏联更危险的敌人”。
霍查的言论激怒了中国,7月7日,我国宣布:“全面暂停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于此同时,阿方也中断了与中国的一切贸易、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两国之前虽说一直保留大使馆,但形同虚设。
臭名昭著的窃听事件1983年,新上任的驻阿大使郗照明临行前与领导进行了谈话,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已经有所变化,中央希望郗照明在改善中阿关系上作出努力。
霍查当时已经被多种疾病缠身,余日无多,对于郗照明的到任,自然也是十分重视。特意命令有关部门为中国修建一座新的大使馆。
对于这件事,郗照明并不知晓,等他抵达阿尔巴尼亚时,彻底懵了。
接待人员把他带到了一处空地,空地上孤零零的有一栋水泥房屋,接待人员称这是中方新的使馆,并强硬的表示:“限中方人员三天内搬进去。”
等郗照明进屋查看后彻底傻眼,屋内尘土飞扬,甚至连墙皮都没刷,内部设施更是完全不能达到国家使馆的标准。
见阿方如此怠慢,郗照明义正严辞:“如果非要让我在这样的场合办公,这是阿方对中方的不尊重,我宁可辞职回国。”
在郗照明的坚持下,阿方终于承诺帮助中方改善大使馆的条件,没想到对于中国来说三个月的工程,阿方竟然整整拖了两年才完成。1985年,郗照明亲自去使馆验收,新使馆基本满足标准,这才搬进去办公。
中央得知此事之后,觉得有些诡异,于是告知郗照明:“搬进新使馆后,一定要让安全员从头到尾检查一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安全员在水泥墙内发现了很多个空洞,这些空洞被石膏板封死,从外表来看没有任何异样,打碎石膏板后,内部发现了一个窃听器。
安全员随后又对会议室、秘书处、机要室进行理论排查,最终又发现了34个同类型的窃听器,更加讽刺的是,这些窃听器上还明确标注“Made in China”。
郗照明十分震怒,但为了顾全大局,只是默默的拆除了这些窃听器,并未向阿方反应此事。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郗照明的举措是合理的,霍查于4月病逝后,阿尔巴尼亚新任政府推翻了霍查时期的外交政策,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两国之间的交流开始恢复。
其实“窃听风波”的源头就在与霍查。前文提到,霍查是个政治强人,曾带领阿国人民反抗过法西斯的侵略,为了国家发展,霍查执政时期也偏向独裁,这导致他树立了大量政敌。
这样的人内心往往没有安全感,晚年的霍查几乎走火入魔,看谁都像是刺客、看谁都像是间谍,每次出行都有大量安保人员跟随。
郗照明继任之前,霍查一度怀疑他是中方的间谍,因此在大使馆内暗藏了大量窃听器,只是大使馆还未正式启用,霍查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狂风席卷了阿尔巴尼亚,阿方政府宣布彻底放弃社会主义,从此开始向西方靠拢,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更是在2009年加入了北约。
结语抛弃马列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并未因此而摆脱贫困,至今该国仍然是欧洲的困难户。
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合作,新世纪以来,中阿两国的经济合作始终在推进,如今阿尔巴尼亚已经成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中阿关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陆振花
查一查 窃听器是国内哪家厂生产的
专杀猪狗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我不知道我是谁
阿尔巴尼亚,狼子野心,也是一只喂不熟的白眼狼
直庆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