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度宗两朝,进士大概有1万人,这群人基本就是南宋最后50年的官场主力了。
其中,大概有300多人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
有人做过统计,在宋元交际时,这300多人大概是这样分布的:
大约22%的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和元朝玩命;
大约25%的人双膝一软,改换门庭,投降了元朝;
剩下大约53%的人,选择了隐遁,你可以说这群人有风骨,也可以说他们不担当。
这个分布比例,基本体现了南宋晚期官场的风气。
换句话说,只有22%的人在认真做事,大部分官员都是不作为、混日子,甚至干坏事。
所以,在外有大兵压境、内政绵软浮靡的南宋末年,依然能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人,着实令人敬佩。
比如说资政殿学士、刑部尚书包恢,就是那时候少见的实干家。
一、那时候为啥混日子和空谈的那么多?
1、皇帝威信太低,缺乏向心力
南宋皇帝基本上对外都很怂,自身又没有亮点。
这让天下士人都很迷茫,苦读了那么多的书,到头来要效忠的主子却是这么个怂货。
2、权相当道
南宋的权相特别多,秦桧、韩侂胄、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等等,一个接着一个地把持着朝政,严重伤害了中低层官员和士人的进取心。
除非做权相们的舔狗。从内心讲,读书人是很难真正接受这种耻辱的。
3、地方官员考核,最终都是一个“钱”字
南宋本来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还是比较完备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总结起来主要是七条:
宣诏令、厚风俗、劝农桑、平狱讼、理财赋、兴学校、实户口。
但是,随着军事支出的增加、巨额的冗员工资,以及权贵们要保持的奢靡生活水准,到南宋末年时,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其实只有一条了,就是“理财赋”。
至于其他方面,不干就不干吧。
4、理学的盛行
程朱理学到了南宋晚期时,已经发展成一种固化、僵硬的思想道德束缚了。
读书人认为,只要修身齐家,那自然就治国平天下了。
就是说,只要自己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但官员们如果只做到这点,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你要出来平事儿的。
这种只顾自己“正心诚意”的道德追求,官越大,危害性就越大。
所以在南宋朝堂上,净是些大道理、漂亮话。
二、一人一车,平定海盗
包恢做官很晚,1220年38岁时才中了进士,当了金溪县主簿,但一上任就立刻扑下身子干活。
1、凭借一路消灭地方贼寇,包恢先后历任了光泽县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官、沿海制置司机宜、福建武学谕、宗正寺主簿、台州通判、提点刑狱司主管文字等等,一连串全是地方上的芝麻官,可谓官小能量大。
四年后,包恢终于当上了中层干部:广东转运判官。
当时广东的海盗非常猖獗,包恢一到任,立刻雷厉风行,独自一人,赶着一辆马车,直奔沿海一线,迅速集结军队,扫平了海盗。史载:
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许、澉浦分屯建砦,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2、破除迷信
迷信严重耽误地方农桑,包恢深知此害。
在担任台州知州时,当地有个被称为“活佛”的妖僧,天天骗钱,包恢上任后,一刀就砍了这个光头。
在建宁任知府时,当地人经常不惜砸锅卖铁、耽误农时,也要去供奉一个“五王”的神灵,据说这个神一次性生了五个娃。包恢却说:
“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而尊畏之若是。” 众感悟,为之衰止。
意思是,人又不是狗和猪,怎么会一次生一窝小崽啊?这是不吉利的!
三、对付恶人,包恢是以恶制恶
包恢嫉恶如仇,不惜以恶制恶。
1、有个寡妇和僧人私通,儿子劝阻,寡妇却诬告自己的儿子不孝。
包恢就让儿子每天侍奉寡妇左右,防止她与僧人私会。
寡妇就借着到寺庙祭拜时,偷偷把僧人藏在装满衣服的笼子里,然后带回家。
包恢知道后,派人把笼子收到仓库里看管,10几天后,僧人的尸体都臭了,然后连笼子带尸体都被扔进江里。
2、嘉兴有个官吏借着征粮,收受了百万金的巨额贿赂,被人举报,皇帝就派包恢来审查案件。
包恢确认过那个官吏的罪行后,宣布:“我就借用这个,为大家消除灾气!”
说完,一刀就砍下那个官吏的手!
3、有个老婆婆借了儿媳妇的棺材,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总是还不上,儿媳妇居然把婆婆告上了官府,要治婆婆的罪。
包恢听了大怒,让那个儿媳妇躺到棺材里,然后直接钉上板,给活活闷死了!
对待恶人,包恢的手段显然有些过了。
但不仅宋理宗、宋度宗两代皇帝都很尊敬他,而且很多大臣也都承认比包恢做的要差。
更重要的是,包恢所到之处,老百姓无不交口夸赞:
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蛊狱,课盆盐,理银欠,政声赫然。
1268年,86岁的包恢去世,为官47年,一贫如洗。
史书记载,那一天,有一颗流星坠地。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有说包恢是包拯的后代,我没查到实锤资料,但两人风格确实有几分相像。